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抑或闹剧?——从商业演剧角度对郭沫若《孔雀胆》的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ragedy or Melodrama?——An Investigation of Guo Moruo's Peacock G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ercial Drama
  • 作者:唐文娟
  • 英文作者:Tang Wenjuan;
  • 中文刊名:WAVE
  • 英文刊名: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1-24
  • 出版单位:文艺理论与批评
  • 年:2019
  • 期:No.195
  •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青年项目“《孔雀胆》与1940年代城市商业演剧研究”[编号:GY2018C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民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研究”[编号:17ZDA270]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AVE201901011
  • 页数:12
  • CN:01
  • ISSN:11-1581/J
  • 分类号:89-100
摘要
<正>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历史剧中,《孔雀胆》无疑是争议最大的一部。这些争议贯穿于创作、修改与演出等各个环节,涉及主题、情节、人物、史实及史观等多个方面。虽然备受争议,《孔雀胆》却颇为市民观众欢迎,在多个城市不断上演,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如果说,郭沫若的《屈原》受到的贬抑或褒赞,很大程度上来自国共两党的政治交锋,渗透着文化政治的逻辑,那么,由于《孔雀胆》主题的歧异性,反而与政治拉开了距离,深深地
        
引文
1参看田本相、杨景辉:《〈孔雀胆〉主题辨析》,《晋阳学刊》1982年第2期;箭鸣:《关于〈孔雀胆〉的主题思想》,《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蔡震:《〈孔雀胆〉的成败得失》,《人文杂志》1986年第2期;傅正乾:《〈孔雀胆〉研究中不同观点综述》,《人文杂志》1986年第2期;王本朝:《〈孔雀胆〉悲剧性主题阐释》,《郭沫若学刊》1994年第3期。
    2参见郭沫若写作此剧时的日记,转引自彭竹:《回忆〈孔雀胆〉的首次演出》,《南国戏剧》1980年第1期。
    3郭沫若:《孔雀胆》,《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31-249页。
    4《阳翰笙日记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76页。
    5周恩来的意见与阳翰笙基本一致,特别强调对明玉珍的问题一定要改一改。参见《阳翰笙日记选》,第75页。
    6《塞上风云》最初连载于半月刊《抗战戏剧》第1、2、3、4期,自1937年11月16日始,至1938年1月1日刊完。
    7张颖:《领导·战友·知音--怀念周恩来与郭沫若》,中共中央统战部统战理论研究中心编:《相遇贵相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与党外人士交朋友的故事》,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27页。
    8《屈原》先是遭到右翼文人攻击,后禁演;《高渐离》直接禁演;《虎符》勒令修改。
    9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1943年话剧准演剧目70种中,《孔雀胆》赫然在列。参见《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准演话剧剧目一览表(共计七十种)》,《社会教育季刊(重庆)》1943年第1卷第3期,第101页。
    10王健民:《〈屈原〉、〈孔雀胆〉和〈虎符〉》,《中央周刊》1943年第5卷第28期,第4、15页。
    11田进:《抗战八年来的戏剧创作》,《文联》1946年第1卷第3期,第25-27页。
    12鲁觉吾:《略评陪都剧坛》,《中央周刊》1942年第4卷第33期,第10页。
    13“1942年4月至1943年7月间为30%,1943年7月至1946年12月间为50%。”引自马俊山:《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256页。
    14《孔雀胆》广告,《新华日报》1943年1月3日,第一版。
    15徐飞:《〈孔雀胆〉演出以后》,《新华日报》1943年1月18日,第四版。
    16石曼:《重庆抗战剧坛纪事》,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116-117页。
    17刘念渠:《一九四三年的重庆舞台》,《时与潮文艺》1944年第2卷第5期,第104页。
    18刘念渠列举抗建堂容纳人数800只是修建前,抗建堂于1942年12月21日改建竣工,修建后可容纳人数由以前的860增至1000人。参见石曼:《重庆抗战剧坛纪事》,第108页。
    19刘念渠:《中华民国卅三年戏剧节纪念特辑:战时中国的演剧》,《戏剧时代》1944年第1卷第3期,第19页。
    20夏衍的《法西斯细菌》由“中艺”于1942年10月17日在国泰大戏院演出,共演18场。参见石曼:《重庆抗战剧坛纪事》,第104页。
    21杜晦:《蓉城小简--节录一个朋友的信》,《新华日报》1943年9月24日,第四版。
    22《〈孔雀胆〉明日上演》,《云南日报》1944年10月24日。
    23《孔雀胆》广告,《云南日报》1944年10月29日。
    24《孔雀胆》广告,《云南日报》1944年11月1日。
    25郭沫若:《〈孔雀胆〉的润色》,《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7卷,第276页。
    26 B.E.Bentley:《论闹剧与趣剧》,章泯译,《戏剧春秋》1942年第2卷第1期,第41-44页;孙潜:《人物与情节》,《长风文艺》1943年第1卷第4-5期,第46-47页;张骏祥:《闹剧与伤感剧的导演》,《文章》1946年第1卷第3期,第52-59页。
    27刘念渠:《论演剧队作风》,《人民世纪(天津)》1947年第1卷第8期,第13页;田进:《抗战八年来的戏剧创作》,《文联》1946年第1卷第3期,第25-27页。
    28 Suspense,意为“悬念”。包时:《重庆演出的八出戏观后感》,《文艺先锋》,1943年第2卷第5/6期,第61页。
    29徐飞:《〈孔雀胆〉演出以后》,《新华日报》1943年1月18日,第四版。
    30郭沫若:《〈孔雀胆〉的润色》,第275页。
    31《孔雀胆》前后主要有三位导演--应云卫、章泯和刁光覃,章泯在昆明导演的《孔雀胆》,由于资料所限尚无法看到舞台风格。刁光覃是将《孔雀胆》处理为“悲剧”的。刘念渠:《论演剧队作风》,第13页。
    32“差”疑似为“着”的错别字。赵铭彝、白、潘孑农、贺孟斧:《重庆抗战剧运第五年演出总批判(集体分段执笔)》,《戏剧月报》1943年第1卷第1期,第55页。
    33为说明演剧二队对《孔雀胆》的成功处理,刘念渠对比了先前看过的一场演出,经当时的剧评查证,他所说的正是1943年在重庆看过的应云卫导演的《孔雀胆》。参见刘念渠:《观众·现实·舞台:一九四二至四三冬之演剧泛论》,《时与潮文艺》1943年第1卷1期,第164-167页。刘念渠:《论演剧队作风》,第13页。
    34陈淳耀:《〈孔雀胆〉在观众中的反响》,《新华日报》1943年1月19日,第四版。
    35同上。“□”在文中代替原文无法辨认的字迹,据上下文推测,应为“梁王”。
    36同上。“□”在文中代替原文无法辨认的字迹。
    37郭沫若:《〈孔雀胆〉后记》,《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7卷,第272页。
    38此为演剧九队在武汉演出以及演剧二队在天津演出时用过的广告。参见剧宣九队旅汉公演《孔雀胆》演出戏单,1946年,具体日期不详;《演剧二队定期公演〈孔雀胆〉》,《大公报》天津版1947年11月21日,第四版。
    39郭沫若:《〈孔雀胆〉的润色》,第274页。
    40郭沫若间接提到了一位剧评专家的批评。郭沫若:《〈孔雀胆〉二三事》,《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7卷,第279页。
    41吴祖光:《〈风雪〉与〈牛郎〉》,《万象》1944年第3卷第7期,第76页。
    42赵铭彝、白、潘孑农、贺孟斧:《重庆抗战剧运第五年演出总批判(集体分段执笔)》,《戏剧月报》,第51页。
    43刘念渠:《观众·现实·舞台:一九四二至四三冬之演剧泛论》,第164页。
    44同上,第165页。
    45同上。
    46参见《中国话剧通史》第一章,葛一虹编:《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1-33页。
    47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29页。
    48黄舞莺:《重庆舞台与重庆观众》,《七月》,1940年第5卷第1期,第46页。
    49焦菊隐:《扩展戏剧抗战的领域》,夏衍:《我们要在困难中行进》,《新华日报》1944年2月15日,第四版。
    50刘念渠:《一年容易:一九四四年重庆演剧泛论》,《时与潮文艺》1945年第4卷第5期,第95页。
    51郭沫若:《〈孔雀胆〉的润色》,第276页。
    52同上。
    53郭沫若:《戏剧与民众》,初刊于《新华日报》1944年2月15日第四版,见《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415页。
    54郭沫若:《戏剧与民众》,第416页。
    55阳翰笙:《〈孔雀胆〉的力量》,《阳翰笙选集》第4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9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