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传统与“人民文艺”的普及面向——对“十七年”新曲艺创作情况的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ral Tradition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People’s Literature and Art”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Creation Condition of New Quyi during the 17 Years(1949-1966)
  • 作者:周敏
  • 英文作者:ZHOU Min;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axing University;
  • 关键词:新曲艺 ; 口头性 ; 人民文艺 ; 革命通俗文艺 ; 十七年文学
  • 英文关键词:New Quyi;;orality;;People's Literature and Art;;revolutionary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literature during the 17 Years
  • 中文刊名:HSX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嘉兴学院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9-06-10 09:25
  • 出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1;No.240
  • 基金:浙江省社科联一般项目“‘新曲艺’的基层传播机制研究(1949-1966)”(2017N9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曲艺与‘人民文艺’的普及实践研究(1949-1966)”(19YJC751076)的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HSXX201903008
  • 页数:8
  • CN:03
  • ISSN:33-1347/C
  • 分类号:102-109
摘要
"十七年"期间,在新曲艺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充分显示了文艺普及方针的贯彻力度,以及在"人民文艺"定位下重视口头与通俗的特点。其中的优秀之作,无论在题材的延续上,还是对"故事性"的肯定与发挥上,都离不开对传统曲艺口头艺术的借鉴,同时也反映了新曲艺对革命政治的情理化把握。正是这种把握与书写,革命的抽象转化成了民间的具体,其中亦有不少围绕着普及与提高、"民间性"与"人民性"、政治性与娱乐性的冲突与博弈。而这一民间审美特色与革命政治的张力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催生了新曲艺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也浓缩了发展"人民文艺"的难题性。
        During the 17 Years(1949-1966), the achievements in New Quyi's creation fully demonstrated not on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terature popularization policy, but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cus on orality and popularity influenced by the orientation of "people's literature and art". The fine works from New Quyi definitely used Chinese traditional Quyi which is a unique oral linguistic art for reference both on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subject matter and on the affirmation and exertion of "interesting plot". Meanwhile,it also reflected New Quyi's emotional and rational grasp of the revolutionary politics. It is this kind of grasp and writing that made the abstractness of the revolution turn into the concreteness of the folk. As a matter of fact, this process included a lot of conflicts and games around 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the folk character" and "the people character", politics and entertainment. The tens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is folk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and revolutionary politics, to a certain extent, not only promoted the innovation of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New Quyi, but also highlighted the difficulties of developing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引文
[1] 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卡岗:《艺术形态学》,凌继尧、金亚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
    [3]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8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4] 罗岗:《“人民文艺”的历史构成与现实境遇》,《文学评论》,2018年第4期。
    [5] 薛宝琨、鲍震培:《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曲艺杂技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6] 高元钧等:《快书、快板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
    [7] 车锡伦、周良:《宝卷·弹词》,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
    [8] 王尊三等讨论、沈彭年执笔:《鼓曲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
    [9] 吴宗锡主编:《评弹文化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
    [10] 金受申:《谈谈新评书》,载北京市文联编:《怎样写曲艺》,北京:北京出版社,1959年。
    [11] 倪志华:《我是怎样讲革命故事的》,载中国青年出版社编:《俱乐部(二)——故事会专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4年。
    [12] 陶钝:《从曲艺作品看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人民文学》,1958年第8期。
    [13]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51年5月7日。
    [14] 何其亮:《个体与集体之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弹事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15] 王亚平:《新旧曲艺的创作问题》,《文艺报》,1950年第2卷第1期。
    [16] 老舍:《大众文艺创作问题》,《老舍曲艺文选》,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
    [17] 李篁(王亚平):《谈故事性》,载赵树理等:《大众文艺论集》,北京:工人出版社,1950年。
    [18] 老舍:《关于业余曲艺创作的几个问题》,《老舍曲艺文选》,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
    [19] 孙楷第:《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与艺术上的特点》,《文艺报》,1951年第4卷第3期。
    [20] 陈青山:《农民喜欢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人民文学》,1960年第2期。
    [21] 胡度、张继楼编:《曲艺的写作和演唱》,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5年。
    [22] 王春:《评〈新曲艺丛书〉》,《人民日报》,1950年1月15日。
    [23] 贾芝:《谈新曲艺如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人民日报》,1950年4月2日。
    [24] 吴源:《关于相声创作的初步知识》,载北京市文联编:《怎样写曲艺》,北京:北京出版社,1959年。
    [25] 李伯钊:《北京文艺普及工作的问题》,《李伯钊文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
    [26] 《文艺报》编辑部:《关于“赶任务”问题的讨论》,《文艺报》1951年第3卷第9期。
    [27] 赵树理:《业余创作漫谈》,载老舍等:《曲艺的创作和表演》,北京:工人出版社,1956年。
    [28] 思蒙:《“小技术员战服神仙手”读后》,《人民文学》,1958年第11期。
    [29] 《文艺报》记者:《办好地方文艺刊物的一些问题》,《文艺报》,1953年第15期。
    [30] 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载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
    [31] 吴宗锡:《〈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创作经过》,载周良编:《苏州评弹文选》第3册,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32] 陈思和:《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载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33] 朱羽:《“革命”与“分心”——以1950-60年代新相声为例》,《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第3期。
    (1)此处并未包含在近代“说、学、逗、唱”才融合成完整体系、主旨在逗笑的相声类。这方面内容可参看祝鹏程《文体的社会建构: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2)所引两部作品中文字均出自罗杨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曲艺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年。
    (3)对这种“细腻革命”的命名和阐释,参见张炼红《细腻的革命:性别政治,何去何从?》,《天涯》,2012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