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变动的新特点及服务管理创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urrent New Features of Change of Urban Migrant Population and the Service Management Innovation in China
  • 作者:梁勇 ; 马冬梅
  • 英文作者:LIANG Yong;MA Dong-mei;
  • 关键词:现阶段 ; 城市流动人口 ; 服务管理 ; 创新
  • 英文关键词:Current stage;;Urban migrant population;;Service management;;Innovation
  • 中文刊名:LLGG
  • 英文刊名:Theory and Reform
  • 机构:宁夏医科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8-01-11 10:22
  • 出版单位:理论与改革
  • 年:2018
  • 期:No.219
  •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BMZ085)
  • 语种:中文;
  • 页:LLGG201801019
  • 页数:10
  • CN:01
  • ISSN:51-1036/D
  • 分类号:179-188
摘要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与流动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中国也不例外。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活跃。日益增多的流动人口在给我国城市经济社会注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服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阶段这一群体在基本构成、流动规模、迁移模式和空间流向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及变化趋势,提出发挥政府、社区、社工机构和流动人口自身等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以促进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migration and flow of rural population to cities are widespread in the world, not excepting China.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mobil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nd active. While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jects great vitality into the urban economy and society of the country, it also puts forward new and higher demands on the service man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 and related departments. At present, this group has shown some features in terms of basic composition, flow scale, migration pattern and spatial flow direction.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this paper has proposed that multiple roles of government, community, social work organizations and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tself should be fulfilled to strengthen the service manage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is group into the urban society.
引文
[1][俄]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27.
    [2]周晓虹.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J].社会学研究,1998,(5).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2-3.
    [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3.
    [5]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102,135.
    [6]段成荣,杨舸,马学阳.中国流动人口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53.
    [7]盘小梅,汪鲸.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进程——以广东珠三角城市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1).
    [8]农贵新.宁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研究[EB/OL].http:∥fz.ningbo.gov.en/detail一23776—48.html.2011—05—23.
    [9]安宁宁.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N].中国民族报,2017-5-16.
    [10]吴大华,黄孝慧.法治中国视野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权益保障[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11]刘彤.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全国政协“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调研综述[N].人民政协报,2016-12-9.
    [1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9.
    [13]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流动人口理论与政策综述报告[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119.
    [14]段成荣,袁艳,郭静.我国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J].西北人口,2013,(6).
    [15]樊士德,周睿.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5,(8).
    [16]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J].人民论坛,2013,(4).
    [17]梁宏.广东省流动人口的特征及其变化[J].人口与发展,2013,(4).
    [18]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164.
    [19]Todaro.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nemployment in Lees Develop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9.1969.
    [20]丛梅.服务与管理并重:以梯度累进制促流动人口社会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3-19,第B03版.
    [21]王谦,关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研究的几点思考[J].人口与发展,2014,(3).
    [22]Douglas S.Massey,etc.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A Review and Appraisal,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9,No,3(September 1993).
    [2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10.
    [2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12.
    [25]郑承智等.北京市城中村流动人口群体状况及其留京意愿研究[J].对外经贸,2017,(3).
    [26]杨菊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双重户籍墙”情景下何以可为[J].人口与发展,2014,(3).
    [27]安宁宁.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侧记[N].中国民族报,2016-01-08.
    [28]马冬梅,徐慧荣.多中心治理视阈下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路径探析——基于上海、广州、武汉的调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29]李宇.大数据背景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探索与思考——以流动人口的信息管理为例[J].电子政务,2014,(7).
    [30]周秦生.新时期大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设计[J].公安研究,2011,(4).
    [31]张敏.新时代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问题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6,(1):1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