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银行在中国:文献回顾与研究范式反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ural Land Bank in China:Literature Review and Criticism to Analysis Paradigm
  • 作者:孙兆明 ; 李新阳 ; 李树超
  • 英文作者:SUN Zhao-ming;LI Xin-yang;LI Shu-chao;College of Economics,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ollege of Management,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关键词:农村土地银行 ; 研究回顾 ; 机构范式 ; 功能范式
  • 英文关键词:rural land bank;;literature review;;institutional paradigm;;functional paradigm
  • 中文刊名:LYN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 机构: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1;No.97
  • 基金: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创新团队产业经济岗位(SDAIT-02-14);; 青岛市社科规划课题“青岛农地金融体系创新发展研究”(qdskl140503);;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计划项目“山东省种粮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结构制约、行为逻辑与优化路径研究”(J17RB089)
  • 语种:中文;
  • 页:LYNX201902003
  • 页数:10
  • CN:02
  • ISSN:37-1460/C
  • 分类号:18-27
摘要
利用文献法对中国农村土地银行的研究历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指出在概念、内涵、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研究功效性较差,究其原因,一是研究多拘泥于"机构范式",二是研究多从外生供给角度进行,导致对政府主导的路径依赖,将农村土地银行的功能实现与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相混淆。进一步的研究应厘清农村土地银行的概念和内涵,采用"功能范式"框架,从内生需求角度推进相关研究
        The paper applies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o review and reflect the progress of rural land bank studies in China.It highlighted some problems in conceptions,connotation, operation mode,methodologies and efficacy of rural land bank studies.The reasons are pointed out that the firmly entrenching in "institutional paradigm"i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he path dependence on exogenesis government-dominant pattern in practical exploration,confusing the function of rural land banks with the reform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The further studies should clarify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rural land banks,adopt the "functional paradigm"framework,and promote relevant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dogenous demand.
引文
[1]宗之寅.简介美国农村金融体制[J].世界农业,1983(7):4-6.
    [2]杨经伦.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总体改革[J].农业经济丛刊,1985(5):12-15.
    [3]韩俊.土地集中的趋势、条件和机制[J].农业技术经济,1987(3):18-20.
    [4]马克伟.土地大辞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
    [5]陈洪博.土地科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
    [6]刘正山.关于“土地银行”的商榷[J].中国土地,2000(4):41-42.
    [7]陈犟.土地银行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6.
    [8]杨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考察与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7(3):58-64.
    [9]程志强.对我国土地信用合作社实践的思考———以宁夏平罗为例[J].管理世界,2008(11):1-8.
    [10]郭骊,陈少强.论建立中国特色农村土地银行[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4):38-44.
    [11]邵传林,霍丽.农村土地银行的运作机理与政策测度[J].改革,2009(7):83-88.
    [12]左停,周智炜.建立国家农村土地银行实现农地公共政策目标———多架构“国家农村土地银行”的政策思路[J].北京社会科学,2014(1):4-9.
    [13]尹云松.论以农地使用权抵押为特征的农地金融制[J].中国农村经济,1995(6):36-40.
    [14]罗剑朝,聂强,张颖慧.博弈与均衡:农地金融制度绩效分析—贵州省湄潭县农地金融制度个案研究与一般政策结论[J].中国农村观察,2003(3):43-52.
    [15]冯子标,王建功.以土地银行主导农地使用权流转[J].当代经济研究,2009(11):45-49.
    [16]张存刚,邵传林.基于“土地银行”视角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J].甘肃金融,2009(7):14-16.
    [17]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金融研究处.宁夏“土地信用作社(土地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的启示[J].西部金融,2008(7):15-16.
    [18]黄少安,赵建.土地产权、土地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J].江海学刊,2010(6):86-95.
    [19]冯玉华,张文方.土地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6(5):40-43.
    [20]孟丽萍.我国土地金融制度的建设与基本设想[J].农业经济,2001(2):9-11.
    [21]王铁:建立农村土地银行的战略构想[J].管理世界,2008(11):176-177.
    [22]吴文杰.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建立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7(3):34-39.
    [23]蒋勃芊,刘志文.交易费用经济学视角下“土地银行”的产生及运行———以四川省彭州市“土地银行”模式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32-137.
    [24]陈霄,鲍家伟.农村土地银行创设研究———基于提高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绩效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1(6):85-89.
    [25]梅哲,陈霄.重庆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调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8-26.
    [26]罗剑朝,聂强,张颖慧:博弈与均衡:农地金融制度绩效分析———贵州省湄潭县农地金融制度个案研究与一般政策结论[J].中国农村观察,2003(3):43-51.
    [27]阮小莉,杨恩.农村土地的金融制度创新及其角色担当[J].改革,2011(2):69-76.
    [28]刘祚祥.社区信用与农村金融发展:基本理论、田野经验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9]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0]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2):44-58.
    [31]周立.两部门合作:农村金融体系形成的一般逻辑与中国经验[J].经济学家,2009(8):2-30.
    [32]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999(10):42-48.
    [33]吴洁敏,乔宇.为何农民对农地金融不感兴趣———来自大连、绍兴两地的专项调查[J].中国土地,2010(4):41-46.
    [34]张会萍,梁优琴,倪全学: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满意度分析———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的农户问卷调查[J].青海社会科学,2011(6):43-47.
    [35]王乐,夏显力.杨凌区“土地银行”实践运作及其满意度测评[J].中国土地科学,2012(10):34-40.
    [36]钱水土.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改革的回顾与评价[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2):5-12.
    [37]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路径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7(8):11-16.
    [38]陈雨露,马勇.中国农村金融论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9]刘欣欣.中国农地金融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南方金融,2012(5):61-65.
    [40]罗来武,刘玉平,卢宇荣.从“机构观”到“功能观”: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4(8):20-25.
    [41]黄达.金融词义、学科、形势、方法及其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2][美]兹维·博迪,罗伯特·默顿.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30.
    [43]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4]张杰,刘东.金融结构、金融生态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构———来自江苏农村地区的案例解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6(4):40-48.
    [45]陈春生.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与路径的探讨—基于功能观范式和动态农户需求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32—37.
    [46]严瑞珍.中国贫困山区发展的道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47]李喜梅.一种新范式:金融功能观对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适用性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3):29-31.
    (1)在此之前,李述文、王慕恒于1964年翻译的日本学者瀧川勉的《菲律宾的土地改革》、蒋细定1976年翻译的美国学者威康·H·奥弗霍尔特的《菲律宾的土地改革》提到过菲律宾的土地银行,但未考虑在内。
    (2)笔者以农村土地银行、土地银行、农地金融、农村土地金融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并整理。
    (3)1995年通过并经2003年修订的《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规定“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
    (4)2018年7月30日,笔者以“农村土地银行”为主题词在百度上搜索,相关结果有4300000条。
    (5)在2003年下半年举办的中国农业国际投资论坛上,中国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陈锡文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中国农村,一边是资金极度稀缺,一边是资金虎视眈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