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术转型视野中的《中国小说史略》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Studies:Lu Xun's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as a Case
  • 作者:孙尧天
  • 英文作者:SUN Yao-tian;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鲁迅 ; 《中国小说史略》 ; 学术转型 ; 科学方法 ; 主体性
  • 英文关键词:Lu Xun;;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literary studies;;transformation;;internal tension
  • 中文刊名:YTX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2;No.134
  • 语种:中文;
  • 页:YTXS201901008
  • 页数:10
  • CN:01
  • ISSN:37-1104/C
  • 分类号:75-84
摘要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学术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代表作。鲁迅运用了进化的理论,使得关于中国小说的研究具备了逻辑性与体系性,这是从传统小说评点到具有现代性的史略的关键步骤。同时,由于鲁迅对传统小说批评术语的继承及其丰富的艺术感受力,《中国小说史略》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程度的主体性色彩。总体上,《中国小说史略》体现出了中国学术研究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内在紧张。
        Lu Xun's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is the foundation work of Chinese fiction research,which is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Lu Xun used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to form a preliminary system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fiction,which was the key step from traditional fiction commentary to modern historical strategy.While adhering to the scientific method,Lu Xun's artistic sensibility in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has given this work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subjectivity.On the whole,Lu Xun's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reflects the internal tens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cademic research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引文
(1)《柳无忌来信按语》,《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37页。
    (2)详参鲍国华:《论〈中国小说史略〉的版本演进及其修改的学术史意义》,《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1期。
    (3)如陈平原:《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刘永强、战立忠:《〈中国小说史略〉的学术理念及表述方式》,《文史知识》1999年第8期;陈伟华:《学术史和文学史比较略论---以〈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小说史略〉为例》,《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3期;鲍国华:《从学术史视角看鲁迅的文学史研究》,《东岳论丛》2012年第12期;刘东方:《鲁迅对现代学术文化的贡献---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例》,《鲁迅研究月刊》2015年第9期。
    (1)贺根民:《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体系意识》,《聊城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序言》,《鲁迅全集》第9卷,第4页。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序言》,《鲁迅全集》第9卷,第4页。
    (4)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导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10页。
    (5)《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十四号,1902年。
    (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第311页。
    (2)鲁迅:《科学史教篇》,《鲁迅全集》第1卷,第28页。
    (3)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第50页。
    (4)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1卷,第34页。
    (5)如鲍国华认为,鲁迅在《史略》中提出“反复”与“孱杂”来自于五四时期对文化现象的历史轮回感,因此,对小说史上的类似现象特别敏感,详见鲍国华:《进化与反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与进化史观》,《东方论坛》2009年第2期。这里从鲁迅早年的思想资源出发,指出鲁迅从接受进化论开始就对这种理论进行了独特的解释,说明这种特殊的进化的思路很早就已经形成。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04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09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16页。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20页。
    (4)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第311页。
    (5)如有生物学领域的学者指出,“进化”和“演化”源于对evolution的英译,但这个词原本的含义是指生物从受精卵中慢慢“展开”,且在达尔文的使用中没有“进步”的含义,“演化”更能体现生物演化的本质,很多生物演化研究者更建议使用(此概念含义可详参顾红雅:《有关Evolution的中文翻译》,《植物学报》2015年第2期)。在中文语境内,“进化”往往含有“进步”的意思,但鲁迅对“进化”的使用与“进步”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关系,因而更接近于“演化”,也即evolution的含义。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0页。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4页。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73页。
    (9)鲍国华:《进化与反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与进化史观》,《东方论坛》2009年第2期。
    (10)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鲁迅把讲述小说史与对中国历史的批评联系起来,其中包含了许多杂文笔法。尽管他对“进化”做出更复杂的解释,但《史略》中使用的“演进”无疑更为严谨。
    (1)转引自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8、109页。
    (2)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小引》,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页。
    (3)胡适:《〈水浒传〉后考》,《胡适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87页。
    (4)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0页。
    (5)《231228·致胡适》,《鲁迅全集》第11卷,第439页。
    (1)胡适:《白话文学史·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页。
    (2)胡怀琛:《读〈中国小说史略〉》,《时事新报》1935年8月25日。
    (3)阿英:《小说四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86页。
    (4)《330618·致曹聚仁》,《鲁迅全集》第12卷,第404页。
    (5)《且介亭杂文·序言》,《鲁迅全集》第6卷,第3页。
    (6)《320815·致台静农》,《鲁迅全集》第12卷,第321页。
    (1)《320815·致台静农》,《鲁迅全集》第12卷,第321页。
    (2)如有研究者认为,鲁迅所谓的“史识”首先是“对小说本体的认识”,包括小说的功能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小说的文化背景,其次即小说的文化批判功能。见刘保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史识”与小说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前一点在《史略》中有充分的体现,但后者在《史略》中较难以发现,这一点仅表现在讲授的过程中。
    (3)蔡元培:《〈鲁迅全集〉序》,《蔡元培散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244页。
    (4)刘勇强、战立忠:《〈中国小说史略〉的学术理念及表述方式》,《文史知识》1999年第8期。
    (5)李长之:《文学史家的鲁迅》,《人民文学》(月刊)1956年第11期。
    (6)陈平原:《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98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63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39页。
    (3)《文科国文学门文学教授案》,《北京大学日刊》1917年10月17日。
    (4)《文科国文学门文学教授案》,《北京大学日刊》1917年10月17日。
    (5)转引自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5页。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41页。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51页。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67页。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82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9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40页。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59页。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98页。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189页。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20页。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29页。
    (8)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第326页。
    (9)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第335页。
    (10)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第332页。
    (1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第33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