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法说与清代的文学规训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tylistic Regulation( Yi-Fa) Theory and the Regulating Power of Litera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 作者:张德建
  • 英文作者:ZHANG Dejian;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义法说 ; 方苞 ; 文学规训 ; 思想秩序 ; 正文体
  • 英文关键词:Yi-Fa theory;;theoretical dimensions;;regulating power of literature;;order of thoughts;;style-regulating
  • 中文刊名:ADZ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10
  • 出版单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42;No.235
  • 语种:中文;
  • 页:ADZS201806011
  • 页数:9
  • CN:06
  • ISSN:34-1040/C
  • 分类号:69-77
摘要
义法说是桐城派理论的中心。义法说有三个理论向度:义与法、物与序共存;义理与事理同体共存与紧张消解;叙述与语言要求,从而具有了指向、引导、规训的作用。文学以其显性与隐性功能参与到思想秩序重建之中,义法说正是一种价值规训活动。"清真雅正"成为文体标准,起到规范文体和厘正文体的作用。方苞有着自觉的代言人意识,义法说是权力内在化的产物。
        Stylistic Regulation( Yi-Fa) theory is the base of Tongcheng School,which has three theoretical dimensions. First,style and regulations,object and sequence coexist. Second,the principle of style and objects coexist with tensions mitigated. Third,narrative and language requirements coexist with directional,guiding and regulating effects. Literature participat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order of thoughts with its implicit and explicit functions. Yi-Fa theory is a value-regulating activity. Simplicity,authenticity,elegance and moral integrity are the criteria for literary style,with regulating and correcting effects. Fang Bao acts as a representative consciously,with Yi-Fa theory as the product of his authority.
引文
(1)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卷首,《正续古文辞类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76页。
    (2)《国史文苑传·刘大櫆传》:“大櫆虽游学方苞之门,所为文造诣各殊。苞盖择取义理于经,所得于文者义法。大櫆并古人神气音节得之。兼集《庄》《骚》《左》《史》韩柳欧苏这长,其气肆,其才雄,其波澜壮阔。”《清国史·文苑》,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2册,第889页。
    (3)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4)罗书华:《走向审美之境:刘大櫆与桐城派散文学的转向》,《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5)欧明俊:《“文学”流派还是“学术”流派?---桐城派界说之反思》,《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关于桐城派的总体评价,可参看郑福照《姚惜抱先生年谱》“二十年乙亥先生年八十五岁”:“盖学博论文主品藻,侍郎论文主义法,先生后出,尤以识胜,知有以取其长济其偏,止其敝见门人方东树书墓志。”(清同治七年桐城姚浚昌刻本)
    (6)《望溪集提要》,永2)《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28页。
    (7)姚椿《国朝文录》卷首,咸丰元年刻本。
    (8)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序》,《拙尊园丛稿》,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9)薛福成:《寄龛文存序》,《薛福成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90页。
    (1)参见拙文《论明代学术思想体系的建构与分裂》,《求是学刊》2014年第3期;《学术三分与唐宋以来新学术思想体系的建立》,《社会科学家》2015年第12期。
    (2)方苞:《古文约选序例》,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外文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15页。
    (3)方苞:《又书〈货殖传〉后》,《方苞集》文集卷二,第58页。
    (4)方苞:《史记评语》,《方苞集》外文补遗卷二,第851页。
    (5)方苞:《进四书文选表》,《方苞集》外文补遗卷二,第581页。
    (6)方苞:《书删定〈荀子〉后》,《方苞集》文集卷二,第37页。
    (7)方苞:《周官辨序》,《方苞集》外文卷四,第599页。
    (8)方苞:《进四书文选表》,《方苞集》外文补遗卷二,第581页。
    (1)方苞:《答申谦居书》,《方苞集》文集卷六,第164页。
    (2)方苞:《春秋通论序》,《方苞集》文集卷四,第84页。
    (3)方苞:《传信录序》,《方苞集》外文卷四,第603~604页。
    (4)《碧川文选》卷一,明嘉靖四年陆珂刻本。
    (5)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五,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6)方苞:《又书〈货殖传〉后》,《方苞集》文集卷二,第59页。
    (7)方苞:《书史记十表后》,《方苞集》文集卷二,第48页。
    (8)方苞:《书汉书霍光传后》,《方苞集》文集卷二,第62~63页。
    (1)方苞:《李穆堂文集序》,《方苞集》文集卷二,第107页。
    (2)方苞:《书史记十表后》,《方苞集》文集卷四,第49页。
    (3)司马迁:《十二诸侯年表》,《史记》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09页。
    (4)方苞:《古文约选序例》,《方苞集》外文卷四,第614页。
    (5)彭亚非:《中国正统文学观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84页。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56页。
    (7)《隐拙轩集》卷四十一,乾隆二十二年刻本。参见石雷《方苞古文理论的破与立-桐城“义法说”形成的文学史背景分析》(《文学评论》2013年第5期)分析了“雅洁说”的针对性问题,可参看。
    (8)方苞:《古文约选序例》,《方苞集》文集卷六,第166页。
    (9)梅曾亮:《姚姬传先生尺牍序》,见彭国忠、胡晓明校点《柏枧山房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79页。
    (1)方苞:《书删定〈荀子〉后》,《方苞集》文集卷二,第37页。
    (2)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166页。
    (3)李贤:《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直内阁薛公瑄神道碑铭》,焦竑《献征录》卷十三,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第433页。
    (4)《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六礼部贡举上,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第622册,第177页。
    (5)玄烨:《御制朱子全书序》,朱熹撰,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玄晔:《性理大全序》,《康熙帝御制文集》第四集卷十九,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第303~304页。
    (7)玄晔:《日讲四书解义序》,《康熙帝御制文集》第四集卷十九,第306页。
    (8)弘历:《书程颐论经筵札子后》,《御制文二集》卷十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1册,第402页。
    (9)以上论述参见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的变异》。
    (10)《清文献通考》卷五十二选举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3册,第306页、311页。
    (1)李元度:《方望溪侍郎事略》,见易孟醇点校《国朝先正事略》卷十四,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10页。
    (2)方苞:《岩镇曹氏女妇贞烈传序》,《方苞集》文集卷四,第106页。
    (3)方苞:《杨千木文稿序》,《方苞集》外文卷四,第608页。
    (4)彭亚非:《中国正统文学观念》,第291页。
    (5)孙希旦:《礼记集解下》卷三十七乐记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00页。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7页。
    (7)刘劭著,刘昞注,杨新平、张锴生注译:《人物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8)夏静:《文气话语形态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468页。
    (9)杨时:《龟山集》卷十语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191页。
    (1)楼钥:《答綦君更生论文书》,《全宋文》卷五九三九,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63册,第342页。
    (2)王柏:《发遣三昧序》,《全宋文》卷七七九五,第338册162页。
    (3)夏静:《文气话语形态研究》,第468页。
    (4)冯琦:《为重经术袪异说以正人心以励人材》,《宗伯集》卷五十七,《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集部第16册,第2页。
    (5)同上。
    (6)冯琦:《为重经术袪异说以正人心以励人材》,《宗伯集》卷五十七,《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6册,第3页。
    (7)张治道:《送提学孔文谷先生序》,黄宗羲《明文海》卷二百九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6册,第318页。
    (1)纪昀:《甲辰会试录序》,《纪文达文录》卷一,李祖陶《国朝文录》,《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670册,第506~507页。
    (2)《清文献通考》卷五十选举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3册,第278页。
    (3)《钦定四书文》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第1729页。
    (4)方苞:《杨千木文稿序》,《方苞集》外文卷二,第581页。
    (5)《清文献通考》卷五十二选举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3册,第314页。
    (6)《大清光绪新法令》,宣统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
    (7)李元春:《四书文法摘要》,载《青照堂丛书》第四函,道光乙未(1835)朝邑刘维文、翰宗臣艺圃录刊。
    (8)王汎森:《权力的毛细血管---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权力的毛细血管:清代思想、学术与心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9)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1页。
    (1)鄂尔泰著,李洵、赵德贵点校:《八旗通志》卷一百二十艺文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43~2044页。
    (2)鄂尔泰:《壬戌会试录序》,张廷玉《皇清文颖》卷十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49册,第677页。
    (3)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论丛(八)》,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41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