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危机与重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远
  • 关键词:福利资本主义 ; 危机管理的危机 ; 古典自由主义 ; 行政性再商品化
  • 中文刊名:GWLD
  • 英文刊名:Foreign Theoretical Trends
  • 机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出版日期:2017-08-04
  • 出版单位:国外理论动态
  • 年:2017
  • 期:No.498
  •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561306);; 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5T80315)的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GWLD201708004
  • 页数:9
  • CN:08
  • ISSN:11-4507/D
  • 分类号:27-35
摘要
福利国家作为一个化解危机、维持资本再生产的制度体系,在当代遭遇了"危机管理的危机",根源在于其矛盾的目标:尽管国家政策必须调节因私人生产而导致的功能失调的倾向,但是又不能破坏私人生产的核心地位。然而,干预手段自身的"非商品化"和"降商品化"属性使其必然与自由市场的"商品化"运行原则相冲突,从而陷入结构性困境。基于此,新保守主义者(右派)和社会民主党(左派)分别提出回归古典自由主义与"第三条道路"的改革方案,但均未能奏效。随着危机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已经到了抉择的路口:要么继续在"左"与"右"的政策调整中茫然徘徊,要么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踏出"向前"的一步。
        
引文
(1)丁建定:《〈贝弗里奇报告〉评价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0期。
    (2)郭忠华:《资本主义困境与福利国家矛盾的双重变奏》,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Claus Offe,“‘Crisis of Crisis Management’:Elements of a Political Crisis The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6(3),1976.
    (4)前一种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支撑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某种帝国主义行为,例如出于对资源控制而发动的战争;而后一种方案则是左派与右派关于具体政策改良的信心源泉。
    (5)Claus Offe,“‘Crisis of Crisis Management’:Elements of a Political Crisis The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6(3),1976,p.32.
    (6)Ibid.
    (7)Karl Polanyi,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Boston:Beacon Press,2001,pp.59-70.
    (1)张婷:《奥菲〈福利国家的矛盾〉中的福利国家危机管理理论探析》,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2)Claus Offe,“‘Crisis of Crisis Management’:Elements of a Political Crisis The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6(3),1976,p.34.
    (3)Ibid.,p.53.
    (1)Claus Offe,Contradic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1984,p.149.
    (1)谢静:《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系统及其危机》,载《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5期。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2-65页。
    (3)王坚红:《托马斯·迈尔谈“第三条道路”》,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1期。
    (4)Claus Offe,Contradic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p.66.
    (5)Ibid.,p.149.
    (1)Ibid.,pp.69-73.
    (2)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郑秉文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7页。
    (3)Peter Brosnan&Frank Wilkinson,Cheap Labour:Britain's False Economy,London:Low Pay Unit,1987.
    (4)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第30页。
    (5)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23-28页。
    (1)周弘:《“第三条道路”与欧洲联盟的社会模式》,载《欧洲》2000年第5期。
    (2)黄平:《从现代性到“第三条道路”---现代性札记之一》,载《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3)王学东、曹军:《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3期。
    (4)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122页。
    (1)周穗明、马志良:《全球化的矛盾与“第三条道路”的失败》,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3期。
    (2)同上。
    (3)托尼·朱特:《沉疴遍地》,杜先菊译,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版,第99-104页。
    (4)Claus Offe&Volker Ronge,“Theses on the Theory of the State”,New German Critique,No.6,1975,pp.137-147.
    (1)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张体伟、孙豫宁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27-69页。
    (2)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7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