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80年代上海工艺美术“厂、校、所”互补形态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沈榆 ; 陈思雨
  • 关键词:上海工艺美术 ; 海派 ; 工厂 ; 研究所 ; 学校
  • 中文刊名:FLBZ
  • 英文刊名:Hunan Packaging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28
  • 出版单位:湖南包装
  • 年:2019
  • 期:v.34;No.184
  • 语种:中文;
  • 页:FLBZ201901003
  • 页数:4
  • CN:01
  • ISSN:43-1098/TB
  • 分类号:9-12
摘要
20世纪50~80年代我国工艺美术两度承担起出口换汇的重任,基于其在国家特殊建设时期的重要作用,工艺美术行业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全面规划与发展。上海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工厂、学校成立后,其生产、教育以及科研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通过对上世纪60~80年代上海工艺美术"厂、校、所"互补形态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海派工艺美术的演进历程,更好地面对并抓住海派工艺美术复兴的机遇。
        
引文
[1]杭间.“工艺美术”在中国的五次误读[J].文艺研究,2014(06):114-123.
    [2]余世安.六十载磨砺奋进上海工艺美术公司六十年历程纪实[J].上海工艺美术,2016(04):12-15.
    [3]刘中华,李治.追溯与启示:海派黄杨木雕教育历程述略[J].装饰, 2017(7):118-120.
    [4]胡昌民.《上海象牙雕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5]《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教学计划(草案)》[Z].上海市档案,1960,第3页.
    [6]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文艺研究, 2006(12):106-1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