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古与尚俗共存——元明清齐鲁曲学观念探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Worshiping Ancient Traditions and Respecting Creative Customs——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Qilu Sanqu i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作者:刘淑丽
  • 英文作者:LIU Shu-li;School of Humanities, Yantai University;
  • 关键词:元明清 ; 齐鲁 ; 散曲 ; 慕古 ; 尚俗
  • 英文关键词:Yuan,Ming and Qing dynasties;;Qilu;;Sanqu;;chasing the ancient;;cherishing customs
  • 中文刊名:YTX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2;No.135
  •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齐鲁曲家地域特征研究”(14BWXJ03)
  • 语种:中文;
  • 页:YTXS201902005
  • 页数:9
  • CN:02
  • ISSN:37-1104/C
  • 分类号:51-59
摘要
曲学观念主要包括散曲名称与体制的确立,散曲的雅俗、南北、文律之争,散曲的地位与功用诸问题。元明清齐鲁散曲家有作品流传或见于记载的约四十余人,他们的曲学观念一方面体现在序跋及论曲专著中,一方面体现在创作中。而这些观念是在推尊曲体的慕古意识与尚俗求真的自主选择共存的格局中生成。散曲名称、体制的内涵与外延在明清已经相对明确;散曲风格以雅俗兼备为上,北南曲风刚柔有别,文辞与曲律合之为双美;散曲地位尴尬,功能由风化、抒情向实用演进。齐鲁曲学一方面自觉地将散曲的源头追溯到诗三百篇,力图恢复元声古乐,是慕古意识的呈现,另一方面倡真情反模拟重创新,体现了散曲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齐鲁曲学观念就是在慕古意识与尚俗求真共存的格局中生成且逐渐成熟。
        The concept of Qilu Quxue i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reface and work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Sanqu's name and system have been relatively clea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style of Sanqu is based on elegance and vulgarity. the North Sanqu's style and South Sanqu's style is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 best Sanqu are those combined by the beauty of the words and the melody; the status of Sanqu is awkward, and the function evolves from moralizing and lyrical to practical. Qilu Sanqu reflects the co-existence of chasing ancient and cherishing custom.
引文
①冯惟敏撰,汪贤度点校:《海浮山堂词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4页。
    ②冯惟敏撰,汪贤度点校:《海浮山堂词稿》,第298页。
    (1)冯惟敏撰,汪贤度点校:《海浮山堂词稿》,第3页。
    (2)《中麓小令跋语》,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85页。
    (3)《中麓小令跋语》,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896页。
    (4)李开先:《乔龙溪词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297页。
    (5)丁耀亢:《赤松游题辞》,见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92页。
    (6)《中麓小令跋语》,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892页。
    (7)《中麓小令跋语》,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890页。
    (8)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第64页。
    (9)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4页。
    (10)任中敏著,金溪辑校:《散曲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8页。
    (11)《中麓小令跋语》,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898页。
    (12)谢伯阳、凌景埏编:《全清散曲》(增补版),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第1018页。
    (13)李开先:《醉乡小稿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282、283页。
    (14)杨铭:《陶情令识》,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1295页。
    (15)冯惟敏撰,汪贤度点校:《海浮山堂词稿》,第208页。
    (16)李开先:《醉乡小稿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283页。
    (17)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316页。
    (18)杨铭:《陶情令识》,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1295页。
    (19)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335页。
    (20)李开先著,周明鹃疏证:《〈词谑〉疏证》,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66页。
    (21)王克笃:《适暮稿小引》,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2476页。
    (22)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323页。
    (23)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335页。
    (24)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335页。
    (25)李开先:《乔梦符小令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299页。
    (26)《中麓小令跋语》,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886页。
    (27)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335页。
    (28)李开先:《四川按察司副使前吏部文选司郎中函山刘先生墓志铭》,《李开先集》,第380页。
    (29)康熙《章丘县志》卷六,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第四十七页b。
    (30)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续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0、111页。
    (31)李开先:《乔龙溪词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297页。
    (32)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335页。
    (33)李开先:《乔龙溪词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297页。
    (34)山楼:《跋》,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3495页。
    (35)冯惟敏撰,汪贤度点校:《海浮山堂词稿》,第1页。
    (36)钟羽正:《序》,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3494页。
    (37)许邦才:《重刻明农轩乐府序》,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2347页。
    (38)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335页。
    (39)许邦才:《重刻明农轩乐府序》,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2347页。
    (40)丁耀亢:《啸台偶著词例》,见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第295页。
    (41)李开先著,周明鹃疏证:《〈词谑〉疏证》,第30页。
    (42)王克笃:《适暮稿小引》,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2476页。
    (43)李开先著,周明鹃疏证:《〈词谑〉疏证》,第71页。
    (44)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323页。
    (45)丁耀亢:《赤松游题辞》,见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第292页。
    (46)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李开先集》,第335页。
    (47)李开先:《乔梦符小令序》,《李开先集》,第299页。
    (48)《中麓小令跋语》,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885页。
    (49)《中麓小令跋语》,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885页。
    (50)《中麓小令跋语》,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885页。
    (51)谢伯阳、凌景埏编:《全清散曲》(增补版),第1003页。
    (52)谢伯阳、凌景埏编:《全清散曲》(增补版),第1090页。
    (53)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335页。
    (54)李开先:《中麓山人小令引》,《李开先集》,第870页。
    (55)《中麓小令跋语》,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892页。
    (56)李开先:《市井艳词后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 321页。
    (57)李开先:《南北插科词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320页。
    (58)吴乔:《答万季埜诗问》,见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第34页。
    (59)高应玘:《醉乡小稿序》,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2301页。
    (60)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316页。
    (61)刘芳躅:《词脔序》,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2326页。
    (62)谢伯阳、凌景埏编:《全清散曲》(增补版),第1000页。
    (63)《中麓小令跋语》,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895页。
    (64)冯惟敏撰,汪贤度点校:《海浮山堂词稿》,第51页。
    (65)高应玘:《卧病江皋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903页。
    (66)丁耀亢:《啸台偶著词例》,见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第295页。
    (67)谢伯阳、凌景埏编:《全清散曲》(增补版),第1121页。
    (68)丘云嵻:《序》,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3493页。
    (69)高应玘:《醉乡小稿序》,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2301页。
    (70)《中麓小令跋语》,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895页。
    (71)高应玘:《卧病江皋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903页。
    (72)刘芳躅:《词脔序》,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2326页。
    (73)谢伯阳、凌景埏编:《全清散曲》(增补版),第1002页。
    (74)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335页。
    (75)高应玘:《醉乡小稿序》,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2301页。
    (76)钟羽正:《序》,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3494页。
    (77)高珩:《珂雪词序》,见冯乾编校:《清词序跋汇编》第一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162页。
    (78)冯惟敏撰,汪贤度点校:《海浮山堂词稿》,第2页。
    (79)李舜华:《从诗学到曲学:陈铎与明中期文学复古思潮的滥觞》,见黄霖、周兴陆主编:《视角与方法——复旦大学第三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608页。
    (80)王廷相:《原律》,见王廷相撰:《王氏家藏集》卷四十,明嘉靖间刻清顺治十二年(1655)修补本,第一页b。
    (81)吴乔:《元声说一》,见吴乔撰:《难光录》,清指海本,第九页b。
    (82)冯惟敏撰,汪贤度点校:《海浮山堂词稿》,第1页。
    (83)高珩:《珂雪词序》,见冯乾编校:《清词序跋汇编》第一册,第162页。
    (84)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李开先集》,第335页。
    (85)许邦才:《重刻明农轩乐府序》,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2347、2348页。
    (86)李开先:《烟霞小稿序》,《李开先集》,第263页。
    (87)冯惟敏撰,汪贤度点校:《海浮山堂词稿》,第2页。
    (88)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李少卿开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第377页。
    (89)李开先:《市井艳词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321页。
    (90)《中麓小令跋语》,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887、888页。
    (91)王象晋:《重刻诗余图谱序》,见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03页。
    (92)李开先《市井艳词又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322页。
    (93)冯惟敏撰,汪贤度点校:《海浮山堂词稿》,第2页。
    (94)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第322页。
    (95)谢伯阳、凌景埏编:《全清散曲》(增补版),第1004页。
    (96)丁耀亢:《赤松游题辞》,见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第293页。
    (97)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第33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