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范式的建立——以《人民日报》朝鲜战争文学文献为样本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iterary Paradigm of the Republic:Taking the Korean War Literature Documents of People's Daily as a Sample
  • 作者:常彬 ; 邵海伦
  • 英文作者:CHANG Bin;SHAO Hai-lun;
  • 关键词:共和国文学范式 ; 《人民日报》 ; 朝鲜战争 ; 战争文学
  • 英文关键词:literary paradigm of new China;;People's Daily;;Korean War;;Korean War literature
  • 中文刊名:JLDB
  • 英文刊名: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华侨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05
  • 出版单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年:2019
  • 期:v.59;No.273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ZW032)
  • 语种:中文;
  • 页:JLDB201903023
  • 页数:13
  • CN:03
  • ISSN:22-1063/C
  • 分类号:221-232+238
摘要
作为"共和国文学"的开篇之作,20世纪50年代中国朝鲜战争文学继承了战争年代的文学传统,以极其有效的举国体制,紧急应对民族生存面临的危机挑战,在抗美援朝问题上形成了第一条庞大的文学生产线以及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传播体系。作为新中国权威声音的《人民日报》,大量刊载朝鲜战争文学作品,以累积式的文学范例生成共和国文学范式,以同一性取消个体性的文学观念形塑、规约作家创作,与《人民文学》《文艺报》等主流报刊形成体制化的"集团军"效应。同构性前提下作家身份的政治考量与作品刊用的选择性差异,决定其在共和国文学建构中的作用和分量。
        As the opening work of "Republic Literature",the Korean War Literature of China in the 1950 s inherited the literary tradition of the war years. With an extremely effective national system,it urgently responded to the crisi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national survival. It formed the first huge literary production line and a wide-ranging and influential dissemination system on the issue of resist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aiding the DPRK. People's Daily,as the authoritative voice of New China,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Korean War literary w orks,generated Republican literary paradigm by accumulative literary samples,shaped and regulated writers' creation by canceling individuality literary concept with identity,and forms a systematic"group army"effect with mainstream new spapers such as People's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 Art Magazine. Under the premise of isomorphism,the difference betw een the political consideration of the writer's identity and the selectivity of publishing works determined the role and weight of the writer himself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public's literature
引文
[1]魏巍:《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民日报》,1951年8月19日。
    [2]陈伯坚:《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人民日报》,1985年11月26日。
    [3]陈思和、李存光:《生命的开花——巴金研究集刊卷一·丁玲致巴金信》,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
    [4]杨建民:《彭德怀帮巴金改文章》,《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3月28日。
    [5]巴金:《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志愿军》,1952年4月11日。
    [6]巴金:《团圆》,《上海文学》,1961年8月号。
    [7]毛烽、武兆堤:《英雄儿女》,《电影文学》,1963年2期。
    [8]王立军:《想起〈英雄儿女〉不觉泪染衣衫——访〈英雄儿女〉编剧毛烽》,《沈阳晚报》,2003年7月28日。
    [9]舒芜:《致路翎的公开信》,《文艺报》,1952年第18号。
    [10]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人民文学》,1954年3月号。
    [11]路翎:《战士的心》,《人民文学》,1953年12月号。
    [12]路翎:《你的永远忠实的同志》,《解放军文艺》,1954年2月号。
    [13]侯金镜:《评路翎的三篇小说》,《文艺报》,1954年第12号。
    [14]丁玲:《读魏巍朝鲜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与〈冬天与春天〉》,《文艺报》,1951年4卷3期。
    [15]路翎:《一起共患难的友人与导师——我与胡风》,《路翎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
    [16]路翎:《〈何为〉与〈克罗采长曲〉》,《希望》,1945年第1集1期。
    [17]路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关于“洼地上的战役”等小说的批评》,《文艺报》,1955年第1-2号合刊。
    (1)李庄第一次入朝的13篇战地通讯,依序刊于《人民日报》1950年7月21日、26日、28日,8月2日、6日、7日、25日、26日、29日,9月1日、3日、6日、18日。于当年11月辑录成《朝鲜目击记》,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
    (1)李庄第二次入朝的9篇战地通讯,依序刊于《人民日报》1950年12月17日、20日,1951年2月2日、12日、26日,3月12日、17日、23日、30日。
    (2)转引周立宪《目击当代热点战争》第169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
    (1)转引陈竞《曾告诉中国谁是最可爱的人》,《文学报》,2008年8月28日。
    (1)这是中国文联首次对朝鲜战场的规模性采访,由巴金、魏巍、黄谷柳、徐光耀、胡可、白朗、菡子、逯斐、辛莽、罗公柳、王莘等17位作家、画家、音乐家组成,1952年2月初在北京集中学习,签订公约,以普通人身份入朝采访,不享受生活上的特殊照顾。为安全起见,每位成员不用原名,巴金化名“李林”(女儿叫“李小林”)。采访活动持续了10个月。
    (1)参见1952年任志愿军某师政委李真的回忆文章《在朝鲜战地结识巴金》,载《时代的报告》1983年3期。
    (1)毛烽(1923-),河南武陟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在革命队伍中长大,入朝参战三年,曾任志愿军47军秘书科长,总政治部编辑组长、文艺处长,昆明军分区副政委、云南省文联副主席等。其担任编剧的《黑山阻击战》《英雄儿女》被拍成电影,被列为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武兆堤(1920-1992),祖籍山西襄汾,美国匹兹堡出生,1925年随留学美国的父母回国,1939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51至1953年随志愿军赴朝,1955年与苏里联合执导《平原游击队》,成功塑造了游击队长李向阳的英雄形象,还执导了《地下尖兵》《冰上姐妹》、京剧戏曲片《沙家浜》等影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