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与信用: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兼论宏观经济学的重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mmodity and Credit: The Double Essence of Money and on Macroeconomics Reconstruction
  • 作者:李秀辉
  • 英文作者:LI Xiu-hui;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 关键词:货币理论 ; 商品本质观 ; 信用本质观 ; 宏观经济学 ; 历史与逻辑
  • 英文关键词:monetary theory;;money essence is commodity;;money essence is credit;;macroeconomics;;history and logic
  • 中文刊名:FDDX
  • 英文刊名: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3-25
  • 出版单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60;No.295
  • 基金: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16QN056);; 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14AZD104)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FDDX201802016
  • 页数:13
  • CN:02
  • ISSN:31-1142/C
  • 分类号:132-144
摘要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主流宏观经济分析范式的危机,经济学界反思的结果表明主流范式对金融因素的忽视是问题的症结,甚至要从根本上重思货币的本质以重建宏观经济学。主流货币理论持货币商品本质观,运用一般均衡框架进行实物分析实质上消除了货币的存在空间。货币商品本质观以货币的逻辑起源替代历史起源,以成为标准化理论为目标使其距离经济现实越来越遥远。人类学研究表明,货币信用很可能起源于以礼物和借贷为形式的"债务—偿还"过程,货币的信用本质观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货币信用本质观将货币看作基于债权和债务的契约或索取权,是信用金字塔顶端既作为价值尺度又充当最终结算手段的信用关系,更适合以主权信用为基础的现代货币体系。以此为基础将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相统一才能形成一个货币经济的内生分析框架,为重建宏观经济学打好基础。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riggered a paradigm crisis of mainstream macroeconomic analysis.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lies in that the mainstream paradigm neglects of financial factors,so we even have to rethink the nature of money and reconstruct macroeconomics. The mainstream monetary theory thinks the essence of money is commodity,and it actually uses the general equilibrium framework to carry out the real analysis to eliminate the space of the money. This theory replac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with the logic origin of money,and the deviation of logic and history makes its target to be the standardization theory,but it is more and more far from the economic reality.Anthropological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monetary credit is likely to be originated from the "debt-repayment "process in the form of gifts and loans. The credit essence of money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Money is a contract or claim based on credit,which is on the top of the credit pyramid as a measure of value and as a final means of payment. On this basis,the historical and logical method can be unified to form a monetary and economic endogenous analysis framework,which is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macroeconomics.
引文
(1)陈雨露:《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6期;Simon Johnson,“What Went Wrong with Economics,”The Economist,2009-07-18.
    (2)劳伦斯·哈里斯著,梁小民译:《货币理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译者前言”第i页。
    (3)(5)(6)瞿强、王磊:《由金融危机反思货币信用理论》,《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4)钟伟、张晓曦:《对“新共识”宏观货币理论的反思》,《金融研究》2009年第5期。
    (7)陈雨露:《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6期。
    (1)(7)(14)熊彼特著,朱泱、孙鸿敞、李宏、陈锡龄译:《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46、427、105~106页。
    (2)瞿强:《货币理论的困境与展望》,《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4期。
    (3)(8)古德哈特:《货币的重要性》,载《古德哈特货币经济学文集(上卷)》(康以同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第2、177页。
    (4)樊苗江、柳欣:《货币理论的发展与重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页。
    (5)劳伦斯·哈里斯著,梁小民译:《货币理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第1页。
    (6)柳欣、于化龙:《货币经济学:问题与争论的历史》,《经济思想史评论》2007年第1期。
    (9)Geoffrey Ingham,“M oney is a Social R elation,”R eview of Social Economy 54.4(1996):243-75.
    (10)M ichael Hudson,“T he Archaeology of M oney:D ebt Versus Barter T heories of M oney's O rigins,”ed.L.R.W ray,C redit and State T heories of Money:the C ontributions of A.Mitchell Innes,Edward Elgar,C heltenham,2004,99-127.
    (11)史密森著,柳永明、王蕾译:《货币经济学前沿:论争与反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12)刘新华、线文:《货币的本质:主流与非主流之争》,《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6期。
    (13)李黎力、张红梅:《基于交易与基于债务的货币本质观之比较》,《当代财经》2014年第10期。
    (15)(16)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25、27页。
    (17)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0~22页。
    (18)斯拉法主编,寿勉成译:《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三卷):货币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101页。
    (1)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著,金镝、金熠译:《政治经济学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424页。
    (2)Jevons,W.S.,Money and the Mechanism of Exchange(London:Henry S.King,1875).M enger,K,O n the O rigin of Money,Economic Journal 2(1892):238-255,translated from German by C.A.Foley.
    (3)如新古典综合学派、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货币经济学等。参见李黎力、张红梅:《基于交易与基于债务的货币本质观之比较》,《当代财经》2014年第10期。更完整的持货币商品本质观的学者名单则包括亚里士多德、洛克(1690)、普芬道夫(Pufendorf,1744),亚当·斯密、李嘉图、约翰·穆勒、杰文斯(Jevons,1875)、门格尔(Menger,1892)、米塞斯(Von Mises,1912)、布鲁纳(Brunner,1971)、阿尔钦(Alchian,1977)、清泷信宏和怀特(Kiyotaki&Wright,1989,1993)等。参见古德哈特:《货币的两种定义:对最优货币区分析的影响》,载《古德哈特货币经济学文集(上卷)》(康以同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第178页。
    (4)古德哈特:《货币的两种定义:对最优货币区分析的影响》,载《古德哈特货币经济学文集(上卷)》(康以同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第177页。
    (5)M enger,K.,“O n the O rigin of M oney,”Economic Journal 2(1892):238-255,translated from German by C.A.Foley.
    (6)古德哈特:《货币的两种定义:对最优货币区分析的影响》,载《古德哈特货币经济学文集(上卷)》(康以同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第178页,注6。
    (7)(8)瓦尔拉斯著,蔡受百译:《纯粹经济学要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351、367页。
    (9)熊彼特著,朱泱、易梦虹、李宏、陈国庆、杨敬年、陈锡龄译:《经济分析史(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476页。
    (10)就19世纪的货币分析大师马克思而言,其货币本质观既有商品观的印记,又包含信用观的要素(李黎力、张红梅,2014)。本文以为,具体而言,首先,他既认为货币天然是金银,又从社会关系角度分析商品价值的决定。其次,他的一般等价物概念既强调交换媒介职能,又包含记账单位功能。最后,他的“货币-商品-货币”或“G-M-G’”论证思路显然与强调实物分析方法的商品本质观是截然相反的。马克思的货币分析独特而精深,需专文加以论述。
    (1)John Hicks,“A Suggestion for Simplifying the T heory of M oney,”Economica 2 February,1935:1-19.
    (2)Patinkin D.,“T he C hicago T radition,the Q uantity T heory,and Friedman,”Journal of Money,C redit and Banking,1 February,1969:46-70.转引自刘洪军:《西方货币理论的逻辑矛盾及其根源》,《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3)Hahn,F.H.,“O n Some Problems of Proving the Existence of an Equilibrium in a M onetary Economy,”C hapter 6,eds.F.H.Hahn and F.P.R.Brechling,T he T heory of Interest R ates(London:M acmillan&C o.,1965).
    (4)奥斯特依:《货币和一般均衡理论》,伊特韦尔、米尔盖特、纽曼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K-P)》,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52页。
    (5)柳欣、于化龙:《货币经济学:问题与争论的历史》,《经济思想史评论》2007年第1期。
    (6)陈雨露:《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6期。
    (7)刘洪军:《西方货币理论的逻辑矛盾及其根源》,《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8)瓦尔拉斯著,蔡受百译:《纯粹经济学要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351页。
    (1)刘洪军:《西方货币理论的逻辑矛盾及其根源》,《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2)(8)熊彼特著,朱泱、孙鸿敞、李宏、陈锡龄译:《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51、107页。
    (3)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豪斯曼编,丁建峰译:《经济学的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6页。
    (4)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统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页。
    (5)关于该论题的详细论证参见拙作:《货币与礼物:社会交往的两种逻辑---兼论货币的真实起源》,《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6期。
    (6)参见波兰尼著,黄树民译:《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09页;古德哈特:《货币的两种定义:对最优货币区分析的影响》,载《古德哈特货币经济学文集(上卷)》(康以同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第194页。
    (7)弗洛伦斯·韦伯:《多样化的礼物:迈向一种非市场性呈献的民族志》,莫斯编著,汲喆译:《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3页。
    (9)希克斯著,余皖奇译:《经济学展望:再论货币与增长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2页。
    (10)罗宾斯著,朱泱译:《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03页。
    (1)古德哈特:《货币理论的长期困惑:拒不面对现实》,载《古德哈特货币经济学文集(上卷)》(康以同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第211页。
    (2)古德哈特:《货币的两种定义:对最优货币区分析的影响》,载《古德哈特货币经济学文集(上卷)》(康以同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第192页。
    (3)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豪斯曼编,丁建峰译:《经济学的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5页。
    (4)(5)张五常:《经济学的哲学性》,张五常的博客,2014年6月24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2e99g.html.
    (6)(8)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统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4、222页。
    (7)古德哈特:《现在合适吗?》,载《古德哈特货币经济学文集(上卷)》(康以同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第4页。
    (9)埃文斯-普里查德:《〈礼物〉英译本导言》,莫斯编著,汲喆译:《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9页。
    (1)史密森著,柳永明、王蕾译,:《货币经济学前沿:论争与反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2)罗宾斯著,朱泱译:《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03~104页。
    (3)M ichael Hudson,“T he Archaeology of M oney:D ebt Versus Barter T heories of M oney's O rigins,”ed.L.R.W ray,C redit and State T heories of Money:the C ontributions of A.Mitchell Innes,Edward Elgar,C heltenham,2004,99-127.
    (4)反过来说,古希腊和古罗马正是初民社会的礼赠经济向现代社会的商业经济过渡的重要节点。著名人类学家莫斯在考察初民社会的礼赠交换体系在古代法律中的遗存时指出,“因为正是罗马人和希腊人(可能是继北部和西部闪米特人之后)首创了对个人权利和物权的区分,并把买卖从赠礼和交换中分离出来,使道德义务与契约各自独立,特别是在观念上区分了仪式、法律和利益。通过这样一场名副其实的、可敬的伟大革命,他们超越了那种陈旧的道德性和赠礼的经济体系。”莫斯著,汲喆译:《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
    (5)M ichael Hudson,“T he Archaeology of M oney:D ebt Versus Barter T heories of M oney's O rigins,”ed.L.R.W ray,C redit and State T heories of Money:the C ontributions of A.Mitchell Innes,Edward Elgar,C heltenham,2004,99-127.
    (6)(7)霍默、西勒著,肖新明、曹建海译:《利率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3、4页。
    (8)熊彼特著,朱泱、孙鸿敞、李宏、陈锡龄译:《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7页。
    (1)(2)M ichael Hudson,“The Archaeology of M oney:Debt Versus Barter Theories of M oney's O rigins,”ed.L.R.Wray,Credit and State Theories of Money:the C ontributions of A.Mitchell Innes,Edward Elgar,C heltenham,2004,99-127.
    (3)钱穆讲述,叶龙记录整理:《中国经济史》,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第24页。
    (4)(9)古德哈特:《货币理论的长期困惑:拒不面对现实》,载《古德哈特货币经济学文集(上卷)》(康以同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第219、219页。
    (5)(6)(8)栗本慎一郎著,王名等译:《经济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1、118、117页。
    (7)韦伯著,姚曾廙译:《经济通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49页。
    (10)Karl Polanyi,C onrad M.Arensberg,Harry W.Pearson,ed.,T 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Economies in H istory and T heory(C hicago:Henry R egnery C ompany,1957)250.
    (1)马汀著,邓峰译:《货币野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1~6页。
    (2)(6)西美尔著,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货币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14、114页。
    (3)(4)(5)(10)M ichael Hudson,“The Archaeology of M oney:Debt Versus Barter Theories of M oney's O rigins,”ed.L.R.Wray,Credit and State Theories of Money:the C ontributions of A.Mitchell Innes,Edward Elgar,C heltenham,2004,99-127.
    (7)(9)栗本慎一郎著,王名等译:《经济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0、50页。
    (8)希克斯著,厉以平译:《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32页。
    (1)熊彼特著,朱泱、孙鸿敞、李宏、陈锡龄译:《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5页。中译本对应原著第371页的译文是:“于是我们就会有市场,有货币作为货币交换的媒介。”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2页。
    (2)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27页。
    (3)熊彼特著,朱泱、孙鸿敞、李宏、陈锡龄译:《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47页。
    (4)(5)转引自胡企林:《评约翰·罗的经济思想》,约翰·罗著,朱泱译:《论货币和贸易》,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ix、x页。
    (6)转引自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4页。
    (7)A.M itchell Innes,T he C redit T heory of Money,T he Banking Law Journal 31(D ec./Jan.1914):151-168.
    (8)李黎力、张红梅:《基于交易与基于债务的货币本质观之比较》,《当代财经》2014年第10期。
    (1)古德哈特:《货币的两种定义:对最优货币区分析的影响》,载《古德哈特货币经济学文集(上卷)》(康以同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第178页。
    (2)熊彼特著,杨敬年译:《经济分析史(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526~527页。
    (3)史密森著,柳永明、王蕾译:《货币经济学前沿:论争与反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4)凯恩斯著,徐毓枬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53页。
    (5)凯恩斯著,何瑞英译:《货币论(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页。
    (1)(4)史密森著,柳永明、王蕾译:《货币经济学前沿:论争与反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9、110页。
    (2)陈雨露:《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6期。
    (3)萨林斯著,张经纬、郑少雄、张帆译:《石器时代经济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53页。
    (5)柳欣、于化龙:《货币经济学:问题与争论的历史》,《经济思想史评论》2007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