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乐丝弦乐的乐器组合与演奏风格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musical instrument arrangement and playing style of Guangdong Han Sixian Music
  • 作者:黄燕
  • 英文作者:Huang Yan;
  • 关键词:岭南文化 ; 广东汉乐 ; 乐器组合 ; 演奏风格 ; 传承发展
  • 英文关键词:Lingnan culture;;Guangdong Han Music;;Musical instrument combination;;Playing style;;Inheriting and development
  • 中文刊名:XHY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 机构:星海音乐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10
  • 出版单位: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No.155
  • 基金: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世纪以来广东汉乐传承与变迁的历史人类学阐释”(17YJC760023);; 2016年度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类项目“历史地阐释——明代以来广东汉乐的传承与变迁研究”(2016GXJK078)
  • 语种:中文;
  • 页:XHYY201902010
  • 页数:12
  • CN:02
  • ISSN:44-1132/J
  • 分类号:92-103
摘要
广东汉乐是岭南地区民间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汉乐丝弦乐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在乐队编制构成、乐器性能与演奏风格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丰富而有益的艺术经验与表现体系。文章通过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对汉乐丝弦乐的乐器组合形态和演奏风格进行了分类与分析,认为广东汉乐丝弦乐既是一个大众化很强的民间音乐种类,更是一种颇有文人修身养性特征的精英化雅集音乐类型,它兼具群众性和高雅性,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有效结合,这两者之间的互相渗透、相互融合,互生互动是其在当代承传的有效路径之一。
        Guangdong Han Music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nton folk instrumental music. Among them,Xiansi Music has a deep popular base and social influence,and has formed a series of rich and beneficial artistic experience and performance system in terms of arrangement of the band,instrument character and performance style. 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ading and the fieldwork,the author classify and analyze the Han Xiansi music instrument combination form and performance style. the Han Xiansi music is not only a popular folk music,but also a kind of elite elegant genre. It is an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and elite culture,and alternate interac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path for inherit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mporary.
引文
(1)钱热储:《合奏规程》,载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合编:《汉乐研究》1997年第10期。
    (2)张高徊:《广东汉乐基本知识百问》,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6-39页。
    (3)饶宝玉:《试谈如何提高汉乐和奏效果》,载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合编:《汉乐研究》2002年第14期。
    (4)居文郁:《广东汉乐的历史源流及其“清乐”的流变》,《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Z1期。
    (5)需说明的是,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有直接影响的成果:郭树荟《融合与分离:主奏乐器在乐种中的艺术经验体现——以丝竹乐、弦索乐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伍国栋《江南丝竹传承的大众化视野》(《人民音乐》2016年第10期)、《江南丝竹笛箫演奏的“昆曲”“琴乐”传统》(《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及《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的历史继承与创新拓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年第4期),巫宇军《“客家筝”形成略考》(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据客家文化学者研究,明中叶以前,在大埔地区地理位置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县——白堠县,是一个具有畲猺背景,在官府管治范围边缘,时有“梗民”作乱的“贼穴”,至清乾隆年间,则成为聚族而居、世遵《朱子家礼》、科举发达的“吾邑名乡”,也是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由此可见,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科举的兴盛,并不是中原衣冠士族的遗留,而是在经历族群融合、官府平定“贼寇”的“洗礼”,经过数代人的积累之后,“叨受先人之积累,与父兄之教泽”才得以实现。转引自黄志繁、肖文评、周伟华:《明清赣闽粤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48页、第251页。
    (2)康保成:《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第152页。
    (3)[明]饶相:《天印山集序》,[明]吴思立:《大埔县志》(卷七),大埔县地方办公室整理,大埔县人民政府出版,2000年,第173页。转引自巫宇军:《“客家筝”形成的社会人文及地理背景述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3页。
    (4)[明]饶相:《天印山集序》,[明]吴思立:《大埔县志》(卷七),大埔县地方办公室整理,大埔县人民政府出版,2000年,第173页。转引自巫宇军:《“客家筝”形成的社会人文及地理背景述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3页。
    (5)黄燕:《明代至今广东汉乐的传承状况考察》,《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第19页。
    (1)头弦:在20世纪40年代前称“吊圭子”,后称“头弦”。据1933年12月出版的《汕头公益社乐剧月刊》中记载:头弦,俗称吊圭子、意者,以筒之状,如古之圭玉,连杆悬之,如圭玉之絷绳悬吊壁间。或作吊规子,以其悬为规范俾众率从,于义亦通。众乐合奏时,以此器为领导,故称之曰头弦。创自何代,不可考。转引自张优浅、陈志坚:《头弦演奏法》,梅州: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梅州广东汉乐协会编辑出版2016年,第1页。
    (2)转引自张优浅、陈志坚编著:《头弦演奏法》,广东汉剧传承研究会、梅州广东汉乐协会编辑出版,2016年,第3页。
    (3)饶淑枢(1905-1981),字菊衍,大埔县茶阳镇人,著名汉乐提胡演奏家。
    (4)参见黄琳:《广东汉乐“丝弦乐”中头弦、提胡的演奏》,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4-5页。
    (5)据汉乐理论家张高徊先生的介绍,以前审音一般都以横箫为准,近几十年来,到市场买来定音器,依照西洋乐七个调C、D、E、F、G、A、B为标准来定调调弦。
    (1)参见张韵:《广东汉乐在城市中的传承与发展——以羊城广东汉乐团、深圳客家音乐联谊会为例》,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42页。
    (2)钟玲、钟礼俊:《百年家族史世纪汉乐情:广东汉乐世家钟氏家族》,《粤海风》2017年第1期,第103页。
    (3)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合编:《汉乐研究》1990年第2期。
    (1)罗曾优:《广东汉乐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载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编辑:《振兴广东汉乐文集》,香港:银河出版社,2007年,第167页。
    (2)古筝:杨始德;洞箫:罗德栽;椰胡:刘广恒;琵琶:饶晓宝。
    (1)关于客家筝的演奏技法,曾有何育斋先生把客家民间长期流传,原为口传心授的弹筝基本指法进行归纳总结,并编成《弹筝八法》,这也成为指导人们习筝的入门教材,是非常宝贵的一份文化遗产。
    (2)这是笔者先后于2018年11月15日在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8年11月27日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聆听了饶宁新教授及其儿子饶蜀行副教授举办的“中国客家汉乐古筝及粤乐(广东音乐)古筝演奏特点”讲座后,对其在讲座中提到的客家筝演奏技法做的记录归纳。
    (3)谱例引自王温豪:《清风正气——汉乐名宿许敦五的古筝艺术》,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11页。
    (1)郭树荟:《融合与分离:主奏乐器在乐种中的艺术经验体现——以丝竹乐、弦索乐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第27页。
    (2)笔者曾于2016年9月15日、2018年8月17日采访广东汉乐省级传承人张高徊先生。
    (3)张高徊:《广东汉乐基本知识百问》,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8-39页。
    (4)2018年9月30日,罗德裁教授接受课题组成员采访时所言。
    (1)谱例引自张韵:《广东汉乐在城市中的传承与发展——以羊城广东汉乐团、深圳客家音乐联谊会为例》,广州: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55页。该谱例由张韵记谱。
    (2)钱热储(1881-1938),大埔县湖寮镇人。早年加入同盟会,与邹鲁等一起宣传革命,创办《瀛州日报》,任社长。民国后历任《汕头平报》《汕头报》编辑、副总编辑、总编辑,兼任民国《大埔县志》分繤。其博学多才,对汉乐、汉剧很有研究,发表了许多学术性强、卓有见地的文章。转引自张高徊:《大埔汉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8页。
    (1)马达、马梦楠:《文化地理学视域下广东汉乐的生存缘由研究》,《音乐探索》2017年第3期,第41页。
    (2)蒋燮:《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阐释》,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79页。
    (3)民族音乐学家伍国栋先生在对江南丝竹笛箫演奏传统的剖析中也曾谈到相关话题,可详见其发表于《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的《江南丝竹笛箫演奏的“昆曲”“琴乐”传统》一文。笔者此部分的论述借鉴了其相关内容。
    (4)详见巫宇军:《“客家筝”形成略考》,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6-28页。
    (5)关于“潮梅音乐社”的设立时间,从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记录不太确切,有些资料记载为1920年,有些资料记载为1930年,有待进一步考证。
    (1)伍国栋:《江南丝竹笛箫演奏的“昆曲”“琴乐”传统》,《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第5页。
    (2)巫宇军:《“客家筝”形成略考》,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67页。
    (1)李欧梵:《音乐与文化:聆听二十世纪》,《读书》2012年第2期,第160页。
    (2)详见费师逊:《广东汉乐——儒表道里的养德音乐》,载北京梅州海外联谊会编辑:《振兴广东汉乐文集》,香港:银河出版社,2007年,第56-60页。
    (3)伍国栋先生在其文章《江南丝竹传承的大众化视野》(《人民音乐》2016年第10期)中谈到相关话题。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