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福建人在两广的社会网络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Social Network of People from Fujian in Guangdong and Guangxi of South Song Dynasty
  • 作者:郑文豪
  • 英文作者:ZHENG Wen-hao;
  • 关键词:南宋 ; 福建 ; 广西 ; 广东 ; 社会网络
  • 中文刊名:FJS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6-03-29 09:54
  • 出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6
  • 期:No.197
  •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16世纪中国南部边疆与海洋经略研究”(2012-2015)(首席专家:曹家齐教授,项目批准号12JZD013);; 郑州大学青年教师启动基金项目(人文社科)
  • 语种:中文;
  • 页:FJSX201602021
  • 页数:10
  • CN:02
  • ISSN:35-1016/C
  • 分类号:127-135+232
摘要
南宋两广地区有为数众多的福建移民。南宋广东、广西官员籍贯分布比例中,以福建籍为最多。地缘、交通、官员选任以及朝廷对两广地区的经略等因素综合促成了这一现象。以福建同乡为背景的血缘、姻缘、学缘等纽带的交织,在两广地方之间以及中央与两广地方之间,构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影响着两广区域社会。
        there are many Fujian immigrants in Guangdong and Guangxi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Among all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Guangdong and Guangxi region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people whose natives in Fujian shared the most ratio. Geopolitical and traffic factors,as well as official designation and ruling tactics caused this phenomenon. The social network of Fujian natives deeply influenced the regional society of Guangdong and Guangxi.
引文
(1)包伟民认为政治史研究应该“将目光从中央转向地方”,关注地方政治的“多样性”(包伟民《地方政治史研究杂想》,《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第3期)。
    (2)林天蔚:《南宋时强干弱枝政策是否动摇?——四川特殊化之分析》,载《宋代史事质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葛绍欧:《北宋对四川的经营》,载《宋史研究集》第16辑,台湾“国立编译馆”,1986年7月;何玉红:《南宋川陕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3)在社会学、人类学领域,一般将“一个人同其他人形成的所有正式和非正式的人际交往关系”概括为社会网络。(陈国强、石奕龙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81-282页)
    (4)宋史学界,已有学者关注到“社会网络”的视角,如平田茂树编:日本宋代史研究会研究报告6《宋代社会のネットワーク》,汲古书院,1998年。
    (1)陈乐素:《珠玑巷史事》,《学术研究》1982年第6期。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编:《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史话》,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曾宪珊:《宋代顺德南雄珠玑巷迁民考》,《岭南文史》1994年第4期;曾祥委、曾汉祥主编:《南雄珠玑移民的历史与文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曾昭璇、曾宪珊:《宋代珠玑巷迁民与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曾昭璇、曾宪纬、张永钊、曾宪珊等编著:《珠玑巷人迁移路线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罗晃潮:《宋季南雄珠玑巷南迁移民的组织者罗贵及其家世》,《岭南文史》2000年第2期。
    (2)卢萍:《宋代广州知州群体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100、104页。
    (3)道光:《广东通志》卷一四至一六,见《续修四库全书》第6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0-310页。
    (4)位居其次的为江西籍,约占18%。嘉庆《广西通志》卷一八至二一,见《续修四库全书》第67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09-254页。
    (5)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联合开发:“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本数据库目前仍在修正完善中,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截至2013年10月。
    (1)[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三:“五民”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9月,第144页。
    (2)[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九:“鹦鹉”条,第368页。
    (3)[宋]苏辙《苏辙集》中所收《栾城集》后集卷五(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44页)。
    (4)[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二“海外黎蛮”条,第70页。
    (5)[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59页。
    (6)[宋]王象之著,李勇先校点:《舆地纪胜》卷九八,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42页。
    (7)[宋]王象之著,李勇先校点:《舆地纪胜》卷一〇二,第3438页。
    (8)[宋]王象之著,李勇先校点:《舆地纪胜》卷一一六,第3757页。
    (9)[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6556页。
    (10)吴松弟:《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合编:《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汉语方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2)[明]黄淮、[明]杨士奇等编:《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一《广西提点刑狱林光朝奏广南两路盐事利害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546页。
    (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二九:“(乾道九年四月八日)国子司业林光朝除直显谟阁、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元]脱脱:《宋史》卷四三三林光朝传:“八年,进国子司业,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艾轩先生文集》(明正德刻本,《宋集珍本丛刊》第45册)卷一〇周必大撰林光朝“神道碑”:“(乾道)九年,请外,以直显谟阁提点广西刑狱,淳熙改元,易使东路。二年,有诏徙公转运副使。”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43页。疑《宋史》有误,今从《宋会要》及林光朝“神道碑”。
    (4)《夷坚志》丙志卷一三“铁冠道士”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77页。
    (5)[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94页。
    (6)[宋]苏辙著:《苏辙集》中所收《栾城集》卷三七,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48页。
    (7)[宋]叶适:《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见《水心文集》卷一六,收入刘公纯、王孝魚、李哲夫点校:《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301页。
    (8)见《水心文集》卷二〇《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由进士第历潮州司户参军”,收入《叶适集》,第388页。
    (9)[宋]林光朝:《艾轩先生文集》卷十,见《宋集珍本丛刊》第45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50页。
    (10)[元]脱脱:《宋史》卷四〇八“陈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310页。
    (11)[宋]陈宓:《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二二,见《宋集珍本丛刊》第73册,第662页。
    (1)[宋]陈宓:《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一八,第616页。
    (2)李铁柱:《陈俊卿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
    (3)《艾轩先生文集》卷七,见《宋集珍本丛刊》第45册,第15页。
    (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五三,第6648页。
    (5)李梦:《林光朝及<艾轩集>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第3页。
    (6)《艾轩先生文集》卷一〇,第50页。
    (7)[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22页。
    (1)《艾轩先生文集》卷七《祭刘正字复之文》,第16页。
    (2)李肖聃《湘学略》中说:“南轩进学于岳麓,传道于二江(静江和江陵)湘蜀门徒之盛,一时无两”,见《李肖聃集》,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19页。
    (3)[元]脱脱:《宋史》卷一五九,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722页。
    (4)肖华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表6“宋代各路人才比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3期。
    (5)贾志扬:《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第199页。
    (6)有关宋代福建开发的研究,可参考:[日本]日比野丈夫:《唐宋時代に於ける福建の開発》,《东洋史研究》第四卷第三号,1939年3:王曾瑜:《宋朝福建路经济文化的发展》,载《中国古代史论丛》第9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3页。
    (7)曹家齐:《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69、101、119页。
    (8)[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支戊志卷一“浮曦妃祠”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58页。
    (9)《夷坚志》支庚卷三“莆田人海船”条,第1157页。
    (1)《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九之三,第3718页。
    (2)苗书梅《宋代官吏回避法述论》,《河南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3)[宋]苏辙著:《苏辙集》中所收《栾城应诏集》卷八“臣事策下第四道”,第1311页。
    (4)《艾轩先生文集》卷六〈与陈丞相应求》,第3页。
    (5)《艾轩先生文集》卷七〈祭王郎文》,第18页。
    (6)《夷坚志》丁志卷五“陈通判女”条,第574页。
    (7)《夷坚志》丁志卷一〇“潮州象”条,第624页。
    (1)[宋]刘克庄著,辛更儒笺校:《刘克庄集笺校》卷一四九:《方东叔墓志铭》、卷一六二:《方秘书蒙仲墓志铭》,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894、6314页。
    (2)简杏如:《宋代莆田方氏家族》,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
    (3)[宋]方大琮:《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四,《宋集珍本丛刊》第78册,第751页。
    (4)简杏如:《宋代莆田方氏家族的婚姻》,《台大历史学报》第24期,1999年。
    (5)《刘克庄集笺校》卷一六五《陈光仲常卿墓志铭》,第6420页。
    (6)王芳辉《标准化与地方化——宋元以来广东的妈祖信仰研究》(《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一文主要分析明清时期广东的妈祖信仰,对宋代着墨较少。郑衡泌《宋代妈祖信仰传播的地理过程及其推力分析》(《地理科学》2010年第2期)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海岛海湾地理空间的特点以及信仰人群的活动范围与妈祖信仰传播之间的联系,对广东涉及较少,也没有指出福建人在广东地区大量存在的史实。
    (7)(9)《刘克庄集笺校》卷一三五:《到任谒诸庙·谒圣妃庙》,第5419页。
    (8)《刘克庄集笺校》卷九一《风亭新建妃庙记》,第3886页。
    (10)无名氏撰,金心点校:《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3页。
    (1)《城南》诗见《刘克庄集笺校》卷一二,第727页。
    (2)程章灿:《刘克庄年谱》,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9页。
    (3)《夷坚志》补卷一四“莆田处子”,第1683页。
    (4)[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三六《潮州·事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49页。
    (5)《夷坚志》支庚卷三“林宝慈”条,第115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