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社会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边界——舒尔茨《生产运动》解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focusing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Soci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On Movement of Production by Schulz
  • 作者:张一兵
  • 英文作者:ZHANG Yi-bing;
  • 关键词:舒尔茨 ; 《生产运动》 ; 社会唯物主义 ; 生产理论
  • 英文关键词:Schultz;;The Movement of Production;;social materialism;;production theory
  • 中文刊名:QSXK
  • 英文刊名:Seeking Truth
  • 机构: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求是学刊
  • 年:2019
  • 期:v.46;No.248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化马藏”(18JJD710003)
  • 语种:中文;
  • 页:QSXK201901003
  • 页数:12
  • CN:01
  • ISSN:23-1070/C
  • 分类号:21-32
摘要
在马克思思想发生史上,舒尔茨的《生产运动》具有重要地位。在这本国家统计学著作中,舒尔茨不仅从物质生产的现实出发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完整地使用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概念,为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启发。同时,舒尔茨的生产理论仍然是以隐性的唯心主义为根基的社会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有本质差异。
        In the history of Marx's thought, Movement of Production by Schulz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his work of national statistics, Schulz not only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the reality of material production, but also completely used the concepts of productivity,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modes of production, which provided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Marx to put forwar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eanwhile,Schulz's production theory as social materialism is based on implicit idealism, which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引文
(1)在当时的欧洲,国家统计学(Statistik)也称为国势学,它并非仅仅是一门以数据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科学,而是包括了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分析。这也是舒尔茨的重要理论构境背景。据李乾坤博士考证,“国势学”的中文表述可能产生自20世纪20年代。19世纪上半叶语境中的国势学(Staatenkunde,直译“国家信息”“国家学”)是现代统计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最早产生于17世纪的德国,奠基者是海尔曼·孔林(Hermann Conring,1606—1681),孔林是一位博学家,在医学和法学领域都有建树,曾于黑尔姆施泰特大学任教。1660年11月20日起,他开设“国势学”(Notitiarerum publicarum)的课程。孔林去世后,他的弟子戈贝尔于1730年整理出版了他的六卷本《孔林政治法律讲义》,其中第四卷为《国势学》(Staatenkunde)。孔林将过去的地理、历史和法律研究与国家治理的实际目的结合起来,对不同国家进行比较研究,不是简单描述现象,而是探究原因,总结规律。在孔林的影响下,国势学成为德国一门新兴的学问,得到了普及。此后,阿亨瓦尔(Gottfried Achenwall,1719—1772)继续推进了孔林的国势学理论。阿亨瓦尔曾任教于马尔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1749年发表《欧洲各国国家科学引论》(Abrissder Staatswissenschaft der Europ?ischen Reichen),在这本书的序言中,第一次使用了“Statistik”(国家统计学)。阿亨瓦尔的主要贡献,就是将国势学进一步改造为国家统计学,在他看来,“国家统计学为国家显著事项的结晶体”,对这些显著事项(包括地理、法律、政治状态等)的记述,可为国家管理提供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在阿亨瓦尔这里,使用的是“Staatswissenschaft”这个概念,直译应为“国家科学”,但是阿亨瓦尔大体继承了孔林的研究方法,并将孔林视作开拓者,称其为“统计学之父”。在舒尔茨这里,统计学则体现为对物质生产变化之中的规律的探寻,在《生产的运动》中,舒尔茨主要使用的是Staatswissenschaft这个概念,仅使用了两次Staatskunde概念,其实,这两个概念如今都已极少出现在现代德语之中。
    (2)奥古尔特·科尔纽(Auguste Cornu,1888—1981):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学家。德国莱比锡的卡尔·马克思大学和柏林的洪堡大学教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的通讯院士。代表性论著有:《卡尔·马克思的生平和事业,从黑格尔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1934)、《莫泽斯·赫斯和黑格尔左派》(1934)、《卡尔·马克思和1848年革命》(1948)、《卡尔·马克思和现代思想的发展》(1950)、《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者论文集》(1949)、《卡尔·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1955)、《马克思恩格斯传》(1955)等。
    (3)植村邦彦:《从舒尔茨到马克思:近代的自我意识》(日本一桥大学1981年博士论文),1990年由日本新评论出版社出版;米夏埃尔·沙利希:《马克思与舒尔茨:论马克思对舒尔茨〈生产的运动〉(1843)的接受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形成的意义》(汉诺威大学1994年博士论文)。
    (4)德阿维蒂,推测为法国17世纪统计学家、地理学家皮埃尔·德阿维蒂(Pierre d’Avity)。——译者注
    (5)海尔曼·孔林(Hermann Conring,1606—1681),德国17世纪著名博学家、法学家,德国“国势学派”奠基人,统计学先驱。——译者注
    (1)戈特弗里德·阿亨瓦尔(Gottfried Achenwall,1719—1772),德国启蒙历史学家,历史法学代表人物之一,国势学派的继承者,正式提出了统计学(Statistik)这一概念。——译者注
    (2)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00页。
    (3)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47页。
    (4)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47页。
    (5)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53页。
    (6)参见Michael Schallich, Karl Marx und Wilhelm Schulz:zur offenen Frage der Marxschen Rezeption von Wilhelm Schulz’“Die Bewegung der Production”(1843)und ihrer Bedeutung für die Herausbildung des historischen Materialismus und der Kritik der politischen?konomie, Hannover 1994, pp.101-104。
    (1)赫斯:《论货币的本质》,刘晫星译,载邓习议编译《赫斯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7—59、70—71、73—74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395页,注88。马克思提到苏尔兹(应该就是舒尔茨)的《生产运动》。
    (4)原文为法语:La propriete c’est le vol!(5)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1页。
    (6)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1页。
    (1)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3页。
    (2)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3—14页。
    (3)莫里茨·拉弗日尼-培古轩(M. de Lavergne-Peguilhen,1801—1870):19世纪普鲁士政治家、农学家。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4)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4页。
    (5)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4页。
    (1)瓦尔特·格拉布:《一个给予马克思灵感的人:威尔海姆·舒尔茨,乔治·毕希纳的同路人、保罗教堂的民主主义者》,转引自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52页。
    (2)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53页。
    (3)据李乾坤博士的考证,在舒尔茨依托的德国国势学的前期研究中,虽然出现了生产性劳动、土地的生产和工业生产等概念,但并没有发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念的集中使用,这说明舒尔茨对这一话语体系的原创性。
    (4)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5页。舒尔茨在这里还专门标注了自己1840年在《德意志年鉴》上发表的论文:《劳动组织的变化及其对于社会状况的影响;作为物质生产目的的劳动组织》。
    (5)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5页。
    (6)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5页。
    (1)舒尔茨在本书中使用了大量的“Gewerbflei?”概念,这一概念在现代德语中几乎完全消失,曾少量在19世纪上半叶使用。这一概念的构成是这样的:“Gewerbe”有“职业、行业、手艺;中小型企业”的意思,强调的是获得收益的生产性活动,而“Flei?”则有“勤奋、努力”的意思。本人向德国马克思文献专家福尔格拉夫博士请教这一概念的翻译,他强调了这个概念的特定历史背景,即19世纪上半叶时,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还很低,舒尔茨使用这个词,是指德国介于手工工场(Manufactur)和机器工业生产(Industrie)之间的特定阶段,但有时候,此词也用来表示一定的生产和劳动效能。本文中尝试将其翻译为“行业”和“劳作效能”。——译者注
    (2)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6页。
    (3)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6页。
    (1)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6页。
    (2)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7—18页。
    (3)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7页。
    (4)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37页。
    (5)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7页。
    (1)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8页。
    (2)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8页。
    (3)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8页。
    (1)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38页。
    (2)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8页。
    (3)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9页。
    (4)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9页。
    (5)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20页。
    (6)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9页。
    (1)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38页。
    (2)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37页。
    (3)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19—20页。
    (4)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20页。
    (1)舒尔茨:《生产运动》,李乾坤译,第2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