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北上的“本事”与“叙述”——以主流报纸舆论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Historical Facts" and "Narratives" of Sun Yat-sen's 1924Journey to the North:Public Opinion in the Mainstream Press
  • 作者:杨瑞
  • 英文作者:Yang Rui;
  • 关键词:孙中山北上 ; “本事”与“叙述” ; 报纸舆论 ; 南北问题
  • 中文刊名:LSYJ
  • 英文刊名:Historical Research
  • 机构: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0-25
  • 出版单位:历史研究
  • 年:2018
  • 期:No.375
  • 语种:中文;
  • 页:LSYJ201805005
  • 页数:19
  • CN:05
  • ISSN:11-1213/K
  • 分类号:72-88+191-192
摘要
1924年孙中山北上,攸关全国政治格局重组及其个人政治形象的再建构。回到历史现场,发现孙中山北上的事实本身及其本意,与南北不同政派和报纸舆论的观察、解读虽有部分吻合,但更多地呈现出来的是背离与错位。本应清晰确定的"本事",经由不同政派和报纸舆论演绎重塑后,变为众说纷纭、游移不定甚而真假莫辨的罗生门式"叙述"。通过爬梳相关史料,并以此历史事件为中枢尽可能地排比各相关方史事,正向寻绎"本事"转换为"叙述"的逻辑,反向回溯"叙述"还原"本事",探源两者间的内在关联,不失为解读孙中山北上本意以及南北内外政治互动与演化的有效锁钥,从而得以揭示不同政派围绕新政治体系重建各种错综复杂的事实联系和内外影响。
        Sun Yat-sen's 1924trip to the north was important for the reorganization of national political arrangements and for the rebuilding of Sun's own political image.If we go back to that historical era,we find that the facts themselves and the original intentions of Sun's journey to North China,while parti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political factions and with public opinion as reflected in the press,were mostly characterized by distortion and misdirection.Once they had been reshaped by different political factions and newspaper opinion,"historical facts"that should have been unambiguously defined became puzzling"narratives"that confounded the true and the false.Sifting through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sources and,as much as possible,making this event the fulcrum for ordering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occurrences enables us to actively seek the logic behind the conversion of"historical facts"into"narratives"and to trace back"narratives"so as to restore"historical facts."The quest for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an stand as an effective key to reading Sun Yat-sen's original intentions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tical interaction and evolution of North and South.This paper reveals the intricate interlocking factual connections that different political factions reconstructed around the new political system,together with their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luences.
引文
(1)海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刘曼容《1924年孙中山北上与日本的关系》(《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1924年孙中山北上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1924年孙中山北上的原因探析》(《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孙中山北上与其实行“中央革命”的设想》(《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廖永武《欢迎孙中山北上与国民会议运动》(《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吴元康《段祺瑞对待孙中山先生北上的态度》(《安徽史学》1996年第4期),桑兵《解读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演讲的真意》(《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期),李杨《鲍罗廷与孙中山北上》(《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等。
    (2)《致泽村幸夫电》(1924年11月12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0页。
    (3)惠风:《我对于北京政变的观察》,《香港华字日报》1924年10月25日,第1张第2版。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冯玉祥日记》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36页。
    (5)《冯玉祥等主张和平之通电》,《晨报》1924年10月24日,第2版。
    (6)《冯检阅使与本社邵君谈话》,《京报》1924年10月24日,第2版。
    (7)《时局与本报之地位》,《晨报》1924年10月24日,第2版。
    (8)《冯使之强制停战》,《顺天时报》1924年10月24日,第2版。
    (9)《某政治家之谭话》,《天津益世报》1924年11月1日,第1张第3版。
    (10)顽:《力与理》,《盛京时报》1924年10月26日,第1版。
    (11)《直系八将领联名通电讨冯》,《大公报》(长沙)1924年10月30日,第1张第2版。
    (12)大雷:《北京之政变》,《民国日报附刊·评论之评论》第32期,1924年10月26日,第1页。
    (13)玄庐:《军阀倒和倒军阀》(上),《民国日报》1924年10月30日,第1张第3版。
    (14)《社评》,《民国日报附刊·觉悟》第11期,1924年10月28日,第2页。
    (15)独秀:《北京政变与中国人民》,《向导》第89期,1924年10月29日,第733页。
    (16)和森:《北京政变之内幕及其结果》,《向导》第89期,1924年10月29日,第734页。
    (17)《政变罪言》,《时事新报》1924年10月26日,第1张第2版。
    (18)参见《西报讥冯玉祥诡谋》,《时事新报》1924年10月28日,第1张第4版。
    (19)惠风:《国民党速起自救》,《香港华字日报》1924年11月5日,第1张第2版。
    (20)孚木:《曹吴倒后革命政府之责任》,《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10月27日,第6版。
    (21)《孙文行将北来》,《天津益世报》1924年11月4日,第1张第3版。
    (22)《致段祺瑞》(1924年10月27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251页。
    (23)《大元帅与段芝泉往还电》,《民国日报》1924年11月8日,第1张第2版。
    (24)参见《孙文与日记者之谈话》,《晨报》1924年11月8日,第3版。
    (25)《复段祺瑞电》(1924年9月19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82页。
    (2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冯玉祥日记》第1册,第648—649页。
    (27)《冯玉祥之革命新解》,《时事新报》1924年11月8日,第1张第3版。
    (28)《冯玉祥致孙中山函》(1924年11月初),桑兵主编:《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第9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64页。
    (29)《冯玉祥、王承斌等致孙中山电》(1924年11月1日),桑兵主编:《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第9卷,第164页。
    (30)《孙文允清理粤事后北来》,《顺天时报》1924年11月5日,第3版。
    (31)精卫:《一封努力革命的电报》,《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11月8日,第6版。
    (32)《复冯玉祥等电》(1924年11月4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277页。
    (33)《肃清余孽绥靖地方通令》(1924年11月4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278页。
    (34)清帝出宫当天,对政变“还不曾说过话”的胡适致书王正廷、冯玉祥陈述反对意见:“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致王正廷》(稿),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45页)顾颉刚记道:“此事手段太辣,予心甚不忍。开会之际,众人称快,予独凄然。”(《顾颉刚日记》卷1,1924年11月6日,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550页)日系报纸转述英文京津泰晤士报社论,评论此等行为是“民国共和史上,可谓为最可龌蹉之事件”,可见冯氏“背信弃义乃常习行为”。(《清室与冯玉祥》,《顺天时报》1924年11月12日,第3版)
    (35)《孙文决定北上》,《晨报》1924年11月5日,第2版。
    (36)《北上宣言》(1924年11月10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294—295页。
    (37)何民魂:《自杀底孙文》,《香港华字日报》1924年10月24日,第1张第2版。
    (38)《孙文北上与广州政局之变化》,《香港华字日报》1924年11月4日,第1张第3版;《孙文北上之将来》,《香港华字日报》1924年11月5日,第1张第3版。
    (39)典:《年来粤中》(二),《天津益世报》1924年10月25日,第2张第6版。
    (40)典:《呜呼,孙文之今昔》,《天津益世报》1924年10月27日,第2张第6版。
    (41)椎心:《孙文屠杀广州市民详记》,《天津益世报》1924年11月2日,第2张第7版。
    (42)《致蒋中正函》(1924年10月9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145页。但另有认为,胡汉民乃“别有用心”,“一面装出孙中山的股肱心腹的样子,参加国共两党联合战线的工作,暗通右派搞反共反俄的活动”。参见《包惠僧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6页。
    (43)《批巴达维亚同志电》(1924年11月1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263页。
    (44)另有云:奉天决定若段出山,东三省即取消独立,服从中央;否则仍固持保境安民主义,中央与东三省严为区分,不为混同。参见《段祺瑞明日入京》,《晨报》1924年11月4日,第2版。
    (45)《张卢等一致拥段》,《民国日报》1924年11月1日,第2张第5版。
    (46)《段祺瑞来京尚有待》,《晨报》1924年11月7日,第3版。
    (47)《段祺瑞盛赞孙文冯玉祥》,《京报》1924年11月7日,第3版。
    (48)《孙文定十三日北上》,《晨报》1924年11月11日,第2版。
    (49)《孙中山抵沪记》,《申报》1924年11月18日,第3张第9版。
    (50)《孙文对于时局之真意》,《晨报》1924年11月12日,第2版。
    (51)《东报对中国时局之悲观》,《申报》1924年11月10日,第2张第6版。
    (52)《粤人请孙中山行总统职权》,《盛京时报》1924年11月11日,第1版。
    (53)乡福:《孙中山北上》,《盛京时报》1924年11月12日,第1版。
    (54)泽民:《北京人眼中之天津会议》,《天津益世报》1924年11月18日,第1张第3版。
    (55)《孙中山北上问题》,《大公报》1924年11月15日,第1张第4版。
    (56)《中国收拾时局之难点》,《申报》1924年11月13日,第2张第5版。
    (57)参见《孙中山抵沪记》,《申报》1924年11月18日,第3张第9版。
    (58)《长江各督为有条件的拥段》,《顺天时报》1924年11月12日,第2版。
    (59)《孙文过沪几被刺》,《晨报》1924年11月19日,第2版。
    (60)《各方推段与孙文行止》,《晨报》1924年11月20日,第2版。
    (61)《孙中山昨晨离沪》,《申报》1924年11月23日,第4张第13版。
    (62)《孙文将先赴日》,《晨报》1924年11月21日,第2版。
    (63)《孙中山决定由沪赴日》,《顺天时报》1924年11月21日,第2版。
    (64)《孙中山北来之行程》,《天津益世报》1924年11月30日,第1张第4版。
    (65)《孙文北上之经过及其态度》,《香港华字日报》1924年11月25日,第1张第3版。
    (66)《孙文亦唱中日携手》,《香港华字日报》1924年12月11日,第4张第12版。
    (67)《张作霖等人通电》(1924年11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政治(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477页。
    (68)《段氏执政应普及全国》,《顺天时报》1924年11月18日,第2版。
    (69)《对于中国时局之东论》,《顺天时报》1924年11月22日,第3版。
    (70)《天津会议之形形色色》,《晨报》1924年11月19日,第2版。
    (71)《孙文派之一种梦想》,《晨报》1924年11月20日,第2版。
    (72)《天津会议殊未可乐观》,《顺天时报》1924年11月13日,第2版。
    (73)《冯玉祥赞成根本改革》,《顺天时报》1924年11月11日,第2版。
    (74)《冯使组织救国联合会》、《主张根本改革之孙中山》,《顺天时报》1924年11月12日,第2版。
    (75)《曹园会议冯使未列席》,《顺天时报》1924年11月14日,第2版。
    (76)《权势争夺之兆》,《顺天时报》1924年11月14日,第2版。
    (77)《冯氏态度之一斑》,《大公报》1924年11月19日,第1张第4版。
    (78)《张作霖之最近谈话》,《京报》1924年11月16日,第3版。
    (79)《段祺瑞与十省联盟》,《晨报》1924年11月17日,第2版。
    (80)《霖雨在望之临时执政》,《顺天时报》1924年11月20日,第2版。
    (81)桑兵:《解读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演讲的真意》,《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期。
    (82)《段执政昨日下午抵京》,《顺天时报》1924年11月23日,第2版。
    (83)《段氏入京后第一次谈话》,《顺天时报》1924年11月23日,第2版。
    (84)《欢迎段芝泉入京》,《顺天时报》1924年11月23日,第2版。
    (85)《谨贺段执政就职》,《顺天时报》1924年11月24日,第2版。
    (86)《章炳麟发牢骚》,《晨报》1924年12月4日,第2版。
    (87)《致段祺瑞书》(1924年11月),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1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8页。
    (88)《欢迎张将军》,《顺天时报》1924年11月25日,第2版。
    (89)《致段祺瑞电》(1924年12月13日),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1集,第363页。
    (90)《孙中山二十二日已赴日本》,《顺天时报》1924年11月24日,第2版。
    (91)《中山少川二先生》,《顺天时报》1924年11月29日,第2版。
    (92)《孙科与外报记者之谈话》,《顺天时报》1924年11月25日,第3版。
    (93)《天津市民筹备欢迎孙中山先生》,《大公报》1924年11月24日,第2张第6版。
    (94)《欢迎中山筹备会开会记》,《天津益世报》1924年12月1日,第3张第10版。
    (95)《欢迎孙中山》,《顺天时报》1924年12月4日,第3版。
    (96)《为孙中山进一言》,《天津益世报》1924年12月5日,第1张第2版。
    (97)《张雨亭之出京》,《顺天时报》1924年12月4日,第2版。
    (98)《本埠特讯》,《天津益世报》1924年12月4日,第13张第3版。
    (99)《康南海之与段合肥论政》,《天津益世报》1924年12月4日,第2张第7版。此电乃康有为1924年11月《致段祺瑞书》(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1集,第358—359页)之修改稿:其一,前者抬头为“北京段芝泉先生鉴”,后者为“天津段督办芝泉先生鉴”,可知此电系在前电基础上修改并于段入京后发出;其二,内容改动和增幅较大,如新增了斥孙内容,措辞用语较前更为犀利狠辣,前电固为清室鸣不平,实在挑动段张与冯关系,后电则重在离间段张与孙冯关系。
    (100)《致段祺瑞电》(1924年12月13日),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1集,第363页。
    (101)《康有为即北上》,《晨报》1924年12月8日,第3版。
    (102)《孙中山入京及其欢迎之理由》,《顺天时报》1924年12月7日,第2版。
    (103)《孙文之谈话》,《晨报》1924年12月6日,第3版。
    (104)《孙文缓期来京》,《晨报》1924年12月6日,第2版。
    (105)碧藏:《异哉,孙文之病》,《香港华字日报》1924年12月9日,第1张第2版。
    (106)《孙文到津情形及今后竞争总统之计划》,《香港华字日报》1924年12月11日,第1张第3版。
    (107)《孙中山延期来京原因》,《顺天时报》1924年12月8日,第2版。
    (108)《孙中山反对共产主义》,《顺天时报》1924年12月13日,第2版。
    (109)《孙中山与共产主义》,《顺天时报》1924年12月18日,第2版。
    (110)《津日领目中之孙文》,《京报》1924年12月14日,第3版。
    (111)《孙文改期来京》,《晨报》1924年12月21日,第2版。
    (112)《本报特电》,《香港华字日报》1924年12月19日,第1张第2版。
    (113)《本报特电》,《香港华字日报》1924年12月24日,第1张第2版。
    (114)《执政府表示革命行为》,《顺天时报》1924年12月15日,第2版。
    (115)《孙科之谈话》,《晨报》1924年12月20日,第3版。
    (116)《孙文何为不来》,《晨报》1924年12月23日,第2版。
    (117)惠风:《善后会议与取消约法问题》,《香港华字日报》1924年12月22日,第1张第2版。
    (118)《孙中山有中止入都之势》,《顺天时报》1924年12月25日,第3版。
    (119)《孙文今日午间来京》,《晨报》1924年12月31日,第2版。
    (120)德言:《告孙文》,《晨报》1924年12月31日,第2版。
    (121)《欲以朋分地盘谋统一》,《晨报》1924年12月31日,第2版。
    (122)碧藏:《孙文入京矣》,《香港华字日报》1925年1月3日,第1张第2版。
    (123)《国民党中反共产派决推倒共产派》,《晨报》1925年1月14日,第3版。
    (124)勉:《国民党与共产派》(上),《晨报》1925年1月14日,第2版。
    (125)勉:《国民党与共产派》(中),《晨报》1925年1月15日,第2版。
    (126)《段祺瑞就任临时执政并发表国是主张通电》(1924年11月2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政治(二)》,第1478页。
    (127)《国民党与国民会议》,《晨报》1924年12月25日,第3版。
    (128)丹荣:《欢送孙中山先生赠言》,《大公报》1924年12月31日,第1张第3版。
    (129)《孙中山到京目的》,《北京日报》1925年1月12日,第2版。
    (130)《孙中山今日抵京》,《北京日报》1924年12月31日,第2版。
    (131)《国民党不加入善后会议》(1924年11月),《吴稚晖全集》卷6,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552页。
    (132)《善后会议与孙文》,《晨报》1925年1月19日,第2版。
    (133)《昨日执政府之特别会议》,《晨报》1925年1月22日,第2版。
    (134)有认为孙中山病情加重并病逝于京,与其“劳累过度,刺激过深,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有关。参见《包惠僧回忆录》,第168页。
    (135)渊泉:《善后会议开了》,《晨报》1925年2月1日,第2版。
    (136)《段祺瑞善于对付孙文》,《晨报》1925年1月31日,第2版。
    (137)《孙大元帅北上入京之经过》,《汪精卫全集》第3册,上海:三民公司,1929年,第33—34页。
    (138)《孙中山之病状》,《北京日报》1925年2月2日,第2版。
    (139)《国民党昨日开会》,《晨报》1925年2月1日,第2版。
    (140)《悼孙文氏》,《晨报》1925年3月13日,第2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