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主体性破产的修辞风格——论鲁迅小说中的反讽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hetorical Style of Subjectivity Failure——On Irony in Lu Xun's Novels
  • 作者:孙尧天
  • 英文作者:Sun Yaotian;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Peking University;
  • 关键词:反讽 ; 克尔凯郭尔 ; 主体性 ; 鲁迅小说
  • 英文关键词:irony;;history;;Kierkegaard;;subjectivity;;lofty
  • 中文刊名:SXWL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北京大学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7-09-28
  • 出版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 年:2017
  • 期:v.37;No.295
  • 语种:中文;
  • 页:SXWL201705006
  • 页数:7
  • CN:05
  • ISSN:33-1209/C
  • 分类号:38-44
摘要
反讽以鲁迅早年"立人"的主体性思想为前提,但正是这一思想的破产使得反讽成为可能。鲁迅早年受克尔凯郭尔启发,后者也曾论述反讽的概念,但他的基督教背景是鲁迅不具有的,反讽技巧与鲁迅浪漫自我的悲剧历史经验关联在一起。在韩南强调反讽的"贬低"效果之外,反讽对构建历史的崇高形象有积极的一面。
        Irony takes the idea "the cultivation of people"in Lu Xun's early thought as its prerequisite.However,it is the failure of this idea that made irony possible. Lu Xun was inspired by Kierkegaard who had also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irony,but Kierkegaard's Christian background distinguished himself from Lu Xun. To Lu Xun,irony was not only a writing skill,but was deeply associated with his tragedy of his romantic self. Besides the deprecation on which Patrick Hanan insisted,irony was posit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ofty image of history.
引文
[1]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2]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丹麦)克尔凯郭尔,汤晨曦,译.论反讽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丹麦)克尔凯郭尔,翁绍军,译.论怀疑者/哲学片段[M].北京:三联书店,1996.
    [6]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9.
    (1)韩南:1927-2014,美籍汉学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白话小说、19世纪小说尤其是晚清言情小说深有研究。国内已出版的他著作的译本有《韩南中国小说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创造李渔》(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中国白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2)在这篇文章中,张隆溪先生将反讽翻译成“反语”。考察韩南的英文原作,“反语”为irony,这与本文使用的“反讽”是同一个英文术语,故不再在二者做出区分。本文只在引用译文处称“反语”,其他一概用常见的“反讽”。
    (1)对于《故事新编》的疏忽很可能是韩南的失误,因为这部小说集被常常谈到的“油滑”写作手段和“反讽”的修辞存在极多的可比较之处。
    (1)鲁迅的这种认识或许来自勃兰兑斯的启发。勃兰兑斯也曾在《易卜生论》中称易卜生是“克尔凯郭尔诠释者”。
    (2)鲁迅在留日期间购买的克尔凯郭尔的或相关的著作仅《诱惑者的日记》(另译《勾引家日记》)、《克尔凯郭尔及其对“她”的关系》和《作为哲学家的索伦·克尔凯郭尔》三种,而这些著作也都不涉及“反讽”概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