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情”的纠葛——论鲁迅的科学小说翻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孙尧天
  • 中文刊名:WYYJ
  • 英文刊名:Literature & Art Studies
  • 机构:北京大学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7-05-10
  • 出版单位:文艺研究
  • 年:2017
  • 期:No.303
  • 语种:中文;
  • 页:WYYJ201705009
  • 页数:7
  • CN:05
  • ISSN:11-1672/J
  • 分类号:58-64
摘要
鲁迅早年翻译科学小说时,曾提出"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观点。由于鲁迅的翻译以日译本为根据,文本经历跨国别的旅行,追溯在这一过程中文本表层的变形与内在精神的转化至关重要,而科学小说即是这种文本旅行所创生的文类。相比于同时期日本与晚清学者对于科学小说的定位,鲁迅独具一格地重视小说所表现的"人情";以此出发,对于"人情"的强调使得鲁迅翻译的文本呈现出尚武的英雄主义和反乌托邦的浪漫色彩,而鲁迅自行添加的对探险英雄的礼赞,也与他在留日后期推崇反抗主义的"摩罗"诗人相接。
        
引文
(1)另有译稿未发现的《世界史》、《北极探险记》、《物理新诠》等科学小说。
    (2)鲁迅:《340515致杨霁云》,《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3)(19)卜立德:《鲁迅的两篇早期翻译》,载《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1期。
    (4)卡尔·施密特:《陆地与海洋》,林国基、周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5)长山靖生:《日本科幻小说史话》,王宝田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8页。
    (6)工藤贵正:《鲁迅早期三部译作的翻译意图》,载《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1期。
    (7)奥利维埃·迪马:《凡尔纳带着我们旅行--凡尔纳评传》,蔡锦秀、章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8)(9)达科·苏恩文:《科幻小说面面观》,郝琳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40页,第39页。
    (10)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载《新小说》第1号,1902年11月。
    (11)罗伯特·斯科尔斯等:《科幻文学的批评与建构》,王逢振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页。
    (12)(16)(20)(25)鲁迅:《月界旅行·辨言》,《鲁迅译文全集》第1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第5页,第5页,第5页。
    (13)新小说报社(梁启超):《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载《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8月。
    (14)饮冰(梁启超):《〈世界末日记〉译后语》,载《新小说》第1号,1902年11月。
    (15)(17)转引自长山靖生《日本科幻小说史话》,第48、49页,第53页。
    (18)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李冬木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21)(28)(29)鲁迅:《地底旅行》,《鲁迅译文全集》第1卷,第91页,第83页,第83页。
    (22)神田一三:《鲁迅〈造人术〉的原作》,载《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9期。
    (23)《鲁迅最早的两篇译文---〈哀尘〉、〈造人术〉》,载《文学评论》1963年第3期。
    (24)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26)即Dr.Samuel Johnson,今通译塞缪尔·约翰逊。
    (27)鲁迅早年有三方分别刻着“戎马书生”、“文章误我”和“戛剑生”的印章;在1901年离家之际,在给诸弟的信中更是以“英雄未必忘家”而自许。
    (30)鲁迅:《坟·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