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语境中的启门图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tudy on the Image of Half-open Doorway in Buddhist Art Context
  • 作者:张善庆
  • 英文作者:Zhang Shanqing;
  • 关键词:启门图 ; 佛教艺术语境 ; 汉墓 ; 宋元墓葬
  • 中文刊名:DHXJ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unhuang Studies
  • 机构: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09-15
  • 出版单位:敦煌学辑刊
  • 年:2018
  • 期:No.101
  • 语种:中文;
  • 页:DHXJ201803007
  • 页数:13
  • CN:03
  • ISSN:62-1027/K
  • 分类号:86-98
摘要
在汉代和宋元墓葬启门图大行其道的时代,佛教艺术也引进了这种图像。北朝时期典型的启门图更多地表现为天宫图像,在隋代到盛唐期间沉寂下去,中晚唐时期再次重兴。宋元时期的佛教启门图多出现在丧葬语境之中,在经营位置、构图元素以及图像意涵等方面,都和墓葬启门图非常接近。除此之外,佛教艺术中还存在数量可观的非标准型启门图,大抵属于艺术工匠的独出心裁。
        
引文
(1)李明倩《打开一扇门---中国古墓妇人启门图研究综述》(《戏剧丛刊》2011年第5期)曾经对2011年之前的启门图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2011年之后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又不断推出新的研究论文特别是硕士学位论文,通过CNKI检索系统,成果如下:闫丽娟《试论宋辽金元时期“妇女启门图”》,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樊睿《宋辽金墓葬中的启门图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吴伟《“启门”题材汉画像转世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高一竑《李茂贞夫妇墓、冯晖墓以及白沙宋墓中的“妇人启门”图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除此之外,最新研究论文还在不断增加。
    (2)宿白《白沙宋墓》(第2版),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3)郑岩《论“半启门”》,《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3期;谢燕《山东长清灵岩寺慧崇塔调查与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丁雨《浅议宋金墓葬中的启门图》,《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1期。
    (4)对于这种题材,学界定名不一,分别有“妇人启门图”“妇女启门图”“妇人掩门图”“半开门中探身人物”“启门图”“半启门图”,在佛教语境中,启门人常常缺位,因此笔者使用“启门图”这个定名。
    (1)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五代冯晖墓》,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9页。
    (2)宿白《白沙宋墓》,第42-43页。
    (3)高文编著《四川汉代石棺画像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图版57,图版58。
    (4)郑岩《论“半启门”》,第21页。
    (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111页,第116页。
    (6)朱锡禄编著《嘉祥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图117。
    (7)朱锡禄编著《嘉祥汉画像石》,图113。
    (8)宿白《白沙宋墓》,第54-55页。
    (9)李清泉《空间逻辑与视觉意味---宋辽金墓“妇女启门”图新论》,《美术学报》2012年第2期,第11页。
    (1)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87页。
    (2)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著《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图84。
    (3)孙儒僩、孙毅华主编《敦煌石窟全集·建筑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图15。
    (4)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第87页。
    (5)孙儒僩、孙毅华主编《敦煌石窟全集·建筑画卷》,图7。
    (1)樊锦诗、马世长、关友惠《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卷),第192-194页。
    (2)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编著《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10-114页,图版38-1,图38。
    (3)胡同庆先生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图,大致绘制于距今一千年以前的公元9至10世纪的晚唐或五代、宋时期;同时,这也是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图、佛教天人合一图。”参见胡同庆《P.2824〈三界九地之图〉内容考证》,《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4)谢继胜、廖旸《瞿昙寺回廊佛传壁画内容辨识与风格分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3期,第24页。
    (5)王惠民《敦煌石窟〈楞伽经变〉初探》,《敦煌研究》1990年第2期;贺世哲遗著,王惠民整理《敦煌楞伽经变考论》,《敦煌研究》2011年第4期。
    (6)贺世哲主编《敦煌石窟全集·楞伽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图1,图2,图3,图17,图18,图24。
    (7)敦煌研究院编《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212-213页。
    (1)盛磊先生统计过四川地区“半开门中探身人物”图像资料,指出“在检索的15个该组形象中……有13处的门内人物可以确定为女性;有5个人肩上有飘带(似翼),接近仙人形象而不是普通的侍女”。(参见盛磊《四川“半开门中探身人物”题材初步研究》,朱青生主编《中国汉画研究》(第1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8页)吴雪杉先生梳理总结认为,男性启门人要比女性启门人早。(吴雪杉《汉代启门图像性别含义释读》,《文艺研究》2007年第2期,第118页)
    (2)山西省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湖东北魏一号墓》,《文物》2004年第12期,第33页,第31页图10。
    (3)山西省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湖东北魏一号墓》,第34页。
    (4)该墓为带斜坡墓道的单室砖墓,甬道两个侧壁绘满了升仙图像,甬道墓门上方则彩绘门楼,三开间,正门两扇门扉紧闭,左右两个侧门为半开状态,门后是两身年轻女子,其中一女子探出半个身子,和一位刚刚迈步入门的女子交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山西忻州市九原岗北朝壁画墓》,《考古》2015年第7期,第67页,图6,图54)
    (5)扬之水《忻州北朝壁画墓观画散记》,《大众考古》2014年第3期,第73-74页。
    (1)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8-112页。
    (2)刘永增《莫高窟第249窟天井画内容新识》,敦煌研究院编《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百年·石窟考古卷》,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8-21页。
    (3)赵晓星《从人间仙境到佛教天堂---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图像溯源》,《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3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331-332页。
    (4)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111页,第116页。
    (5)朱锡禄编著《嘉祥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图117。
    (6)朱锡禄编著《嘉祥汉画像石》,图113。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壁上丹青:陕西出土壁画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14页,图38。
    (2)对于汉代启门图中门后的世界、启门人的身份,学界研究成果至为丰富,笔者不再一一列举。
    (3)邢义田《陕西旬邑百子村壁画墓的墓主、时代与“天门”问题》,氏著《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46-652页。
    (4)贺世哲《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66页。
    (5)赵晓星《从人间仙境到佛教天堂---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图像溯源》,第331-332页。
    (6)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线刻石棺》,《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3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发掘报告》,《文物》2008年第5期。
    (7)张善庆《河西石窟阙形龛溯源刍议》,《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3期。
    (1)比如山西太原龙山石窟和陕西旬邑县三水河石窟。参见李凇《陕西旬邑县三水河石窟艺术》,《西北美术》1994年第2期,第65页。
    (2)李巳生主编《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第7卷),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图7、图9。
    (1)谢继胜、廖旸《青海乐都瞿昙寺瞿昙殿壁画内容辨识》,《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第201页。
    (2)乔正安《山西临猗双塔寺北宋塔基地宫清理简报》,《文物》1997年第3期,第37-38页,图11。
    (3)肖贵田、杨波《兖州兴隆寺沿革及相关问题》,《文物》2009年第11期,第75-81页。
    (4)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兖州市博物馆《兖州兴隆塔北宋地宫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1期,图16。
    (5)王长启、高曼《西安出土的舍利棺椁》,《文博》2000年第4期,第45-47页。
    (6)威海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编《威海文物概览》,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年,第82页。
    (1)杨焕成《豫北石塔纪略》,《文物》1983年第5期,第10-11页。
    (2)罗哲文《灵岩寺访古随笔》,《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5期,第71-72页;谢燕《山东长清灵岩寺慧崇塔调查与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3)谢燕《山东长清灵岩寺慧崇塔调查与研究》,第156页。
    (4)李金娟、高秀军《大足石刻弥勒信仰下的两处“启门图”》,《敦煌学辑刊》2017年第2期。[清]刘喜海《金石苑》,《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2年,第6377页;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大足石刻艺术研究所编《大足石刻铭文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第326-327页;高秀军《大足石篆山〈严逊记〉碑补正及相关问题考略》,《敦煌学辑刊》2016年第1期,第139-144页。
    (5)延安地区文物普查队《延安地区古塔调查记》,《文博》1991年第2期,第6页。
    (6)刘福珍《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两件舍利塔》,《文物春秋》1996年第4期,第89页。
    (7)郭步艇《三晋古塔概观》,《五台山研究》1992年第4期,第41页。
    (8)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万佛堂孔水洞调查》,《文物》1977年第11期,第21页。
    (9)高英民、刘元树、王国华《赵县文物与古迹》,《文物春秋》1991年第4期,第61页;尹振江、刘运田《赵州陀罗尼经幢》,《佛教文化》1994年第4期,第28页。
    (10)宽城县文保所《河北宽城县发现经幢石塔》,《考古》1987年第6期,第572页。
    (1)宿白《白沙宋墓》,第54页。
    (2)丁雨《浅议宋金墓葬中的启门图》,第88页。
    (3)[宋]邓椿著,黄苗子点校《画继》,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124页。
    (4)郑岩《民间美术二题》,《民俗研究》1995年第2期,第90-91页。
    (1)《中国新疆壁画艺术》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新疆壁画艺术》第1卷《克孜尔石窟》(1),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
    (2)[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册,第12-13页。
    (3)段文杰主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4·敦煌隋代》,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图版92。
    (4)马世长《大足北山佛湾176与177窟-一个奇特题材组合的案例》,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编《2005年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8页。
    (5)王天祥、李琦《也论大足北山176与177窟:一个独特题材组合的案例---以“妇人启门图”为中心》,《艺术考古》2008年第4期,第108页。
    (6)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编《延安石窟菁华》,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23、370页。
    (7)马元浩《双林寺彩塑佛像》,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7年,第155页。
    (8)马元浩《双林寺彩塑佛像》,第81页。
    (1)任青田《定襄县五仙山白佛堂的明代石窟》,《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42页。
    (2)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南省灵宝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灵宝洞沟梁石窟彩塑调查》,《文物》1987年第4期,第2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