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陶渊明与传统中国的家园世界——兼论古典诗文中“白云”意象的转喻意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邵宁宁
  • 中文刊名:WYZM
  • 机构: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6-12-25
  • 出版单位:文艺争鸣
  • 年:2016
  • 期:No.269
  • 语种:中文;
  • 页:WYZM201612006
  • 页数:7
  • CN:12
  • ISSN:22-1031/I
  • 分类号:23-29
摘要
<正>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人其作,不仅直接开辟了中国田园文学的传统,而且深刻影响了传统家园意识的构成。因而在现代中国,有关陶渊明的认识,也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古典文学问题。远者如1935年鲁迅对朱光潜有关陶诗"静穆"问题的批评~((1))、1961年陈翔鹤的创作《陶渊明写〈挽
        
引文
(1)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中学生》第60号,1935年12月;鲁迅《“题未定”草(六至九)》,《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参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第六章第三节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达:《陶渊明写〈挽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120页。
    (3)刘小枫:《拯救与逍》,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4-255页。值得一说的是,刘小枫对陶渊明的分析也是始终对照荷尔德林,但所论重心与本篇并不相同。
    (4)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7页。
    (5)据《归去来兮辞》自序,该文作于晋义熙元年(乙巳)11月,即公元405年。《返乡》作于1801年春。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页。
    (6)按:《返乡》一诗,已有不少中文译本,如顾正祥、孙周兴、林克、刘皓明等的翻译,为便论述,本文引文均引自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书。
    (7)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3,第14页。
    (8)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引用即可看出,后者写到阿尔卑斯山,突出的大都是其作为诸神居处的意义。如《莱茵颂》:“……沿阿尔卑斯拾阶而下,/在我心中那是神造之山,/按古老的说法,叫众天神的城堡/……”此外,在《漫游者》《帕斯莫斯》等作中,亦有相似的意思。参《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9)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5页。同页译注:“家园炉灶”(Heerde des Hausses)中的“炉灶”,在德文中也有“源头”“发源地”的转义。另,宾德在《荷尔德林诗中“故乡”的含义与形态》一文中指出:“大地、阳光和苍穹”构成了荷尔德林诗中“故乡空间的三要素”,在分析《漫游》中同一段话后,他也指出:这样“全然一幅有冲击力的图像:施瓦本、诗人的‘母亲’就住在源头--家的炉灶--附近,直接与阿尔卑斯山相接,正如山那边的伦巴第地区。因此,诗人生来就是忠实的。对故乡的忠实,我们已经听说过,变成了对‘起源’的忠诚。”“对于荷尔德林而言,这种起源究竟是什么呢?不是世界在时间上的开端,也不是其原则或者规律,而最现实的理由,那个创造性的、真正神话的渊薮,从其中源源不断涌出一切--一切具有力量和价值的东西。施瓦本就是其第一个最合法的果实。它‘住在近旁’,也就是说,不在起源里面,然而,它随时都能看见起源,处在与源头的一种张力中。”该文所谓“听说过”,或正指海氏说法。见莫光华等译《荷尔德林的新神话》,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135页。
    (10)如:“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旧简拂尘看,鸣琴候月弹。桃源迷汉姓,松树有秦官。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羡君栖隐处,望白云端。”(《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欹湖》)等。有关这些白云意象的寓意,笔者另有论述。
    (11)有关《返乡》开头两句的翻译,不同译本出入甚大,孙译中的“创作”,原文作dichtend,是动词dichten(即写诗、创作)一词的现在分词。“云/创作着喜悦”,顾正祥译作“云/凝聚着欢乐”,林克译的“云雾/写着欢快的诗”,似乎都难以形神毕肖;刘皓明译作“……云朵/思想喜乐”,更显迂曲。结合诗中形象和词义,不难看出dichtend在这里兼有描写云的动态和暗示造物者思想活动的双重意义。与“云无心以出岫”不同的是,荷诗要暗示的恰恰是“有意”。有关译文见顾正祥译《荷尔德林诗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林克译《追忆》,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刘皓明译《荷尔德林后期诗歌(文本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见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97页;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73页。
    (13)如清徐增《而庵诗话》论王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诗到极则,不过是抒写自己胸襟。若晋之陶元亮、唐之王右丞,其人也。”转引自孙昌武《神思与诗情》(增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2页。
    (14)张玉谷:《古诗赏析》,许逸民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15)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2-83页。
    (16)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页。
    (17)《后汉书·郡国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487页。
    (18)参邓小军:《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诗史释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
    (19)有关明清人的造园风气,可参赵园《想象与叙述》“废园与芜城”一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6-107页、第46页。
    (21)吉川幸次郎:《无神的文明和有神的文明》,[日]青木正儿等著《对中国文化的乡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162页。
    (22)(26)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10页,第410页。
    (23)小川环树:《中国魏晋以后(三世纪以降)的仙乡故事》,王孝廉编译《哲学文学艺术:日本汉学研究论集》,时报文化出版社企业有限公司,1986年5月版,第155页。
    (24)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83页。
    (25)赖锡三:《〈桃花源记并诗〉的神话、心理学诠释--陶渊明的道家式“乐园”新探》,《中国文哲研究丛刊》第32期,第2-3页。
    (27)廖炳惠:“陶渊明这篇作品不仅是‘空物’(按:即虚构),而且是个‘匮缺’,对理想世界的失落表达出渴望和痴想。”《向往、放逐、匮缺--〈桃花源诗并记〉的美感结构》,《解构批评论集》,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5年版。
    (28)小川环树:《风与云--中国诗文论集》,周先民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0-21页。
    (29)陈嘉映:《何谓“自然”》,《思远道》,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30)廖炳惠论《桃花源记》,突出“分别心”在这一失乐园故事中的意义。云:“全篇讲‘忽逢’与‘不复得’桃花源,忽逢是无分别心的情况下产生的,而‘不复得’是又起了分别心之后,便遭桃花源拒绝的写照。”所谓“分别心”,正可看作是人心的这种“刻意”。见《向往、放逐、匮缺--〈桃花源诗并记〉的美感结构》,《解构批评论集》,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5年版,第31页。
    (31)《论衡校释·道虚》第2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17页。
    (32)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