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宣传:起源、政策与机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merican Propaganda in China during the Pacific War
  • 作者:王睿恒
  • 英文作者:Wang Ruiheng;
  • 关键词:太平洋战争 ; 战争信息署 ; 对华宣传 ; 美国对华政策 ; 美国新闻处
  • 中文刊名:HIST
  • 英文刊名:World History
  • 机构:南京大学历史系;
  • 出版日期:2014-08-15
  • 出版单位:世界历史
  • 年:2014
  • 期:No.227
  • 语种:中文;
  • 页:HIST201404014
  • 页数:15
  • CN:04
  • ISSN:11-1046/K
  • 分类号:87-100+161
摘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设立了专门负责在战时进行对内和对外宣传的战争信息署,并在中国设立了分部和地方办事处。战争信息署的中国分部旨在通过一系列对华宣传项目和心理战行动,推动美国的战争目标和战时对华政策,在短期内达到鼓舞中国民众士气、促进中关军事合作的效果,在长期内实现推进中国民主化改革和培育中国大国责任意识的目标。战争信息署的在华宣传活动得到了美国国务院、军方和驻华使馆的支持与配合,其运行机制和政策理念也深刻地影响了战后美国的对外宣传。
        After the Pacific War broke out,President Franklin D.Roosevelt set up the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responsible for propaganda at home and abroad during the War.The Office opened a China Division and several local offices in China.The China Division was meant to promote American war objectives and wartime policy through a series of propaganda programs and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As a short-term objective,the propaganda was meant to boost the morale of Chinese people and enhance Sino-US military cooperation.As a long-term objective,the propaganda was meant to push China to conduct democratic reform and cultiv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a as an important stakeholder in the world.The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received support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the Military and the US Embassy in Chongqing.Its mechanism and policy formulation had a deep impact on postwar American propaganda overseas.
引文
①国内学术界对于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尚没有统一的译法,此前有“作战情报部”、“战时新闻处”、“战时情报处”、“战时情报局”、“战争情报办公室”、“战时新闻办公室”、“战时情报局”和“战争信息办公室”等不同的译法。事实上,Information一词译为“信息”要比“情报”或“新闻”更为准确和贴切,因为战争信息署的工作包括发布战争新闻和收集战争情报两个方面,它既从事新闻发布和信息宣传工作,又参与军方的心理战行动。同时,该机构并不隶属于政府某个部门,而是直属于总统,只是接受国务院等部门的指导,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因此将Office译为“署”更合适,故本文将Office of WarInformation译为“战争信息署”。
    ①关于美国二战宣传研究的主要著作有:艾伦·M.温克勒:《宣传的政治:战争信息署,1942-1945》(Allan M.Winkler,The Politics of Propaganda:The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1942-1945),耶鲁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克莱顿·R可佩尔和格雷戈里·D.布莱克:《好莱坞走向战争:政治、利益和宣传如何塑造二战影片》(Clayton R.Koppes and Gregory D.Black,Hollywood Goes to War:How Politics,Profits,and Propaganda Shaped World War II Movies),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霍莉·考恩·舒尔曼:《美国之音:宣传与民主,1941-1945》(Holly Cowan Shulman,The Voice ofAmerica:Propaganda and Democracy,1941-1945),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克莱顿·D.劳里:《宣传战士:美国对纳粹德国的圣战》(Clayton D.Laurie,The Propaganda Warriors:America's Crusade Against Nazi Germany),堪萨斯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罗伯特·李·毕舍普:《战争信息署的海外部》(Robert Lee Bishop,The Overseas Branch ofthe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马修·D.约翰逊:《战时中国的宣传和主权:战争信息署的士气行动和心理战》(Matthew D.Johnson,“Propaganda and Sovereignty in Wartime China:Morale Operations and Psychological Warfare under the Office ofWar Information”),《现代亚洲研究》(Modern Asia Studies)2011年第2期,第303-344页。
    ③檀有志:《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④奥伦·斯蒂芬斯:《一个坦白世界的真相:美国的海外信息项目》(Oren Stephens,Facts to a Candid World:America's Overseas Information Program),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9页。
    ⑤肯尼斯·A奥斯古德:《宣传》(Kenneth A Osgood,“Propaganda”),亚历山大·德孔德编:《美国外交政策百科全书》(Alexander DeConde,ed.,Encyclopedia American Foreign Policy)第3卷,查尔斯·斯克里布约之子出版公司1978年版,第243页。
    ①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 D.Lasswell)著,张洁、田青译:《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共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约翰·莫顿·布卢姆:《V代表着胜利:二战时期的政治和美国文化》(John Morton Blum,V Was for Victory:Politics and American Culture During Ward War II),哈考特·布雷斯·朱万诺维奇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16页。
    ③美洲国家间事务协调官依旧独立于战争信息署之外,单独负责面向拉美地区的宣传工作。
    ④富兰克林·D.罗斯福:《行政命令第9182号:将一些战争信息职能并入战争信息署》(Franklin.D.Roosevelt,“Executive Order No.9182:Consolidating CertainWarInformation FunctionsInto an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1942年6月13日,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H,第4盒。
    ①《海外部太平洋行动处副主任办公室起草的历史报告》(“Overseas Branch,Pacific Operations,Office of Deputy Director Draft Historical Report”)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H,第1盒。
    ②詹姆斯·沃伯格:《不成文的条约》(James Warburg,Unwritten Treaty),哈考特·布雷斯·朱万诺维奇出版公司1946年版,第70-80页。沃伯格是战争信息署海外部的副部长。
    ③《海外部太平洋行动处副主任办公室起草的历史报告》。
    ④《海外部太平洋处的历史》(“History ofPacific Section,Overseas OWI”)1944年3月20日,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H,第1盒。
    ⑤1944年6月,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正式划分出信息行动和心理战行动两大分支。
    ⑥《费正清写给基尔戈的有关兰格和雷默的信》(“Letter from Fairbank to Kilgour for Langer and Remer”)1942年10月1 1日,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1,第1盒。
    ①费正清:《情系中国:五十年的记忆》(John King Fairbank,Chinabound:A Fifty-YearMemoir),哈珀和罗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300页。
    ②《海外部太平洋行动处副主任办公室起草的历史报告》。
    ③欧文·拉铁摩尔:《中国记忆:蒋介石和抗日战争》(Owen Lattimore,China Memoirs:Chiang Kai-shek and the War against Japan),东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0页。
    ④《海外部太平洋行动处副主任办公室起草的历史报告》。
    ⑤《在海外部部长办公室下建立直属地区部》(“Establishing Regional Division in the Immediate 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the Overseas Branch”),1943年2月19日,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B,第1盒。
    ①《在远东的战争信息署》(“OWI in the Far East”),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H,第5盒。
    ②《赫尔给戴维斯的信》(“HulltoDavis”)1942年7月8日,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1,第4盒,转引自贾斯汀·哈特:《观念帝国:公共外交的起源和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Justin Hart,Empire ofIdeoa:The Origins of 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Foreign Policy),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1-72页。
    ③《重庆办事处》(“The ChungkingOutpost”),1944年6月17日,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1,第1盒。
    ④罗伯特·T.佩尔、约翰·K.贝格、约翰·C.德莱尔:《外交关系的信息层面》(Robert T.Pell,John K.Begg,John C.Dreier,“InformationAspects ofForeignRelations”),1944年1月10日,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59号档案:国务院档案,1756-1993,第4盒。
    ①《中国》(“China”),1944年8月22日,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1,第1盒。
    ②科德尔·赫尔:《科德尔·赫尔回忆录》(Cordell Hull,The Memoirs of Cordell Hull)第2卷,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48年版,第1583页。
    ③参见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六、第七章;赵志辉《也谈开罗会议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兼与时殷弘和陶文钊同志商榷》,《世界历史》2000年第2期。
    ④格拉姆·派克:《两种时间观念》(Graham Peck,Two Kinds of Time),美国第一哨兵出版社1967年版,第408页。
    ①《关于战争信息署在中国国统区的信息工作的指示》(“Guidance for OWI Informational Work in Unoccupied China”),1944年10月24日,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C,第3盒。
    ②《关于战争信息署在中国国统区的信息工作的指示》;《中国的长期政策指令》(“Long Range Policy Directive for China”),1944年12月23日,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468,第808盒。
    ③《中国的长期政策指令》。
    ④埃弗里特·D.霍金斯给彼得斯的备忘录:《关于一次大规模图片展的报告》(Everett D.Hawkins to Peters,“Reports on an Extensive Photo Exhibit”),1945年2月19日,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J,第1盒。
    ⑤菲利浦·J.派克:《战争信息署带着最有力的武器——真实——赢得艰难的言辞之战》(Phillips J.Peck,“OWI,with Truth asAblestWeapon,WinningBitterly-FoughtWar ofWords”),《号召》(Call)1944年7月18日。这张剪报来自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G,第8盒。
    ⑥艾伦·M.温克勒:《宣传的政治:战争信息署,1942-1945》,第18-19页。
    ①罗伯特·李·毕舍普;《战争信息署的海外部》,第300页。
    ②《5月24至27日蒙特雷会议摘录》(“ExcerptfromMonterey ConferenceMay24-27”),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B,第7盒。
    ③《费舍尔给泰勒、费正清和考德威尔的备忘录》(“TK from Fisherto Taylor,Fairbank,Caldwell”),1945年6月1日,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B,第7盒。
    ④《艾迪·大卫给菲利浦·利连索尔和约翰·福斯特的备忘录》(“Memo from Eddy David to Phil Lilienthal and John Foster”),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B,第7盒。
    ①杰拉尔德·温菲尔德:《一份报告和临时性建议》(Gerald F.Winfield,“A Repovt andTentative Suggestions”),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1,第1盒。
    ②根据笔者的整理,战争信息署中比较重要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包括:纽约分部的冀贡泉、唐明照;重庆办事处的刘尊棋、金仲华、朱葆光、孙承佩、曹未风、孟用潜、于友;成都办事处的汪骏、邹荻帆、苏西、林友民、谭云平、余所亚、陶虹、龚国荣、李肇基、孙贡山;永安办事处的杨潮(羊枣)、彭世祯、萨一佛、郑公盾;桂林办事处的田价人(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赵范,后加入昆明心理战小组)、柳无垢;昆明办事处的刘思慕、郝诒纯、张彦等。
    ③费正清:《情系中国:五十年的记忆》,第300页。
    ④关于这三个阶段的宣传重点,参见1942年6月至1945年8月战争信息署的《中央指令》和《地区指令》,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363,第817-824盒。
    ①《5月24至27日蒙特雷会议摘录》。
    ②《在远东的战争信息署》。
    ③通常参加海外计划委员会会议的有战争信息署署长和副署长、海外部部长、执行部长、政策协调处处长、指定的政策顾问、参谋长联席会议代表、国务院代表、战略情报局代表和英国政治战使团(British Political Warfare Mission)代表。
    ①文森特:《会谈记录》(Vincent,“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1943年4月23日,美国国务院:《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3年,中国》(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Diplomatic Papers,1943,China),美国政府出版局1957年版,第847页。
    ②《驻华大使高思给国务卿的备忘录》[“The Ambassador in China(Gauss)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1944年2月9日,美国国务院:《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4年,中国》(U.S.Department of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the United States:Diplomatic Papers,1944,China),美国政府出版局1967年版,第16-18页。
    ③格拉姆·派克:《两种时间观念》,第405-406页。
    ④《驻华大使高思给国务卿的备忘录》,第18页。
    ⑤《驻华大使高思给国务卿的备忘录》,第16页。
    ⑥格拉姆·派克:《两种时间观念》,第403-404页。
    ⑦《驻华大使高思给国务卿的备忘录》,第18页。
    ⑧普雷斯顿·彼得斯给爱德华·巴雷特的备忘录:《伦敦、中国、印度之行报告:1944年11月21日-1945年1月19日》(Preston Peters to Edward Barrett,“Report on Trip to London,China,India:November 21,1944-January 19,1945”),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1,第1盒。
    ①《费正清写给基尔戈的有关兰格和雷默的信》(“Letter from Fairbank to Kilgour for Langer and Remer”),1942年10月4日,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1,第1盒;费正清:《情系中国》,第202页。
    ②参见“文件夹:美国机构代表每周会议记录,国务院美国大使馆”,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366A,第227盒。
    ③《中国报告》(“ChinaReport”),1944年10月,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第208号档案:战争信息署,条目6J,第1盒。
    ④郭必强:《国民政府秘密组织赴日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述评》,《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⑤马修·D.约翰逊:《战时中国的宣传和主权:战争信息署的士气行动和心理战》,第334--340页。
    ①亨利·S杜鲁门:《关于签署政府信息项目的命令的总统声明》(Harry S.Truman,“Statement by the President Upon Signing Order Concerni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rograms”),1945年8月31日,“美国总统项目”,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pid=12367,2013年11月13日。
    ②但美新处的英文名从American Information Service变成了U.S.Information Service。关于1945-1949年间美新处在华宣传研究,参见翟涛《争夺忠诚与认同:冷战前期美国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宣传,1949-1965》,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③贾斯汀·哈特:《观念的帝国:公共外交的起源和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第5页。
    ④罗伯特·T佩尔、约翰·K贝格、约翰·C.德莱尔:《外交关系的信息层面》。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