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主体的建立与展开——评汪晖近期鲁迅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孙尧天
  • 关键词:汪晖 ; 鲁迅研究 ; 现代性主体 ; 启蒙 ; 文学 ; 革命
  • 中文刊名:ZXZ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Studies
  • 机构:北京大学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4-10-18
  • 出版单位:现代中文学刊
  • 年:2014
  • 期:No.32
  • 语种:中文;
  • 页:ZXZD201405026
  • 页数:6
  • CN:05
  • ISSN:31-2026/G4
  • 分类号:95-100
摘要
汪晖近期鲁迅思想研究涵摄了启蒙、文学、革命这三个在20世纪具有根本性的议题。其思路既延续着《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又与早年著作《反抗绝望》遥相呼应。通过对"正信"、"本根"、"心声"、"内曜"以及联系这些名词对鲁迅文学的解读,汪晖触探到了鲁迅思想坚实的内核,发掘出了内在于中国历史的现代性主体。现代性主体的展开最终呈现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悖论姿态。
        
引文
1有关中国历史的现代性议题最早由日本京都学派开启。为了对抗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性叙述,以内藤湖南和宫崎市定为代表的学者创立了一套起自宋朝的“东洋的近世”说,但由于“他们对‘东洋'的界定与欧洲近代历史对于‘西方'概念的界定无论在尺度上还是在时序上都是极为相似的”(汪晖:《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重印本前言)》,《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9页。),这种意在发掘东洋现代性的思路却在客观上无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写作,以对京都学派的对话作为起点,其理想是在“内在视野”的观照下发掘现代性在中国的兴起历程。
    2汪晖:《如何解释“中国”及其“现代”(重印本前言)》,《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9页。
    3伊藤虎丸:《早期鲁迅的宗教观——“迷信”与“科学”的关系》(孙猛译),《鲁迅研究动态》,1989年第11期。
    4同上。
    5伊藤虎丸:《鲁迅与终末论》(李冬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16-117页。
    6汪晖:《声之善恶: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讲稿》,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第58页。
    7同上,第43页。
    8钱理群:《十年沉默的鲁迅》,《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9汪晖:《声之善恶: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讲稿》,第154页。
    10同上,第121页。
    11同上,第123页。
    12竹内好:《近代的超克》(李冬木、赵京华、孙歌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58页。
    13《竹内好全集》第4卷,第156页。转引自孙歌:《在零和一百之间(代译序)》,《近代的超克》(李冬木、赵京华、孙歌译),第55页。
    14竹内好:《近代的超克》(李冬木、赵京华、孙歌译),第150页。
    15汪晖:《声之善恶: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讲稿》,第88页。
    16汪晖:《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重印本前言)》,《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10页。
    17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30页。
    18汪晖:《死火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420页。
    19陈勇语,转引自汪晖:《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80页。
    20同上,第87页。
    21注晖:《声之善恶: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讲稿》,第173页。
    22“瞿然”指惊恐四顾的样子,“权舆”是开始的意思。
    23汪晖:《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第84页。
    24汪晖:《声之善恶: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讲稿》,第133页。
    25同上,第51页。
    26汪晖:《鲁迅与“向下超越”(三联版跋)》,《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第456页。
    27汪晖:《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汪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5页。
    28参见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汪晖自选集》,第306—340页。
    29汪晖:《鲁迅与“向下超越”(三联版跋)》,《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第45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