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伦福儒(Colin Renfrew)教授访谈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科林·伦福儒 ; 刘歆益
  • 英文作者:Colin Renfrew;
  • 中文刊名:LFWW
  • 英文刊名:Cultural Relics in Southern China
  • 机构:英国上院议院;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
  • 出版日期:2015-12-28
  • 出版单位:南方文物
  • 年:2015
  • 语种:中文;
  • 页:LFWW201504008
  • 页数:6
  • CN:04
  • ISSN:36-1170/K
  • 分类号:50-55
摘要
<正>关于伦福儒教授的记述和文章很多,相关采访也不少。但很多文章关注的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过程主义"与"后过程主义"的理论争辩。这里,我们将他的履历再向前提早十年,充分展现伦福儒1960年代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他对英美考古界的种种看法和印象。
        
引文
1剑桥大学本科的“自然科学”教育(Natural Sciences Tripos)不分系,也没有固定的课程。学生通常被要求选择包括数学在内的至少四个不同领域课程。考古学不属于Natural Sciences Tripos,所以需要转系。
    2 格林·丹尼尔(Glyn Edmund Daniel),1974~1981年任剑桥大学迪斯尼讲席教授(伦福儒为其后继者)。主攻欧洲新石器时代考古。著有《考古学一百五十年》。因为参加BBC的益智类节目:“动物、植物还是矿石”?丹尼尔和惠勒(Mortimer Wheeler)一度在英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丹尼尔曾以Dilwyn Rees为笔名发表过推理小说,著名的有《剑桥凶案》等。
    3 戈德·布赫达(Gerd Buchdahl),剑桥大学科学史家。1914年出生于德国的犹太家庭。著有《形而上学与科学哲学》与《古典的起源:从笛卡儿到康德》,主张自然科学起源与古代意识论和形而上学。
    4 格雷汉姆·克拉克(Grahame Clark),1952~1974年任迪斯尼讲席教授(格林·丹尼尔其继任者)。主攻欧洲北部中石器时代研究。以“古代经济学”理论和对英国中石器时代遗址Star Carr的发掘而闻名。
    5 埃瑞克·希格斯(Eric Sidney Higgs),一般被认为是“剑桥古代经济学派”(希格斯学派)的代表人物。强调遗址形成的地质过程及古代经济的生态特征。这一学派的思想后来受到“后过程主义”的攻击,但该学派也为现代的科学考古奠定了基础。
    6 简·欧班科(Jane Ewbank),英国植物考古学的先驱。与伦福儒结婚后更名为简·伦福儒(Jane Renfrew),代表作有《植物考古学》。
    7 拜瑞·坎里夫(Barry Cunliffe),英国考古学家,主攻罗马时代考古,牛津大学欧洲考古学教授。
    8 查尔斯·海汗(Charles Higham),英国考古学家,主攻东南亚考古。以发掘柬埔寨的吴哥窟而闻名。现任新西兰奥塔戈大学教授。
    9 保尔·梅勒斯(Paul Mellars),剑桥大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教授。
    10 马丁·拜德尔(Martin Biddle),牛津大学中古时代考古学教授。
    11 彼得·阿迪曼(Peter Addyman),英国考古学家,曾任英国约克考古基金会的会长。
    12 剑桥联盟协会(Cambridge Union Society),即剑桥大学著名的“辩论”协会。成立于1815年,是世界上最早的“辩论”协会。
    13 雷恩·布列坦(Leon Brittan),英国保守党政治家,大律师。曾任撒切尔政府的内政大臣。
    14 麦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2003~2005年任英国保守党党魁。其继任者是当前的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1962年,霍华德担任剑桥联合会主席。那届联合会中的不少保守派学生都成为了撒切尔和梅杰政府的高级官员。
    15 约翰·古莫尔(John Gummer),英国保守党政治家。曾任保守党主席。曾任撒切尔政府农业、渔业和食品大臣;梅杰政府时期担任环境大臣。
    16 戴维·克拉克(David Clarke),英国著名考古学家,其代表作《分析考古学》曾轰动一时。其学说强调系统、定量、科学内涵在考古学中的重要性。他也是“过程主义”考古学的主要力量之一。
    17 理查德戈德·毕文·布莱斯维特(R.B.Braithwaite),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出生于辉格派家庭,后转入圣公会。1955年发表了著名演讲:“经验主义视角下宗教信仰的本质”,认为“上帝”和“宗教”是被构建的,并没有独立意义。1953~1967年,为剑桥大学“骑士桥”道德哲学讲席教授(Knightbridge Professor of Moral Philosophy)。著名的维特根斯坦棍打波普尔(壁炉用的挑火棍)这一公案便发生在布莱斯维特位于国王学院的办公室。
    18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20世纪重要的科学哲学家。提出从“实验中证伪”的评判标准。在政治上,他批判极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有《开放世界及其敌人》。
    19 卡尔·汉普尔(Carl Hempel),德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干将。
    20 萨利亚哥斯(Saliagos),位于希腊南部Saliagos岛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1 约翰·伊文思(John Evans),英国著名考古学家,主攻地中海考古。1958年在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继任了柴尔德的位置。
    22 谢珀·法瑞(Sheppard Frere),牛津大学罗马帝国时代考古学教授。
    23 南撒施宫(Nonesuch Palace),英国都铎时代皇家宫院,为亨利八世所建。
    24 西塔格洛伊(Sitagroi),位于希腊东北部,东马其顿-色雷斯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的重要遗址。
    25 卡拉诺沃(Karanovo),保加利亚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巴尔干半岛年代序列中,卡拉诺沃通常被看作时间标尺。
    26 路易斯·宾福德(Lewis Binford),美国考古学家。“新考古学”代表人物。曾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新墨西哥大学、南方公理会大学等。60年代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短暂执教。
    27 玛丽嘉·金布塔斯(Marija Gimbutas),立陶宛-美国考古学家。当时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欧洲考古学和印欧研究教授,以研究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文化的“前欧洲”根源而闻名。她提出了著名的“坟冢假说”,认为在东欧草原上以封土坟冢为代表的人群是最早的前印欧语言使用者。
    28 奥涅斯丁·厄斯特(Ernestine Elster),当时为金布塔斯的学生,后来一直在UCLA任教。曾著有《西塔格洛伊发掘报告》。
    29 珍妮·斯特鲁德(Gene Sterud),当时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博士生,后任教于宾汉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系统)。
    30 克莱姆·梅哥汉(Clem Meigha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主攻加州、下加州半岛及墨西哥史前史。
    31 吉姆·萨吉特(Jim Sackett),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致力于法国南部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Solvieux的发掘。
    32 查科峡谷遗址(Chaco Canyon),10~12世纪,美国新墨西哥普韦布洛人的中心聚落遗址。
    33 提奥蒂华堪(Teotihuacan),位于墨西哥城附近的古代印第安人聚落遗址,以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而闻名。
    34 弗兰克·霍尔(Frank Hole),近东史前农业考古专家。1980年离开赖斯大学,去耶鲁大学任教。
    35 詹姆士·格里芬(James Griffin),北美考古学家。
    36 罗伯特·布列特伍德(Robert Braidwood)。美国著名考古学家,近东史前考古的领军人物。
    37 拉尔夫·苏列齐(Ralph Solecki),美国考古学家,以发掘伊拉克北部库尔德斯坦的山拿达尼安德特人遗址而闻名。
    38 布赖恩·霍普-泰勒(Brian Hope-Taylor),英国早期历史专家。1961-1967在剑桥大学任助理讲师。1966年撰写和主持ITV考古类节目:谁是英国人?
    39 伊沃灵(Yeavering),位于英格兰东北部诺森伯兰郡的安格鲁-萨克逊时期遗址,被认为与7世纪的伯尼西亚王国(?)有关。
    40 碧兰伊(Bylany),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波希米亚“长房”遗址,年代为公元前5世纪第五纪。该址对于理解欧洲的线纹陶文化十分重要。
    41 1965年,即伦福儒到达美国前,洛杉矶市曾爆发了大规模的黑人暴动。
    42 申克思(Michael Shanks)和提雷(Christopher Tilley),后过程主义考古学的主要力量。深受到法兰克福学派和新马克思主义影响。他倆合著了《重建考古学》、《考古学中的社会理论》。申克思后来任教于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提雷后供职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43 德罗希·加罗德(Dorothy Garrod),英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先导人物。1920~30年代在中东地区发掘了一系列重要遗址。1938~1952年成为迪斯尼考古学教授(葛兰牧·克拉克是她的继任者)。她也是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两所学校历史上的首位女性教授。
    44 凯瑟琳·肯雍(Kathleen Kenyon),英国女性考古学家。中东新石器时代考古专家,杰里科遗址的发掘者。曾任牛津大学圣休学院的院长。
    45 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美国歌手和诗人,“大门”(The Door)乐队主唱。
    46 海边男孩(The Beach Boys),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西海岸摇滚乐队。
    47 洛杉矶西区的海滨。上世纪60年代曾是垮掉的一代诗人和艺术家的聚集地。
    48 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美国心理学家、作家,以迷幻药研究而闻名。他的口号“激发热情、向内探索、脱离体制”使他成为60年代颇受争议的人物。尼克松称他是“全美最危险的人”。
    49 艾伦·金斯堡提出的口号,主张以和平方式对抗战争。他提出,示威者将群众之花(Masses of Flowers)给予警察、传媒、政治家和旁观者。穿着色彩鲜明的衣服,头上戴花,这些后来成了嬉皮运动的象征符号。
    50 杰弗森飞机(Jefferson Airplane),感恩致死(Grateful Dead),创造之母(Mothers of Inventio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