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弃:新闻媒介形态演变的基本规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volution:Patterns of News Media Morphosis
  • 作者:杨保军
  • 英文作者:YANG Bao-jun;
  • 关键词:媒介形态 ; 演变 ; 扬弃 ; 规律
  • 英文关键词:media form;;evolution;;sublation;;law
  • 中文刊名:XWDX
  • 英文刊名:Journalism Research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新闻大学
  • 年:2019
  • 期:No.153
  •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18XNLG06)的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XWDX201901002
  • 页数:15
  • CN:01
  • ISSN:31-1157/G2
  • 分类号:6-19+121
摘要
人们可以在不同视野中描述新闻媒介形态的演变历程,但媒介形态演进的实质是稳定的,媒介形态是技术或技术组合支持的显现,不同媒介形态拥有各自的典型性符号系统和不同的信息承载介质。媒介形态演进本质上是由三大要素(技术、符号、介质)结构而成的统一体并不断更新进化的过程。"扬弃"是新闻媒介形态或媒介形态演变进化的基本规律;扬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变性的更新,一种是革命性的创生;前一种方式主要针对的是既有媒介形态的演进,后一种方式主要针对的是新兴媒介的诞生。渐变方式与革命方式的统一构成了扬弃机制的展开过程。
        People can describe the evolution of news media form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ut the essence of media form evolution is stable. Media form is supported by technology or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Different media forms have their own typical symbolic system and different information bearing carrier. The evolution of media form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renewal and evolut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three elements(technology, symbols, carrier). "Sublation" is the basic law of the evolution of news media form or media form. Sublation mainly has two ways, one is gradual renewal, the other is revolutionary creation. The former mainly aims at the evolution of existing media form, the latter mainly aims at the emerge of new media. The unification of the gradual mode and the revolutionary way constitutes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sublation mechanism.
引文
[1]王伯鲁.技术困境及其超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彭兰.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传统媒体转型的三大路径[J].新闻界,2018(1),第35-41页.
    [3]胡正荣.智能化: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J].现代传播,2017(6),第1-4页.
    [4]余婷,陈实.人工智能在美国新闻业的应用及影响[J].新闻记者,2018(4),第33-42页.
    [5][美]布莱恩·阿瑟著,曹东冥,王健译.技术的本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6][加]罗伯特·洛根著,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7]张成良,甘险峰.融媒体语境下“第三媒介时代”媒介形态研究[J].编辑之友,2018(1),第50-54页,第60页.
    [8]杨保军.简论智能新闻的主体性[J].现代传播,2018(11),第34-38页.
    [9][美]保罗·莱文森著,郞建中译.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0][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新新媒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潘忠党,刘于思.以何为“新”?“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春夏),第2-19页.
    [13]刘建明.媒介进化定律的历史解码[J].新闻爱好者,2018(5),第7-11页.
    [14]隋岩,常启云.社会化媒体传播中的主体性崛起与群体性认同[J].新闻记者,2016(2),第48-53页.
    [1]除了媒介(环境)技术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指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著作)外,还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可参阅[美]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加]罗伯特·洛根著,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新新媒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美]保罗·莱文森著,邬建中译.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2]参阅杨保军、张成良.论新兴媒介形态演进规律[J].编辑之友,2016(8),第5-11页;张成良、甘险峰.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J].中州学刊,2017(9),第50-54页;刘建明.媒介进化定律的历史解码[J].新闻爱好者,2018(5),第7-11页;郑保卫、叶俊.从印刷、电报到互联网——论马克思主义媒介技术观的历史演变[J].新闻大学,2016(2),第20-28页。
    [3]在目前的大量新闻传播学著述中,很多人在同等意义上使用“媒介”与“媒体”这两个概念。我在此处比较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媒介仅指承载新闻信息的事物,媒体则指媒介组织或媒介机构。
    [4]我在描述新闻媒介形态史时,在口语时代前加了一个时代:“前口语时代”,目的在于说明,人类在“说人话”之前,一定有一个长期的酝酿时期,这一时期没有言语,但又必不可少,只能称之为“前口语时代”或“前言语时代”。参阅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一、二、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09、2014。加拿大学者罗伯特·洛根也将这一时代称之为“前言语时代”或“模拟式传播时代”。他说:“在言语滥觞之前,人类就有传播行为,其形式是模拟式传播,包括前言语的声音(咕哝、哭泣、大笑、尖叫和呻吟)以及手势、面部表情、体态语。因此,我们可以将言语滥觞的时代定义为模拟式传播时代。”参阅[加]罗伯特·洛根著,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第24-25。另外,每一大的媒介时代内部,都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小的历史时期来,因为每一种媒介形态本身都有自身的历史进化过程。
    [5]每一时代的新闻媒介都不是单一的,甚至不是由单一媒介形态主导的。人们之所以用某一种媒介形态标志一个时代,是因为它是该时代的新媒介,同时也是该时代有较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媒介。每一时代都有自身的媒介形态结构或媒介生态方式。
    [6]黄旦在其《新闻传播学》中也有这样的划分,参阅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7]人们通常把人类语言的诞生作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因开始说“人话”而成为人类。
    [8]到目前为止,智能新闻集中表现为传感器新闻、机器新闻写作、算法新闻分发推送以及各种智能新闻服务。
    [9]技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技术观念把技术限定在人与自然关系维度,只承认自然技术或产业技术形态,而排斥和否定人类其他活动领域的技术形态。广义技术观念认为,技术是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基本模式,人类所有目的性活动都可以理解为技术活动。参阅王伯鲁.技术困境及其超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第10页。当我把体态语表达技术、书写技术称之为技术时,就是在广义上使用技术这一概念的。当我在机械媒介形态、智能媒介形态这一意义上使用技术概念时,主要是在狭义上理解技术概念的。而从总体的媒介形态划分上,我是在广义上使用技术概念的。
    [10]从符号系统的构成上,电视媒介的符号系统已经是全能符号系统,已经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以及体态符号的统一。在生物媒介时代,体态语、口语与交流中关涉对象的统一,主要属于直接的具象性的统一,而非间接媒介时代的不同符号系统的统一。
    [11]根据“超弦理论”的论述,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维度空间之中,高维度空间具有的复杂与抽象性决定了人类对于世界认知的局限,互联网新兴媒介作为高维度媒介,新兴媒介的界面使用是高维媒介在子空间上的投影任用,投影结果会变得更加复杂。参阅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兼论“平台型媒体”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5(2),第41-44页。
    [12]近代西方印刷媒介诞生后,很快就出现了印刷物,印刷新闻,但报纸作为大众化媒介,恐怕是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商业报纸兴起之后的事情。只有在商业报纸成为事实,城市普通工人大众才有可能买得起报纸,从而使报纸成为他们“基本的生活资料”。
    [13]由于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使得媒介生态结构方式在不同国家有着历史性的不同。比如,从原则上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就可以说形成了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大众化新闻媒介生态结构,但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可以说大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大众化新闻媒介生态结构;而对一些更为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形成三足鼎立结构,则是更为晚近的事情,甚至会在一些国家出现这样的景象,还没有生成传统的媒介生态结构,就直接进入新兴的媒介生态结构了,这就是所谓的跨越式发展。
    [14]莱文森把网络媒介之前的媒介统称为旧媒介或老媒介,把初级互联网称为新媒介,而把高级互联网之后的所有媒介统称为新新媒介。参阅[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新新媒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5]现代印刷技术以德国人古登堡发明的欧式活字印刷机为标志。关于古登堡印刷机的发明时间,学界的认识并不统一,有人认为是1445年,有人认为是15世纪初。参阅吴璟薇.德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第23页。
    [16]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积分式计算机Eniac的问世,标志着现代技术革命的开端。
    [17]有人进一步将互联网业态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大的时期:一是门户媒体时代,即Web1.0,二是社交媒体时代,即Web2.0,三是智能场景时代,即Web3.0。参阅胡正荣.智能化: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J].现代传播,2017(6),第1 -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