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百年乡土中国历史罪恶与精神救赎的“天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Ancient Boat
  • 作者:张丽军
  • 英文作者:Zhang Lijun;
  • 中文刊名:NFWT
  • 英文刊名:Southern Cultural Forum
  • 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南方文坛
  • 年:2019
  • 期:No.188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农民形象审美嬗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BZW114;; 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课题“乡土中国现代转型与百年农民形象审美嬗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DWXJ02
  • 语种:中文;
  • 页:NFWT201901031
  • 页数:9
  • CN:01
  • ISSN:45-1049/I
  • 分类号:153-161
摘要
<正>试想中国当代文学七十年,有哪一部是能够让人一次次读起来激动不已,能够依然辐射当下的乃至是未来几十年、几百年的中国,能够依然满含着未解的精神隐秘、无尽的况味和多样文化魅力的长篇小说?张炜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古船》就是这样一部历久弥新的,饱含着古老中国文化密码、百年乡土中国的精神境遇、现代中国人多舛的苦难命运,充满着灵魂深处的现代性呐喊和生命"天问"的"大书"。对于这部"大书",我一遍遍阅读,一
        
引文
(1)(3)(20)宋遂良:《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古船〉人物漫议》,《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2期。
    (2)陈宝云:《张炜对自己的超越——评〈古船〉》,《当代作家评论》1987第2期。
    (4)(5)汪政、晓华:《〈古船〉的历史意识》,《读书》1987年第6期。
    (6)罗强烈:《思想的雕像:论〈古船〉的主题结构》,《文学评论》1988年第1期。
    (7)(17)鲁枢元:《从深渊到峰巅——关于〈古船〉的评论》,《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2期。
    (8)(9)王晓明等:《〈古船〉的道路——漫谈〈古船〉、〈故乡天下黄花〉和〈白鹿原〉》,《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2期。
    (10)陈思和、张新颖、王光东:《张炜:民间的天地带来了什么》,《文艺争鸣》1999年第6期。
    (11)(12)(13)(14)(15)(16)(18)(21)(23)(24)(25)(26)(27)(29)(32)(33)(34)(35)(38)(39)张炜:《古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第1、239、112、117、8、8、10、110、2、9、222-223、223、82、228-229、187、56、116、236、366、368页。
    (19)陈村:《我读〈古船〉》,《小说评论》1987年第4期。
    (22)基亮:《关于〈古船〉叙事形式的分析》,《小说评论》1988年第5期。
    (28)汉娜·阿伦特曾谈到德国纳粹势力的罪行时指出:“毫无疑问,极权主义政府及其令人无法容忍的公开罪行是由群众支持的。”即我们每一个个体之于历史罪恶所应承担的“平庸之恶”。见《极权主义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第17页。
    (30)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77页。
    (31)倪伟在肯定张炜早期小说价值的基础上,主张:“要解决农村社会的‘道德’危机,显然得从根本上完善制度的建设,建立起公正的制度平台,使每一个农民的正当、合法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见倪伟:《农村社会变革的隐痛——论张炜早期小说》,《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36)巴赫金:《长篇小说的话语》,见《巴赫金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第109页。
    (37)王彬彬:《悲悯与慨叹——重读〈古船〉与初读〈九月寓言〉》,《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