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启超到孙中山:清季共和先驱的易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rom Liang Qichao to Sun Yat-sen: Substitution of the Forerunner in Pursuit of a Republic in the Qing Dynasty
  • 作者:桑兵
  • 英文作者:Sang Bing;
  • 关键词:梁启超 ; 孙中山 ; 南洋公学 ; 邹容 ; 共和
  • 中文刊名:GDSK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 机构:中山大学历史系;
  • 出版日期:2018-01-12 11:37
  • 出版单位:广东社会科学
  • 年:2018
  • 期:No.189
  • 语种:中文;
  • 页:GDSK201801011
  • 页数:16
  • CN:01
  • ISSN:44-1067/C
  • 分类号:90-104+257
摘要
清季梁启超鼓吹共和,造成共和思想初兴,国内学堂学生和留日学生成为共和思想的信奉者以及共和制度的实行者。南洋公学风潮退学生要求建立共和学校,引发学界和各界的广泛讨论。正当国内外青年学生在《革命军》的鼓动下沿着共和的大道高歌猛进之际,从新大陆东归的梁启超却告别共和,一步退到开明专制。而鉴于邹容提出的"中华共和国"不胫而走,之前坚持反清革命,但汉语表述不使用"共和"概念,以免与古代贵族共和以及共和专制相牵混的孙中山,适时趁势采用共和的口号,很快被拥戴为中国共和革命的旗帜北辰,转身成为共和的先驱。只是作为严格的学理概念,孙中山还是使用不易引起歧义的"民权"、"民主"、"立宪"取代"共和"。
        In the Qing Dynasty,Liang Qichao initiated the fervor of republicanism,attracting a number of new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and those who studied in Japan. They not only became believers of republicanism,but also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realizing republican institution. For instance,one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udents who dropped out of Nanyang Public School—to establish a republican school— aroused widespread discussions both in academia and in society. However,when Zou Rong's The Revolutionary Army further agitated the students,Liang Qichao,who had just return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abandoned republicanism and supported enlightened absolutism instead. By contrast,Sun Yat-sen,an advocate of anti-Qing revolution,had intentionally chose not to use the concept of "republic"to avoid confusion with ancient republic of aristocrats and with tyrannical republic as well. When Zou Rong's idea of the"Republic of China"became popular,Sun Yat-sen took advantage of such a trend and adopted the slogan of "republic. "Consequently,Sun was soon considered as the leader and the forerunner of republican revolution in China. But when he explained the concept of "republic,"Sun still opted for civil rights,democracy,and constitutionalism instead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
引文
(1)桑兵:《梁启超与共和观念的初兴》(待刊)。
    (2)李恭忠:《晚清的“共和”表述》,北京:《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1期。
    (3)《在杭州方言学社开学日演说词》(1901年4月19日),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25页。
    (4)(5)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59~361,579~580、593页。
    (6)湖北乡试第一名汪岁鸾:《俄主专制、英主立宪、美主共和,政策之宗旨不同,国民之感动顿异,试抉其利病得失之政策》,长沙:《湖南官报》第211号,第28页,“论说”。
    (7)《君权民权释义》,上海:《申报》,1902年11月17日,第1版。
    (8)《盛宫保推广译书敬陈纲要奏》,《经济丛编》第16册,1902年10月30日,第126页,“廷议”。
    (9)《南洋公学学生出学始末记》(录《苏报》十月廿一、二、三日五则),《时事采新汇选》光绪壬寅年十一月,第2卷,1902年12月6日,第4~8页。
    (10)(13)爱国青年:《教育界之风潮》卷三第3章,上海,1903年,第11~12、1页。
    (11)(12)爱国青年:《教育界之风潮》卷二第2章,第33、6页。
    (14)《南洋公学学生一朝而同心退学者二百人》(录《苏报》),爱国青年:《教育界之风潮》卷十一第11章,第8页。
    (15)爱国青年:《教育界之风潮》卷十一第11章,第3页。
    (16)《南洋公学生罢学意见平论》(录十一月八日《日日新闻》),《时事采新汇选》光绪壬寅年十一月,第3卷,1902年12月14日,第3~4页。
    (17)伯泉来稿:《论中国非专制政体》,天津:《大公报》,1903年9月7日,第1-2版,“论说”。
    (18)《说公》,天津:《大公报》,1903年9月8日,第1-2版,“论说”。
    (19)豫章吴熿稿:《压制释放利弊论》,天津:《大公报》,1904年1月14日,第2版,“论说”。
    (20)《君主之国、民主之国、君民共主之国得失利弊论》,上海:《申报》,1903年11月29日,第1版。
    (21)《告诫学生》,上海:《申报》,1903年9月25日,第2版。
    (22)《湖南巡抚赵大中丞劝诫高等学堂肄业生文》,上海:《申报》,1903年7月27日,第2-3版。
    (23)葛冈信虎讲义,马毓福等编次:《法制大意》,湖北游学日本师范生编:《师范讲义》第3册,武昌:湖北教育部,1901年初版,1903年发行,第3页。
    (24)耐轩:《立宪论》,东京:《政法学报》,癸卯年第一期,1903年4月27日,第32~33页,“学术·政治”。
    (25)耐轩:《立宪论》(续第一章),东京:《政法学报》,癸卯年第二期,1903年8月13日,第5页,“学术·政治”。
    (26)《湖北哲学》,东京:《汉声》,六月份(即《湖北学生界》第6期),1903年7月24日,第7页,“学说”。
    (27)中季子:《孟子之政治主义》,东京:《政法学报》,癸卯年第一期,1903年4月27日,第100~101页,“杂纂·他山集”。
    (28)黄式苏:《中西人物比较·尧舜华盛顿》(续第四期),上海:《新世界学报》,壬寅第六期,1902年11月14日,第6~7、11~12页,“史学”。
    (29)马君武:《欧学之片影·天然之秩序与人为之秩序》,东京:《新民丛报》,第28号,1903年3月27日,第2、4~5页,“丛录门·谈丛”。
    (30)竞盫:《政体进化论》,东京:《江苏》,第1期,1903年4月27日,“学说·政法”,第29~37页。
    (31)竞盫:《政体进化论》,东京:《江苏》,第3期,1903年6月25日,“学说·政法”,第39~53页。
    (32)汉驹:《新政府之建设》,东京:《江苏》,第5期,1903年8月23日,第5~6页;第6期,1903年9月21日,第9页,均“学说·政法”。
    (33)《日俄之战争如何·日俄两国之政体及国民如何》,《汉声》七、八月份合册(即《湖北学生界》第7、8期),1903年9月21日,第23~24页,“外事”。
    (34)《近四十年世风之变态》,《国民日日报汇编》第3集,第31页,“社说”。该文初发表于1903年10月21日。
    (35)邹容:《革命军》,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361~364页。
    (36)(38)(40)(41)(43)《在檀香山正埠利利霞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6~227、211、216、181~182、236页。
    (37)参见桑兵:《民国开国的歧见、新说与本相》,台北,国史馆编辑出版:《近代国家的形塑: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2013年6月,第83~106页。作者2011至2012年在海峡两岸分别召开的相关研讨会上的发言及提交的论文,已分别提请注意孙中山共和观的联邦色彩。
    (39)孙文逸仙稿:《支那分割保全合论》,《东邦协会会报》第82号,1901年12月20日。
    (42)《孙文之言》,上海:《大陆报》,1904年10月28日,第55~56页,“谭丛·如是我闻”。
    (44)精卫:《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东京:《民报》,第4号,1906年5月1日,第1~37页。
    (45)详见桑兵:《清季革保论战与共和观念的演进》,杭州:《浙江学刊》,2017年第4期,第157~169页。
    (46)中国少年之少年编:《中国灭亡小史·第四章之续》,上海:《复报》,第8期,1907年1月30日,第17页,“历史”。
    (47)共和来稿:《〈孙逸仙〉书后》,上海:《警钟日报》,1904年12月20日,“征文”。
    (48)新中国主人:《论共和政体》,上海:《警钟日报》,1904年12月24日,“外论”。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