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外江戏”的进入与岭南戏曲生态的变貌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陈志勇
  • 关键词:外江戏 ; 本地班 ; 粤剧 ; 潮剧 ; 广东汉剧 ; 岭南戏曲生态
  • 中文刊名:WHYA
  • 英文刊名:Cultural Heritage
  • 机构: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协同创新中心;
  • 出版日期:2016-05-20
  • 出版单位:文化遗产
  • 年:2016
  • 期:No.42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加坡藏‘外江戏’剧本的搜集与研究”(项目编号:14AZW009)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HYA201603004
  • 页数:11
  • CN:03
  • ISSN:44-1645/G0
  • 分类号:21-31
摘要
清中叶以来,各省外江班集中进入岭南地区,对粤剧、潮剧、广东汉剧三大剧种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外江班在广州、潮汕、梅州等地与本地班竞争、融汇的进程,展现出外来戏班与本地戏班、外来人群与本地族群、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既冲突又融合的历史形貌。外江班与本地班之间升沉消长的动态关系及外江戏的"在地性"转化进程,对研究粤剧和广东汉剧的生成机理,还原清代中叶以来岭南戏曲文化生态,揭示地方剧种与地域族群文化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引文
1冼玉清:《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
    1黄伟:《广府戏班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
    2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50页。
    3冼玉清:《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
    4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第350页。
    5《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第7辑,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版,第612页。
    6庾岭劳人:《蜃楼志》第二十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
    7俞洵庆:《荷廊笔记》卷二“广州梨园”。
    8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第350页。
    9外江班也会去乡间演出,如《清乾隆四十五年外江梨园会馆碑记》规定城内外台戏的戏金,同时要求新到的外江班必须上会,否则“官戏任唱,民戏不挂”,即表示官宦人家点戏不能也不敢干涉,但民戏不许在会馆挂牌。实际是若新到外江班不上会,不捐会费,禁止其民间戏路。
    10黄伟:《广府戏班史》,第24 、47页。
    11俞洵庆:《荷廊笔记》卷一“音乐歌剧原始”,光绪十一年(1885)广州富文斋刊本。
    12俞洵庆:《荷廊笔记》卷二“广州梨园”。
    1俞洵庆:《荷廊笔记》卷二“广州梨园”。
    2王馗:《外江梨园与岭南戏曲——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记研究》,《戏曲研究》2007年第1期。
    3杜凤治:《杜凤治日记》第24册《特调南海县正堂日记》“同治十二年正月十六日”,中山大学图书馆藏稿本。
    4杜凤治:《杜凤治日记》第25册《南海官厅日记》“同治十二年五月初九日”,中山大学图书馆藏稿本。
    5丘良任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第六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6俞洵庆:《荷廊笔记》卷二“广州梨园”。
    1丘良任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第六册,第10页。
    2俞洵庆:《荷廊笔记》卷二“广州梨园”。
    3杨恩寿:《坦园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页。
    4原文未见,转引自李虹《粤剧红楼戏之研究综述》,载北京曹雪芹学会编《曹雪芹研究》2012年第2期。
    5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戏剧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48页。
    6《中西日报》光绪十八年(1892)6月6日。
    7如杏岑果尔敏创作的竹枝词也评价本地班“缺欠多”:“锣鼓喧天闹不休,辉耀金翠阔行头。旗幡砌末花灯彩,一概全无不讲求。”即便是普天乐、丹山凤之类的名班,也是不及外江班,“普天乐与丹山凤,到处扬名不等闲。牛鬼蛇神惊客眼,看来不及外江班。”在杏岑果尔敏眼中的外江班,“外江班子足温柔,几个优伶艳粉头。不即不离昆与乱,酒阑灯灺也风流。”
    8欧阳予倩:《试谈粤剧》,《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第116页。
    9王定镐:《鳄渚摭谭》,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年版,第84页。
    1转引自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南国出版公司1957年版,第102页。
    2刘织超:《(民国)大埔县志》卷八,1943年铅印本。
    3钱热储:《论音乐社的组织》,载《公益社乐剧月刊》第四期,第1页。
    4澄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澄海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14页。
    5余构养:《饶平文化志》(上),饶平县《文化志》编写小组,1988年7月,内部发行,第63-64页。
    6钱热储:《汉剧提纲·作者缘起》,汕头印务铸字局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月印刷。
    7四大花旦:张全镇、林辉南、李兴隆、丘赛花;四大正旦(青衣、蓝衫):詹剑秋、詹吕毛、钟熙懿、黄桂珠;四大花衫:黄万权、庄巧兰、林贯权、陈庆祥;四柱小生:曾长锦、陈良、梁才、赖宣;四柱丑角:蔡荣生、苏长康、光头导、铁钉丑;四柱泰斗(公):罗芝琏、盖洪元、沈可长、黄春元。四老“龙钟”(婆):陈文铭、詹阿日、郑耀龙、杜小贵;四红头(红净):张来明、陈隆玉、蓝光耀、肖娘传;四黑头(黑净):姚显达、谢阿文、何开镜、许二娥等等。
    8它们分别是:潮音老正兴班题银碑(光绪二十六年);外江双福顺班题银碑(光绪二十七年);外江老福顺班题银碑(光绪二十七年);外江老三多题银碑(光绪二十七年);外江荣天彩班题银碑(光绪二十八年);外江新天彩班题银碑(光绪二十九年)。
    1刘织超修、温廷敬总纂:《民国新修大埔县志》卷八“社会教育·戏剧”,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
    2讷公:《潮戏漫谭》,载刘豁公主编:《戏剧月刊》第1卷第9期,上海大东书局印行,民国十八年(1929)三月十日出版。
    3《岭东日报》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初六第三版。
    4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5偷闲:《新年观剧记》(一),载《汕报》民国二十年(1931)一月十三日第八页。
    6白舟:《寂寞的汕头》,载《星华日报》民国二十年(1931)七月十一日第十一版。
    7欧阳予倩:《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序言》,第21页。
    8谢雪影:《潮梅现象》第三十七节“潮州戏剧今昔观”,民国廿四年(1935)十一月出版,第195-196页。
    1刊载原文的报纸未能找到,转引自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第13页。
    2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第14页。
    3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第105页。
    4丘煌:《“广东汉乐”不是源于潮州汉剧中的器乐曲牌而是源于“中州古乐”》,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5谢雪影:《潮梅现象》,第196页。
    6《漳林游火帝歌》,载《澄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莲花山专辑”,澄海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1994年,第70页。
    7谢雪影:《潮梅现象》,第196页。
    8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第175页。
    9许振声:《沦陷时期潮州城民生境况杂忆》,载《潮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第65页。
    10据老艺人林壬子的回忆,他从民国十七年起先后参加过“四大班”中的“老三多”、“新天彩”、“荣天彩”三个班。参见饶乃谷、郑星阳《有关潮州外江“四大班”的一些情况》,载《广东汉剧资料汇编》1985年第2辑。
    1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第105页。
    2这批老艺人有老生詹勋、刘恩隆、郭维正,小生梁才、黄玉兰,乌净乌面鹅、蓝增球,红净萧娘传、郭法清、郭石安,丑角唐冠贤、丘瑞望、罗生照,婆角天生、黄奎发,花旦丘赛花、黄桂珠、刘巧兰、钟熙懿、梁春梅、萧雪梅、萧霜梅,武旦梁树堂,以及杂角罗木基、赖石吉等演员四十多人,还有乐师罗莱俞、郭化眉、詹亚运、詹亚李、李亚四、罗享韶等十余人。
    3王力:《汉语音韵学》,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65页。
    4如王定镐《鳄渚摭谭》谓:“潮俗菊部谓之戏班,正音、白字、西秦、外江,凡四等。正音似乎昆腔,其来最久;白字则以童子为之,而唱土音。西秦与外江脚色相出入而微不同。”
    5陈雁容:《梅县国乐研究社戏剧词曲考》,载陈雁荣著:《汉剧乐曲指南》第一集,1949年印刷,广东省立中山文献馆藏。
    6康保成、陈志勇:《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7参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第340页。
    1谢彬筹:《岭南戏剧源流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第2038页。
    3参康保成、陈志勇:《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
    4冼玉清:《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
    5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第350页。
    1清乾隆27年(1762)《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记》,见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编《广东戏曲史料汇编》第一辑,1963年内部印刷,第36页。
    2陈志勇、朱伟明:《汉剧研究资料汇编》,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3参看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第263-266页。
    4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第12页。
    5谢雪影:《潮梅现象》,第195-196页。
    1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第46页。
    2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第32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