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Deformations of Historical Nihilism to the Nation-State Identity and Their Addressing Strategies
  • 作者:侯丽羽
  • 英文作者:HOU Li-yu;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School of Marxism,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关键词:民族国家 ; 历史虚无主义 ; 身份认同
  • 英文关键词:nation-state;;historical nihilism;;identity
  • 中文刊名:HND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 机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1-01
  • 出版单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58;No.280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常态化机制研究”(15BKS091)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HNDS201801002
  • 页数:7
  • CN:01
  • ISSN:41-1028/C
  • 分类号:12-18
摘要
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以历史、文化、价值观和共同理想为根基,感召个体形成连续一致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想象。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遮蔽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认识;贬低民族文化,模糊"我们何以成为我们"的认识;抽空共同价值观,混乱"我们是谁"的认识;虚无共同理想,动摇"我们去向何处"的信念。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实质,增强文化自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从而提升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感。
        The nation-state identity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history,culture,values and common ideals,which arouses consistent and continuous collective memory and common imagination in the subjects.The repudi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y historical nihilists shrouds our cognition ofwhere are we from ".The debase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obscures our cognition ofhow should we be ourselves".The vacuuming of common values confuses our cognition ofwho are we ".The denial of common ideals undermines our belief inwhere will we go".In order to solve these issues caused by historical nihilism,we must discern the nature of historical nihilism,enhance the confidence in our culture,and boost our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thus eventually leading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nation-state identity.
引文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2)尼克·史蒂文森编,陈志杰译:《文化与公民身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103页。
    (1)《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32页。
    (2)孟威:《抵制“英雄诋毁说”“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逆袭及其克服》,《人民论坛》,2015年第15期。
    (1)陈序经著,余定邦,牛军凯编:《陈序经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9页。
    (2)亚历克斯·蒂奥著,丛霞译:《大众社会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第49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5页。
    (4)弗朗西斯·福山著,黄胜,许铭原译:《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5)尹保云:《要警惕什么样的历史虚无主义》,《炎黄春秋》,2014年第5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7页。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3)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陶东风:《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5)高学德:《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2页。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1)D.保罗·谢弗著,许春山,朱邦俊译:《文化引导未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51页。
    (2)丹尼尔·贝尔著,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6页。
    (3)沈壮海:《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求是》,2014年第18期。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5)丹尼尔·贝尔著,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2页。
    (6)刘宇,秦小兵:《论现代社会价值的虚无主义及其扬弃》,《江汉论坛》,2015年第4期。
    (1)吴潜涛:《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4期。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