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犯罪人的法律规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egal Regulation of Career Criminals
  • 作者:孔一
  • 英文作者:KONG Yi;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acau;Zhejiang Police Academy Criminal Risk Assessment and Correction Center;
  • 关键词:重新犯罪 ; 生涯犯罪人 ; 犯罪生涯 ; 犯罪终止 ; 刑事政策
  • 英文关键词:recidivism;;career criminals;;criminal career;;desistance;;criminal policy
  • 中文刊名:BJL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浙江警官学院罪犯危评与矫正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7-20
  • 出版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17;No.65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生涯犯罪人生活史研究”(项目编号:17YJA82009);; 澳门大学基金计划“文化与刑事司法——刑法与司法的亚洲理论范式探索”
  • 语种:中文;
  • 页:BJLB201903012
  • 页数:8
  • CN:03
  • ISSN:11-5117/C
  • 分类号:105-112
摘要
对随机选取的J省监狱在押的七次以上被判刑或劳教的59名罪犯进行深度访谈所获资料,利用方差分析、话语分析等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发现:生涯犯罪人的生活道路是持续走向犯罪,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日益疏离紧张。这是国家、社会、犯罪人都想避免但却实际助推的"意外后果"。缩短生涯犯罪人犯罪生涯的持续时长、减少犯罪数量及其危害,并不取决于刑罚的严厉程度和"资格刑"的扩张范围,而是取决于国家是如何理性认识罪犯、科学控制犯罪:修正国家对犯罪人的根本认识,推进对生涯犯罪人的分押分管分教,调整与有犯罪前科者相关的刑事法律,清理排斥刑释人员就业的一般法律法规,锐化对犯罪前科者的累进处遇制度,强化对初犯的惩罚和教育。
        Combining quantitative methods such as frequency statistics, variance analysis and chi-square test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such as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roject analyzes data obtained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randomly selected 59 inmates who have been sentenced or re-educated for more than seven times and now are serving their sentence in a prison in J Province. It is found that career criminals basically start committing crime early, continuously commit crimes and have an increasingly estranged and inten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untry, which is "unintended consequence" that the state, society and criminals intend to avoid but actually push forward. Shortening the duration of the criminal career of a criminal and reducing the number of offence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do not depend on the severity of the penalty or the scope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qualification penalty" but on how the state rationally recognizes criminals and scientifically controls crime: to amend the state's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offender, to promote the diversion, custody, supervision and education of criminals, to readjust the criminal laws relating to those who have committed crimes, and to clear up the general laws and regulations that exclude the employment of released prisoners, Sharpening the progressive treatment system for former offende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unishment and education of first offenders.
引文
[1] Whitten,T.,McGee,T.R.,Homel,R.,Farrington,D.P.,& Ttofi,M.“Comparing the criminal careers and childhood risk factors of persistent,chronic,and persistent–chronic offenders”,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Criminology,2018,0004865818781203.
    [2] 孔一:《犯罪生涯持续中的资本变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3] 王志强:《犯罪易感与社会弱势视角的重新犯罪实证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7期。
    [4] 孔一、 黄兴瑞:《刑释人员再犯风险评估量表(RRAI)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10期。
    [5] 翟中东:《试析控制重新犯罪的重返社会范式》,《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第4期。
    [6] 郑海、李国华:《中观视野下重新犯罪的罪刑样态与耦合关系》,《法律科学》2017年第4期。
    [7] 白建军:《从中国犯罪率数据看罪因、罪行与刑罚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8] [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I——认知的意志》,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9] [法]米歇尔·福柯:《不正常的人》,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3页。
    [10] [法]米歇尔·福柯.:《惩罚的社会》,陈雪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1] [意]吉娜·龙勃罗梭·费雷罗:《犯罪人: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学精义》,吴宗宪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8页。
    [12] [法]米歇尔·福柯:《生命政治的诞生》,莫伟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13] 蔡雅奇:《美国的“三振出局法”及其对我国累犯制度的启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4] 编辑部:《美“梅根法”的前世今生》,《公民与法治》2013年第14期。
    [15] 刘军:《性犯罪记录之社区公告制度评析——以美国“梅根法”为线索》,《法学论坛》2014年第2期。
    [16] [法]埃米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60页。
    [18] 王瑞山:《论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制度困境》,《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19] 彭文华:《美国联邦量刑指南的历史、现状与量刑改革新动向》,《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
    [20] 汪贻飞:《中国式“量刑指南”能走多远——以美国联邦量刑指南的命运为参照的分析》,《政法论坛》2010年第6期。
    [21]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259页。
    [22] 西莉亚·布朗奇菲尔德:《刑罚的故事》,郭建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6页。
    [23] 陈兴良:《刑法哲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71页。
    [24] 郭明:《契约刑论——探求刑事正义问题的法治解决之道》,《中国监狱学刊》2009年第5期。
    [25] [德]冈特·施特拉腾韦特、洛塔尔·库伦:《刑法总论I——犯罪论》(第五版),杨萌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9页。
    [26] 孔一:《社区矫正人员再犯风险评估与控制》,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27] 刘建宏:《犯罪矫治评估系统回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页。
    ① 59名正式被访对象统一编码为a001—a059,试调查的18名访谈对象编码为b001—b018,早年收集的“七进宫”罪犯访谈记录或自传编码为c001—c010。
    (1)因为被抓20次、15次、12次和11次的个案数分别为1、1、2、3,均小于5,因此,后续的分析均以被抓1~10次为分析样本。如果每抓一次视为一个样本,则理论样本规模为590个。
    (2)近日笔者到某监狱访谈罪犯时,观察了罪犯的学习现场:一个文化程度较高的罪犯“教员”讲传统文化中的“同理心”(应该有统编的内部教材),下面坐着100余名罪犯听讲。大部分罪犯比较认真,也参与问答,少数罪犯在玩手指、打哈欠。课后,我问一个听课“开小差”的罪犯,为什么听课没精神。他说,“进进出出监狱好几次,每次都听这个,哪里还有兴趣!”在监狱编制有限,干警数量不足,专业分工粗放的现实条件下,生产、生活、教育的主要方式就只能是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很难“照顾”到少数罪犯的特殊需求。
    (3)人身危险性在不同的法律中有不同的表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称之为“再犯罪危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称之为“社会危险性”,但均指代未来再次危害社会的可能性。
    (4)Andrews,Bonta & Wormith.:“Risk-need-responsivity model for offender 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http://www.publicsafety.gc.ca/res/cor/rep/risk_need_200706-eng.aspx,1997,最后访问时间2018年6月25日。本文已经邦塔教授授权由郭晶英教授和笔者共同翻译完成,发表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5)这一观点得到了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研究数据支持(如墨菲特、法林顿等),笔者的生涯犯罪人调查也发现了同样结论。
    (6)此处的“惩罚主义”类似于通常所说的“重刑主义”,但比“重刑主义”范围更广:涵盖了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监狱和其他国家机构的“从重”理念和做法。
    (7)本研究中所称的“伦理性”执法包括但不限于“诱惑侦查”和“钓鱼执法”,它是指公安机关根据内心的确信收集、选择、制造证据,检察院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起诉,法院在同样情况下从重裁判的情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