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来常州城中的“厢”——城市厢坊制的平面格局及演变研究之一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Plan and Evolution of “Xiang”of Changzhou City from Song Dynasty
  • 作者:钟翀 ; 方毓琦 ; 王晓媛 ; 徐婕莉 ; 胡晶晶
  • 英文作者:ZHONG Chong;FANG Yu-qi;WANG Xiao-yuan;XU Jie-li;HU Jing-jing;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常州 ; 厢坊制 ; 城市平面格局 ; 宋代 ; 城市历史形态学
  • 英文关键词:Changzhou;;"Xiang"and "Fang";;city-plan;;Song Dynasty;;urban historical morphology
  • 中文刊名:HSX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6-02-05 11:59
  • 出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6
  • 期:v.38;No.220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早期近代城市地图的我国城郭都市空间结构复原及比较形态学研究”(41271154);;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集成与研究”(15ZDB039)的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HSXX201601014
  • 页数:9
  • CN:01
  • ISSN:33-1347/C
  • 分类号:105-113
摘要
常州城在宋代是我国最大的围郭城市之一,针对该城厢坊制平面格局及其演变的考察颇具研究价值。中古以降常州城中的"厢"先后经历自宋代的4个兵马都监、到元代的录事司下辖区划单元,再到明清时期"改坊为厢"的变化,其功能得以长期延续并不断扩展。宋以来常州城市管理职能机构循"宋双桂坊(乡)——元录事司——明清厢"这一演变模式,以及明以后城中"厢"与"啚(里)"所显示的对应关系,折射出古代地方中心城市在城乡管理上的同一性与继承性,而这可能也反映了我国传统城市在治理上的共性与城乡差异的实态。
        Changzhou City is one of the biggest w alled cities in Song Dynasty,of w hich city-plan in "Xiang( 厢) "and "Fang( 坊) "system and the evolution of it are with great research value. Since mid-ancient times,"Xiang"in Changzhou City has undergone three stages,namely are the one w atched by Dujian( 都监) system in Song Dynasty,managed by Lushisi( 录事司)in Yuan Dynasty,and transforming "Fang"to "Xiang"in M 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function of "Xiang"has lasted for a long time and been continuously develope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 een"Xiang"and"Tu( 啚) "or"Li( 里) "show the identity and inheritance of urban and rural administration in regional central city in Southeastern China.
引文
[1]史能之.咸淳毗陵志[M]//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
    [2]杨印民.泰定毗陵志[M]//大德毗陵志辑佚.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3]M.R.G.Conzen.Alnwick,Northumberland:A Study of TownPlan Analysis[M].London:George Philip,1960.
    [4]杨欣.常州古地图集[G].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5]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鲁西奇.唐宋城市的“厢”[J].文史,2013,(3).
    [7]杨印民.(洪武)毗陵续志[M]//大德毗陵志辑佚.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8]唐鹤征.(万历)重修常州府志[M]//刘光生修.南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49.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9]孙仁,朱昱.(成化)重修毗陵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9-18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9.
    [10]唐鹤征.(万历)武进县志[M]//晏文辉修.南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63.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11]陈玉璂.(康熙)武进县志[M]//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118.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12]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3]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陈玉璂.(康熙)常州府志[M]//于琨修.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集:36.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5]李兆洛,等.(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M].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16]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G].清宣统木活字本,常州图书馆藏.
    [17]顾起元.客座赘语[M]//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①《常州府城坊厢字号全图》,1册,包含总图1幅,分图50幅。分图以常州城内的“段”为单位分幅绘制。此图虽采用传统测量技术,但绘制较为精准,且内容极为丰富,大到整体轮廓的把握,小到井、墩、池、沿河栅栏等细节的绘制,都在图上得到表现。在分图中,更是按田契号码标注了区域位置及业主姓氏,并明确标明了厢界。《武进县城图》,纵78厘米,横108厘米,比例尺1:5000,约1930年代制。
    ②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间抄本,该馆目录及《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误作洪武《常州府志》,此书经王继宗近年来的考证,已经认定系《永乐大典》卷6400至6418《常州府》部分的抄本。详王继宗《〈永乐大典〉十九卷内容之失而复得——[洪武]〈常州府志〉来源考》,《文献》,2014年5月第3期。
    ③近年,杨印民利用此书辑校获得了上述元大德、泰定及洪武年所纂《毗陵志》,收于《大德毗陵志辑佚(外四种)》,凤凰出版社,2013年。
    ④李昌宪《试论宋代地方统兵体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一文提及“在宋朝前期,主要是太宗、真宗两朝随时制宜,在三路沿边地区以外的各地相继设置了一路兵马都监或兵马钤辖以及一道提举兵甲司”,“五代时不仅中央王朝控制区内所辖州县设置了都监、监押,各割据国也同样设置了此类官职”。《历史月刊》,1996年第2期。
    ①此街应即成化《重修毗陵志》中提到明初收缩新城之后被圈出新城之外的“孝仁乡直街”,按该志卷二《坊市》记载:“孝仁东坊,旧自大市鱼行以东至通吴、和政门,国朝洪武初改筑新城,废为孝仁乡直街”。
    ①本文为区分地图之“图”与乡里保甲之“图”,特将后者用“啚”字来加以区别。
    ②其中左厢的“资胜尼寺”、“兴真道院”两处未见文献确载,不过现存明代方志可见“资圣寺”,如成化《重修毗陵志》卷二十八《寺观》云:“在府治东南三里,唐咸通中建,舍比丘尼。”由此推定“资胜尼寺”当即“资圣寺”。又万历《武进县志》卷一《地理一·坊厢》可见“自里虹桥而北曰富业坊、圣智坊”,其中“圣智坊”注云“在资圣寺东,久废”。根据里虹桥(即明清的八字桥)、万历《武进县志》所附地图中“富业坊”的位置以及上述“府治东三里”等记载,可大致比定元代“资胜尼寺”的位置。而“兴真道院”按《泰定毗陵志》记载“在左厢资圣寺东”,因此亦可予以大致的比定。
    ①《泰定毗陵志辑佚》:“南人……录事司四千二百二十三户……北人:录事司一千六百三十四户。”前揭杨印民辑校《大德毗陵志辑佚》本,第48页。
    ②厢坊制的实施,存在着自五代至北宋前期,由京城、节镇渐及于一般地方府州城市的过程,详鲁西奇《唐宋城市的“厢”》、樊莉娜《坊厢制的始行时间》(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期)等文。
    ①所谓“十三坊厢”,是当时对城内外十厢的习惯称呼。按康熙《武进县志》卷五《坊厢》载:“旧有南门(直街)、及东西两仓三厢,今革,故仍称十三坊厢。”
    ②《咸淳毗陵志》卷二十一《记》:“顾塘地势在漕渠后,故俗又谓之后河。瑞登桥又名顾塘桥,而顾塘桥所跨后河,俗名顾塘河。顾塘桥北的东坡先生祠,即苏东坡所终之处‘顾塘孙氏馆’。”详见《咸淳毗陵志》卷十四《诸庙》等方志记载。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