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尽年”“体道”的生命价值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姚忠秋
  • 关键词:庄子 ; 生命 ; 价值
  • 中文刊名:ZIYX
  • 英文刊名:Cognition and Practice
  • 机构: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教学部;
  • 出版日期:2018-11-20
  • 出版单位:知与行
  • 年:2018
  • 期:No.35
  • 语种:中文;
  • 页:ZIYX201806029
  • 页数:5
  • CN:06
  • ISSN:23-1595/D
  • 分类号:144-148
摘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原创时期的一颗隐匿的星斗,庄子对生命的关注尤为深刻。作为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以"道"论为基础,认为人的生命实际上蕴含了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两种含义:就形而下的层面而言,生命是指属于人的生理层面的自然的形体生命;就形而上的层面而言,生命则是指属于人的心性层面的、由人的形体生命所展开的精神生命。生命得之于"道",人应愉悦接受,并加以重视和珍惜,活足"道"所赋予的生命寿限,这也是实现人的形体生命价值的追求,也即"尽年"。这里,庄子是在用自己的哲学智慧以求在乱世中保全生命;同时,庄子认为"道"也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最终皈依,人的生命在精神层面要努力地追求"道"的境界,也即"体道"。庄子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形成了与儒家生命思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丰富了中国文化中关于生命的思想,同时抑制了宗教因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滋长;实践上,庄子的生命价值论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回归生命的本真,努力追求精神的自由。当然,庄子的生命价值论也有其局限性。
        
引文
[1]陈鼓应.周易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46.
    [2]周辉.庄子“无用"视域下的生命真谛解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7):21.
    [3]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4-85.
    [4]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
    [5]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
    [6]王夫之.庄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31.
    [7]陈鼓应.老庄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7:103-104.
    [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3.
    [9]陈鼓应.庄子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4.
    [10]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3.
    [11]崔大华.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J].哲学研究,1986,(1):28.
    (1)庄子思想源于老子,是普遍流行并被接受的观点。但也有人提出否定意见,以钱穆为代表。钱穆在清代学者崔述、汪中、梁启超等人怀疑的基础上,力主老子晚于庄子,出现在战国晚期,并认为庄子思想源出于墨家。他说:“庄子书虽儒、墨均讥,然论其学派,实归墨家一路。平章学术,当具只眼,学者勿以未经人道疑之。又,庄子与惠施交游,施亦墨徒,庄子当受其影响。”(参见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7页)近代学者郭沫若则主张庄子出于颜氏之儒。他说:“我怀疑他本是‘颜氏之儒’,书中征引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很多(郭沫若:《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东方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