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贸易网络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铁路货运流量数据及指数随机图模型的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eature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Inter-provincial Trade Network in China——An Analysis Based on Railway Freight Flow Data and 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s
  • 作者:侯传璐 ; 覃成林
  • 英文作者:HOU Chuanlu;QIN Chenglin;Jinan University;
  • 关键词:省际贸易 ; 贸易网络 ; 指数随机图模型
  • 英文关键词:Interprovincial Trade;;Trade Network;;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s
  • 中文刊名:CMJJ
  • 英文刊名: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 机构: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财贸经济
  • 年:2019
  • 期:v.40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深化及创新研究”(17AJL11);; 暨南大学项目(JDZX04);; 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CMJJ201903009
  • 页数:14
  • CN:03
  • ISSN:11-1166/F
  • 分类号:118-131
摘要
省际贸易对于中国应对国际贸易不确定性风险,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促进全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关于省际贸易网络的研究却很薄弱。本文从网络分析的角度,基于2015年省际铁路货运量数据,分析了中国省际贸易的网络特征,并使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了省际贸易网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省际贸易网络覆盖范围广且层次分化明显,省际贸易流向及规模不平衡;在省际贸易网络中,已形成了华北及东北子网络、华东及华中子网络、华南及西南子网络、西北子网络;各省区市的省内贸易、煤炭生产量、四大区域战略、各省区市之间的空间距离等因素对省际贸易网络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其中的积极影响因素,控制消极影响因素,促进省际贸易网络发展,为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Inter-provincial trade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hina's response to uncertain risk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specially the impact of Sino-US trade frictions, and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inter provincial trade networks is sca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analysi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inter-provincial trade network by using the 2015 inter-provincial railway freight volume data, and then exploits the exponential stochastic graph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provincial trade network.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provincial trade network covers a wide range and has obvious hierarchica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inter-provincial trade flows and scale are unbalanced. In the inter-provincial trade network, there are already the 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 sub-networks, East and Central China sub-networks, South and Southwest sub-networks, and Northwest China sub-network. The intra-provincial trade, coal production, four-regional strategies, and the spatial distance between provinces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inter-provincial trade network. Therefore,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positive factors, control the negative factor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rovincial trade network, and help enhance the endogenous impetu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引文
1.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2.陈永伟:《文化差异对省际贸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姓氏距离的考察》,《经济学报》2016年第3期。
    3.种照辉、覃成林:《“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网络分析方法的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17年第5期。
    4.洪占卿、郭峰:《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世界经济》2012年第10期。
    5.刘华军、杜广杰:《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关联研究》,《统计研究》2018年第4期。
    6.刘易昂、赖德胜:《基于引力模型的我国产品市场分割因素研究——来自省际铁路货运贸易的面板数据》,《经济经纬》2016年第1期。
    7.刘建:《中国国内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10期。
    8.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9.孙军、高彦彦、宣昌勇:《“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省际贸易演变特征与流向蜕变》,《财贸经济》2018年第8期。
    10.王庆喜、徐维祥:《多维距离下中国省际贸易空间面板互动模型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3期。
    11.许和连、孙天阳、成丽红:《“一带一路”高端制造业贸易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的指数随机图分析》,《财贸经济》2015年第12期。
    12.行伟波、李善同:《本地偏好、边界效应与市场一体化——基于中国地区间增值税流动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4期。
    13.徐现祥、李郇:《中国省际贸易模式:基于铁路货运的研究》,《世界经济》2012年第9期。
    14.杨晨、王海鹏、韩庆潇:《基于SNA方法的国际服务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识别——来自亚太地区的经验证据》,《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15.原小能:《省际贸易、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基于长三角制造业数据的经验分析》,《财贸经济》2013年第3期。
    16.于洋:《中国省际贸易流量再估算与区间分解》,《中国经济问题》2013年第5期。
    17.曾冰、邱志萍:《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7年第9期。
    18.张少军、李善同:《中国省际贸易的演变趋势、特征与展望:1987—2007》,《财贸经济》2013年第10期。
    19.张少军、李善同:《省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
    20.赵永亮:《国内贸易的壁垒因素与边界效应——自然分割和政策壁垒》,《南方经济》2012年第3期。
    21.Poncet, S., Measuring Chines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China Economic Review,Vol.14, No.1,2003,pp.1-21.
    22.Robins, G.,Pattison, P.,Kalish, Y., & Lusher, D., An Introduction to 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p*) Models for Social Networks.Social Networks,Vol.29,No.2,2007, pp.173-1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