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交易通义观的自败意蕴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Smith's Self-defeating Discussion on the Essence of Commercial Transaction
  • 作者:刘清平
  • 英文作者:Liu Qingping;
  • 关键词:斯密 ; 交易通义 ; 经济人 ; 自利 ; 利己 ; 利他
  • 英文关键词:Adam Smith;;essence of commercial transaction;;economic man;;self-interest;;selfish;;altruistic
  • 中文刊名:NJSH
  • 英文刊名: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武汉传媒学院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南京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379
  • 语种:中文;
  • 页:NJSH201905005
  • 页数:9
  • CN:05
  • ISSN:32-1302/C
  • 分类号:39-46+53
摘要
斯密的交易通义观在字面意思上自觉地主张,交易双方只有利己的动机、没有利他的动机,并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深入解读会发现,这段经典论述的深层内涵其实自发地指认了经济人内在地兼有利己和利他的动机,因此不仅否定了"利己经济人"的预设,足以让"看不见的手"成为看得见的,而且还能破解所谓的"斯密悖论"。至于误导斯密在这个问题上陷入自败的主要原因,则是西方道德哲学围绕利己与利他关系设置的二元对立架构。
        In his classic discourse on the essence of commercial transaction,Adam Smith consciously advocated that the both sides of the transaction have only selfish motives but no altruistic motives,which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modern economics. However,a clos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discourse will reveal that its deep connotation actually identifies the fact that the economic man has both selfish and altruistic motives. As a result,this simple fact would deny the false premise of the "selfish economic man",make the so-called "invisible hand"become visible,and even dissolve the famous "Smith Paradox". Furthermore,the main reason for Smith's self-defeating discussion on this issue is the distorted influence of the dichotomy between the"selfish"and the"altruistic"in western moral philosophy.
引文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2-13页。出于行文统一的考虑,本文在引用西方论著的中译文时会依据英文本略有改动,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28-30页。
    (3)参见朱绍文《〈国富论〉中“经济人”的属性及其品德问题》,《经济研究》1987年第4期。
    (4)参见杨春学《关于“无形之手”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2期。
    (5)(6)(8)(12)[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9-230、96-108、164、5页。
    (7)参见王曙光《论经济学的道德中性与经济学家的道德关怀---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和“斯密悖论”》,《学术月刊》2004年第11期。
    (9)[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1-12页。
    (10)[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311页;《国富论》(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236、258-259页。
    (11)参见周业安《行为经济学:引领经济学的未来?》,《南方经济》2018年第2期。
    (13)[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丝·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张琦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
    (14)参见[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金碚、张世贤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
    (15)参见[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55-62、88-92、114-139、246-247页;《国富论》(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45、69-72、79、99-119、212-215页。
    (16)参见[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5-400、406-407、420页。
    (17)[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9页。
    (18)参见[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1-103、110-113、186、272-280页。
    (19)[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6、164-165、413页。
    (20)参见刘清平《利己主义的复杂道德属性---兼论西方学术界二元对立架构的错谬》,《南国学术》2019年第1期。
    (21)参见[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4、238-240、295、304-306页。
    (22)参见刘清平《利他主义“无人性有德性”的悖论解析》,《浙江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