清顺康雍三朝对天山以南地方政权与地方势力政策述评——以叶尔羌、哈密、吐鲁番与清朝的互动关系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view of the Policies of Emperor Shunzhi,Kangxi and Yongzheng of the Qing Dynasty towards the Local Authorities and Powers in the South of Tianshan Mountains
  • 作者:王希隆 ; 杨代成
  • 英文作者:Wang Xilong;Yang Daicheng;
  • 关键词:清朝 ; 叶尔羌汗国 ; 哈密 ; 吐鲁番 ; 民族政策
  • 英文关键词:Qing Empire;;Yarkent Khanate;;Hami;;Turpan;;ethnic policy
  • 中文刊名:XYYJ
  • 英文刊名:The Western Regions Studies
  • 机构: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8-01-15
  • 出版单位:西域研究
  • 年:2018
  • 期:No.109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团场研究”(项目批准号:15JJD850001)阶段性成果之一
  • 语种:中文;
  • 页:XYYJ201801005
  • 页数:17
  • CN:01
  • ISSN:65-1121/C
  • 分类号:45-60+152
摘要
定鼎北京之后,清即接受叶尔羌大汗阿布都拉哈的请求,依照前明旧例与其通贡贸易,保持互动联系。即使在噶尔丹兼并叶尔羌汗国之后,清朝仍与沦为附庸的汗室成员维系着传统的贡使贸易关系。清与准噶尔汗国开战之后,清朝曾试图利用投清的阿布都里什特汗招抚其旧部共同打击噶尔丹残余势力。其后,清朝又成功地对准噶尔汗国统治下的哈密、吐鲁番土著首领实行了招抚优遇政策,并最终编设了直属理藩院管辖的哈密、吐鲁番两个札萨克旗。顺康雍三朝对天山以南地方政权与势力之招抚政策的成功,对乾隆朝统一新疆及其后对新疆的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After the conquest of Beijing,accepting the request of Yarkent khan Abdullaha,Qing Empire continued to keep a close and incessant tributary relationship with him,which followed the Ming precedent. Even after the Galdan' s annexation of the southern Tian Shan territory,Qing Empire still maintained traditional tributary relationship with members of the royal family of Yarkent Khanate which had already become a vassal state of Dzungar Khanate. As the outbreak of Qing-Dzungar war,Qing Empire once tried to use Abdullisit against the remnants of Galdan. Afterwards,Qing Empire implemented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native leaders of Hami and Turpan which were under the rule of Dzungar Khanate,and finally incorporated them into two Jasagh Banners directly led by the Board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Outlying Regions.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ward local states and forces in southern Tian Shan territory during Shunzhi,Kangxi and Yongzheng periods has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not only on the later reunification of Xinjiang but also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region thereafter.
引文
(2)例如日本学者佐口透先生所著《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一章,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笔者也曾就其中的一些专题进行过考察,一些文章收入王希隆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
    (1)魏良弢:《叶尔羌汗国史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页。
    (2)《清世祖实录》卷三十,顺治四年正月壬戌,中华书局,1985年,第247页。
    (3)《清世祖实录》卷十八,顺治二年闰六月戊申,中华书局,1985年,第165页。
    (4)《清世祖实录》卷十八,顺治二年闰六月戊申,中华书局,1985年,第165页。
    (5)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卷十五,《回部要略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35页。
    (6)《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六,顺治三年五月辛酉,中华书局,1985年,第220页。
    (7)《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六,顺治三年五月壬午,中华书局,1985年,第223页。
    (1)按,吐鲁番使人六月尚在京朝贡互市,返回途中又按例在临洮府兰州贸易,故其回到吐鲁番最早也应是当年冬季了。
    (2)魏良弢:《叶尔羌汗国史纲》,第154页。
    (3)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卷十五,《回部要略一》,第234页。
    (4)据苏联学者阿基穆什金所列,赛伊特·巴拜汗之子为阿布都里什特、马哈麻特额敏、马哈麻特木明,此3人在其他史籍中都能得到印证,并无土伦泰其人。但土伦泰肯定是哈密土著,而且是有影响的人物,应无疑问。
    (5)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卷十五,《回部要略一》,第234页。
    (6)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卷十五,《回部要略一》,第234页。
    (1)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卷十五,《回部要略一》,第234页。
    (2)据《明仁宗实录》载:“比至京师,又给赏及予物,直其获利数陪(倍)。以此胡人慕利,往来道路,贡无虚月。”《明仁宗实录》卷五上,永乐二十二年十二月丁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160页。
    (3)《清世祖实录》载:“礼部奏言:伏查旧例,吐鲁番国进贡来使,于京师置买器物额数,每人茶五十斤,瓷碗碟五十双,铜、锡壶瓶五执,各色纱罗及缎共十五匹,绢三十匹,青白布三十匹,夏布三十匹,棉花三十斤,花毯二条,纸马并各色纸张共三百张,各色颜料五斤,糖、果、姜每样三十斤,药材三十斤,乌梅三十斤,黑、白矾共十斤,照此定例置买。其龙、凤、黄、紫各色之物,及鞍辔、弓箭、刀,不许置买。其应买诸物,兵马司差役同通事监视,买卖两从其便。如盗买违禁之物,一经该员查出,买者、卖者并监视人役,一并治罪。会同馆许开市五日。”《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六,顺治三年五月甲子,中华书局,1985年,第221页。
    (4)《清世祖实录》载:“自京起程后,牛羊、犁铧、铁锅,至临洮府兰州,与本处军民交易。亦买卖各从其便,仍行监视。护送官兵,加意谨防,送至关上。其至兰州交易者,亦不许买熟铁及各项兵器。令照旧例交易。”《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六,顺治三年五月甲子,中华书局,1985年,第221页。
    (5)据《明仁宗实录》载:“既名贡使,得给驿传,所贡之物劳人运至。自甘肃抵京师,每驿所给酒食刍豆,费之不少。”《明仁宗实录》卷五上,永乐二十二年十二月丁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160页。
    (6)《清世祖实录》卷一〇三,顺治十三年八月甲午,中华书局,1985年,第801页。
    (7)《清世祖实录》卷一〇三,顺治十三年九月丁未,中华书局,1985年,第804页。
    (1)《清圣祖实录》卷四十二,康熙十二年五月癸未,中华书局,1985年,第560页。
    (2)《清圣祖实录》卷四十二,康熙十二年六月辛丑,中华书局,1985年,第561页。
    (3)魏良弢:《叶尔羌汗国史纲》,第154页。
    (4)《清圣祖实录》卷九十八,康熙二十年十月庚寅,中华书局,1985年,第1234页。
    (5)《清圣祖实录》卷八十二,康熙十八年七月甲辰,中华书局,1985年,第1045页。
    (6)《清圣祖实录》卷九十八,康熙二十年十月癸卯,中华书局,1985年,第1236页。
    (1)刘正寅,魏良弢:《西域和卓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12~214页。
    (2)《清圣祖实录》卷一二六,康熙二十五年五月癸卯,中华书局,1985年,第344页。
    (3)康熙十二年之使臣兀鲁和际、康熙二十五年之使臣无路火者、五禄合泽,当即译名不同之一人。
    (4)《清圣祖实录》卷一二八,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丙午,中华书局,1985年,第371页。
    (5)刘正寅,魏良弢:《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215页。
    (6)《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十八,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癸巳,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册,第457页。
    (1)《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十八,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癸巳,第1册,第457页。
    (2)《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十八,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癸巳,第458页。
    (3)《清圣祖实录》卷一七六,康熙三十五年九月丙辰,中华书局,1985年,第897页。
    (4)《清圣祖实录》卷一七八,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丁未,中华书局,1985年,第916页。
    (5)《清圣祖实录》卷一五六,康熙三十一年九月戊申,中华书局,1985年,第720页。
    (1)《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三,康熙三十二年九月己酉,第1册,第102页。
    (2)《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三,康熙三十二年九月己酉,第104页。
    (3)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西陲纪略·哈密》,《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0册,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396页。
    (4)陶保廉:《辛卯侍行记》,卷六,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70页。
    (5)《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十九,康熙三十五年九月丙辰,第2册,第6页。
    (1)《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十四,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乙未,第118页。
    (2)《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十六,康熙三十六年十月乙酉,第414~415页。
    (3)《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十六,康熙三十六年十月乙酉,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册,第415页。
    (4)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5)《大清会典(康熙朝)》卷一百四十二,《理藩院一·录勋清吏司·爵级》,文海出版社,1993年,第7030页。
    (1)《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十六,康熙三十六年十月乙酉,第2册,第416页。
    (2)常钧:《敦煌随笔》卷上,《哈密》,《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23卷,第386页。
    (3)常钧:《敦煌杂钞》卷上,《哈密》,《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23卷,第336页。
    (4)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第103页。
    (5)常钧:《敦煌杂钞》卷上,《安西厅》,《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23卷,第324页。
    (1)常钧:《敦煌随笔》卷上,《回民五堡》,《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23卷,第380页。
    (2)包文汉点校:《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卷十七,《西藏要略一》,第290页。
    (3)魏源《圣武记》卷三,《雍正两征厄鲁特记》,《魏源全集》,第3册,岳麓书社,2004年,第134页。
    (4)《清圣祖实录》卷二六四,康熙五十四年六月甲戌,中华书局,1985年,第597页。
    (5)《清圣祖实录》卷二八九,康熙五十九年八月甲子,中华书局,1985年,第810页。
    (6)和瑛:《三州辑略》卷一,《沿革门》,《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5册,第199页。
    (7)《清圣祖实录》卷二九三,康熙六十年六月乙卯,中华书局,1985年,第847页。
    (8)和瑛:《三州辑略》卷一,《沿革门》,《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5册,第199页。
    (1)和瑛:《三州辑略》卷一,《沿革门》,《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5册,第200页。
    (2)康熙六十年九月阿喇衲等率军六千进取吐鲁番。六十一年正月清廷再派巴里坤军营绿营兵五千赴吐鲁番,“筑城种地驻防。”是时西路“巴尔库尔、吐鲁番、科舍图、俄隆吉等四处所有满洲、蒙古、绿旗官兵共二万一千一百名。”吐鲁番驻军约占一半左右。见《清圣祖实录》卷二九四,康熙六十年九月庚子,卷二九七,康熙六十一年五月癸巳,中华书局,1985年,第856、881页。
    (3)《清世宗实录》卷十三,雍正元年十一月丁亥,中华书局,1985年,第235页。
    (4)《清世宗实录》卷一二五,雍正十年十一月乙未,中华书局,1985年,第643页。
    (5)和宁:《回疆通志》卷十二,《回族·额敏和卓》,《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59册,第378页。
    (6)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百一十一,《札萨克多罗郡王额敏和卓列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02页。
    (7)《清世宗实录》卷九十九,雍正八年十月辛丑,中华书局,1985年,第313页。
    (1)《清世宗实录》卷一二五,雍正十年十一月乙未,中华书局,1985年,第644页。
    (2)《清世宗实录》卷一三四,雍正十一年八月戊辰,中华书局,1985年,第729页。
    (3)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安西下册·瓜州事宜》,《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0册,第320页。
    (4)《清世宗实录》卷一三四,雍正十一年八月戊辰,中华书局,1985年,第729页。
    (5)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卷十五,《回部要略一》,第247页。
    (6)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安西下册·瓜州事宜》,《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0册,第320页。
    (7)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安西下册·瓜州事宜》,《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0册,第320页。
    (8)常钧:《敦煌随笔》卷上,《回民五堡》,《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23卷,第381页。
    (9)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安西下册·瓜州事宜》,《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0册,第318页。
    (10)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安西下册·瓜州事宜》,《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0册,第320页。
    (11)常钧:《敦煌随笔》卷上,《回民五堡》,《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23卷,第381页。
    (1)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赤金》,《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0册,第389页。
    (2)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05页。
    (3)常钧:《敦煌随笔》卷上,《回民五堡》,《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23卷,第381页。
    (4)《清高宗实录》卷三五七,乾隆十五年正月下癸酉,中华书局,1986年,第931~932页。
    (5)《清圣祖实录》卷二八九,康熙五十九年八月甲子,中华书局,1985年,第810页。
    (6)《清圣祖实录》卷二九三,康熙六十年六月乙卯,中华书局,1985年,第847页。
    (7)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百一十六,《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霍集斯列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28页。
    (8)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百一十,《吐鲁番回部总传》,第698页。
    (9)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百一十一,《札萨克多罗郡王额敏和卓列传》,第702页。
    (1)《清世宗实录》卷一二五,雍正十年十一月乙未,中华书局,1985年,第644页。
    (2)常钧:《敦煌随笔》卷上,《回民五堡》,《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23卷,第380~381页。
    (3)至此,继哈密之后,吐鲁番建札萨克一旗,额敏和卓正式成为一旗之长。
    (4)常钧:《敦煌杂钞》卷上,《安西厅》,《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第23卷,第324页。
    (5)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卷十五,《回部要略一》,第248页。
    (6)《清世祖实录》卷十八,顺治二年闰六月戊申,中华书局,1985年,第165页。
    (7)《清世祖实录》卷十八,顺治二年闰六月戊申,中华书局,1985年,第165页。
    (8)《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六,顺治三年五月壬午,中华书局,1985年,第223页。
    (1)《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十八,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癸巳,第1册,第457页。
    (2)《清圣祖实录》卷二八九,康熙五十九年八月甲子,中华书局,1985年,第81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