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鹏程《战争日记》看中国当代文学生成的“社会”维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何浩
  • 中文刊名:WAVE
  • 英文刊名: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5-24
  • 出版单位:文艺理论与批评
  • 年:2019
  • 期:No.197
  • 语种:中文;
  • 页:WAVE201903005
  • 页数:17
  • CN:03
  • ISSN:11-1581/J
  • 分类号:45-61
摘要
<正>引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简称《讲话》)发表以后,并没有马上涌现与之相应的重要作品。相反,不少作家或觉得与自己之前的创作道路不冲突(如草明),或仍处于延续之前创作状态的阶段(如杜鹏程)。周立波的《暴风骤雨》(1948)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都是时隔6年之后才创作而成的。《林海雪原》(1956)、《山
        
引文
2杜鹏程(1922年4月8日-1991年10月27日),陕西韩城人。目前《杜鹏程文集》第四卷中的《战争日记》约四十余万字,“选自他近百万字的战争日记”,记录时间为1947年3月1日-1949年12月31日,内容为从撤离延安到随部队进入新疆喀什的军旅行程,他在这段行程中度过了25-27岁的时光。“日记在他生前已抄写出来,经他粗粗过目并作了删削。除删去有关一些讲话、总结报告、战术讨论等内容外,除个别字句的更动,‘日记’基本保持原貌。”(杜鹏程:《战争日记·编后记》,《杜鹏程文集》第四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79页)而《保卫延安》描写的正是1947年3月的延安保卫战。据杜鹏程的夫人张文彬回忆,杜鹏程创作《保卫延安》时,“他手边除了战时记的几百万字的日记,还有部分部队总结,油印小报;延安时用马兰纸印刷的《整风文件》,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和两三本文艺作品,这便是他的全部写作资料了。杜鹏程一面翻阅日记,一面思考,决定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张文彬说,杜鹏程到了喀什之后,“在百忙中有一桩很重的心事,常使他坐卧不宁。从战争中带来的马褡子中,装有不少的烈士遗物和信件。他曾经给我一件件地介绍:一条被子弹打穿烧了一片的毛巾,那是一位营长盖培枢送给他的礼物,后来盖营长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而他家里还有老母和未婚妻,杜鹏程因为没能分身去寻找烈士的遗属而心里愧疚;两封纸已发黄的信件,那是一位叫许柏令的烈士写给党支部和他的孤寡母亲的信,临上战场时留给杜鹏程的……杜鹏程说在战场上,在牺牲的战友面前,他多次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要把这一切写成书告诉后人,多少人为民族独立自由,为洗刷民族的耻辱,争取民族的尊严而浴血奋斗,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他是这历史的参加者,又是以笔为生的人,不写出这段惊天动地的历史,简直是罪过。说到这一切,他心情沉重,感情激昂。”可以看出,《战争日记》中记录的战争经历,对于杜鹏程创作《保卫延安》至少在创作动机、心态方面有着重要关联。这种关联连带着解放战争时期杜鹏程在枪林弹雨、流血牺牲中的身心历练,连带着他对中国革命实践所开展出来的军队工作方式、精神状态、人际伦理等方面的切肤体认。
    3《杜鹏程致段国超》,《人民日报》,1987年7月30日。转引自段国超:《杜鹏程与〈讲话〉》,《渭南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4《1991年4月30日采访杨楷同志笔录》(未刊稿),转引自段国超:《杜鹏程与〈讲话〉》。杨是杜鹏程的朋友,曾同在延川教书,后一同考入延大。
    5《遥寄艾克恩--读〈延安文艺运动纪盛〉,忆“五·廿三”》,《西安日报》,1988年5月23日。转引自段国超:《杜鹏程与〈讲话〉》。
    6杜鹏程:《战争日记》,《杜鹏程文集》第四卷,第66页。
    7同上,第4页。
    8杜鹏程:《战争日记》,第129页。
    9杜鹏程:《战争日记》,第117页。
    10同上,第123页。
    11同上,第125页。
    12同上,第126页。
    13同上,第131页。
    14杜鹏程:《战争日记》,第133页。
    15同上,第131页。
    16同上,第133-134页。
    17同上,第14页。
    18杜鹏程:《战争日记》,第17页。
    19同上,第27页。
    20同上,第43页。
    21同上,第48页。
    22贺照田曾经对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几个重要文本做出精彩分析,参考他的《从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层主题看中国现代三次革命的发生与演变》(讲座录音整理稿)、《当自信的梁漱溟面对革命胜利……--梁漱溟的问题与现代中国革命的再理解之一》(《开放时代》2012年第12期)等文。
    23何浩:《作为思想的历史--贺照田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解读》,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78128051/。
    24杜鹏程在走访调查中所看到的,是人民这个被《讲话》置于核心的群体,这个曾经是杜鹏程决心为之献身的目标,其实并不稳固,会在历史结构的变动中不断分化与重组。用流血奋斗争取到的和平,哪怕只是短暂而相对的社会和平,也并不必然会转化为道德伦理的改善,相反,和平社会的生活结构中,如果不再次展开有针对性的再调整和再改造,反而蕴含着某种危机。这些意识影响到杜鹏程建国后的创作构想,并成为他创作《在和平的日子里》(1958)的核心思路。
    25杜鹏程:《战争日记》,第21页。
    26同上,第99页。
    27同上,第119页。
    28同上,第11-12页。
    29杜鹏程:《战争日记》,第98页。
    30同上,第98页。
    31杜鹏程:《战争日记》,第96页。
    32杜鹏程:《战争日记》,第91页。
    33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一书的前言开篇就设定,只讨论革命文学如何讲述革命,这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定内在构成来说,是人为设定的研究界限。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