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窑变山水釉:当代中国陶瓷意象美学新高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洪伟
  • 关键词:王金合 ; 窑变 ; 钧瓷 ; 山水釉 ; 意象美学
  • 中文刊名:TCGC
  • 英文刊名:Ceramics Science & Art
  • 机构: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陶瓷科学与艺术
  • 年:2019
  • 期:v.53;No.521
  • 基金: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传统的再造——基于中原历史名窑演化变迁的艺术地理学研究”(17BG136)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TCGC201905002
  • 页数:5
  • CN:05
  • ISSN:43-1375/TS
  • 分类号:6-10
摘要
钧窑原产地的神垕钧瓷匠师王金合在传统钧瓷工艺的基础上,从"试错式"的经验性工艺性探索出发,成功研制出以窑变丰富、绚丽多彩著称的钧瓷窑变山水釉,釉色质感极具生命力,近年来在国内陶瓷美学界声誉鹊起。钧瓷窑变山水釉是钧瓷窑变美学的极致表现,也是当代中国陶瓷意象美学的最高境界,极具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
        
引文
[1]炉钧是仿钧的一种,因在炉型窑中采用还原工艺手段烧制,故称“炉钧”。炉钧分南方炉钧和北方炉钧,两者从工艺上存在根据的技术分野。南方炉钧即始烧与雍正、乾隆年间。《南窑笔记》云:“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青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炉钧以仿宜钧为旨,多以紫砂为胎,先高温素烧固胎,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呈色典雅清新,多以红蓝相间,中杂青斑点、红斑点。以青斑点为主时称“素炉钧”,以红斑点为主时称“荤炉钧”。从传器实物看,雍正时期炉钧釉面流淌大,因红斑似高粱穗状,故有“高粱红”之称。《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景德镇炉钧釉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但缺少高温釉那种厚重、奔放感。雍正年间炉钧釉流动性强,流动处呈现紫红,釉面常有桔皮纹似片状,反光显五色。乾隆时的窑变流动状如雍正时流利,釉中窑变纹颜色泛蓝。到嘉庆时流得更不畅,色兰。道光后不再是自然窑变,而是用紫笔画上去的一个个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北方炉钧即以清末河南神垕卢氏钧瓷世家创烧的一种釉色独特的钧瓷。神垕炉钧窑炉或称为麻斗窑或鸡窝窑,以风箱鼓风。神垕炉钧窑炉结构简单,其设施主要有窑膛、炉栅、活动盖顶、灰炕、风箱、匣钵、支具等。窑膛内直径约40厘米,深约50厘米.窑膛内甸次放一个匣钵,匣钵内放1一2件作品。窑底为炉栅,炉栅下为落灰坑。窑膛上部是一活动盖顶。盖上活动盖顶捂火可造成窑炉内还原气氛。炉钧使用燃料为蓝炭,系一次添加,整个烧制过程2一3个小时即可完成。由于炉钧采用风箱小窑炉烧成,故称炉钧。而创始人是卢氏家族,且影响久远,以至于也有人称其为“卢钧”,20世纪80年代后学者统一以“神垕炉钧”统称之。从工艺上看,神垕炉钧沿袭传统钧瓷工艺,是低温素烧、高温釉烧。
    [2]宋瑞祥:《泥与火的传奇——记中国钧瓷行业的领军人物王金合》,《名人传记(上半月)》2007年第12期第72—76页。
    [3]王金合、张国义:《北方炉钧及其艺术鉴赏》,《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年第6期第58—60页。
    [4]李维娜:《古窑里的传承》,《人民日报》2012年05月23日12版。
    [5]王增阳:《与瓷共生——天合坊王金合印象》,《许昌晨报》2019年2月12日第12版。
    [6]王洪伟:《钧窑通史》,郑州:海燕出版社,2017年,第318页。
    [7]钧一:《王金合的钧瓷“诗”》,《禹州通讯》2018年8月11日第4版。
    [8]邹之麒:《阳光的颜色与窑火的颜色——初论王金合先生“印象炉钧”的的艺术特色》,载王金合、王建红编著《中国炉钧研究》,第169—173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2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