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转型中宋儒的二重性——以家族祭礼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uality of the Song Confucianism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ng &Song Dynasties:Focusing on Family Sacrificial Rituals
  • 作者:胡长海
  • 英文作者:HU Changhai;
  • 关键词:唐宋变革 ; 社会矛盾 ; 宋儒 ; 祭礼 ; 二重性
  • 英文关键词:transformation of the Tang &Song dynasties;;social conflicts;;Song Confucianism;;sacrificial ritu-als;;duality
  • 中文刊名:MSYA
  • 英文刊名:Folklore Studies
  • 机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 出版日期:2018-01-15
  • 出版单位:民俗研究
  • 年:2018
  • 期:No.137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四书学与中国思想传统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5AZD032)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MSYA201801011
  • 页数:11
  • CN:01
  • ISSN:37-1178/K
  • 分类号:89-98+157
摘要
宋转型时期,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汉学与宋学、儒学与佛老、贵族礼制与礼制平民化的矛盾都鲜明地凸显出来。转型时期旧理论的消亡与新理论建立是缓慢的过程,导致了旧制度与新理论的并存与冲突,以及宋儒对待新旧思想的个体与群体的分裂。在家族祭礼中,这些矛盾体现为宋儒尊崇经典与阐发义理;延续传统与顺应时俗;遵循礼制与僭越等级的二重性,凸显出转型社会思想领域的主要矛盾与时代特征。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ng&Song dynasties,the social order was destroyed and social conflicts broke out,and the conflicts between sinology and the Song Confucianism,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s well as aristocratic etiquette and the civilianization of etiquette were all clearly manifest.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marked a gradual process of the decline of the old theor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ones,resulting in the co-existence of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 old system and new theories,as well as the separation of the Song Confucianism in the treatment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with old/and new ideas.In family sacrificial rituals,the duality of the Song Confucianism was embodied in reservation of classics and analysis of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 and conformity to customs,observation of rituals and transgression of hierarchy,which highlighted the main conflicts and features of ideologies during the transforming period.
引文
(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文津阁四库全书》615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706页。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3199页。
    (3)(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6页。
    (4)(宋)胡宏:《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年,第235页。
    (5)(宋)张栻:《张栻集》,岳麓书社,2010年,第674页。
    (6)(宋)魏了翁:《鹤山集》,《文津阁四库全书》1176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42页。
    (7)(宋)苏辙:《栾城集》,《三苏全书》第18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240页。
    (8)(宋)胡寅:《斐然集》,岳麓书社,2009年,第415页。
    (9)(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6页。
    (10)(宋)张栻:《张栻集》,岳麓书社,2010年,第674页。
    (11)(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6年,第2390页。
    (12)(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第39页。
    (13)周绍良编:《全唐文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372页。
    (14)周绍良编:《全唐文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807页。
    (15)(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6页。
    (16)(宋)朱熹:《晦庵集》,《朱子全书》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10页。
    (17)(宋)朱熹:《晦庵集》,《朱子全书》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84页。
    (18)(宋)朱熹:《晦庵集》,《朱子全书》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25页。
    (19)(宋)朱熹:《晦庵集》,《朱子全书》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99页。
    (20)(宋)张栻:《张栻集》,岳麓书社,2010年,第606页。
    (21)(宋)游九言:《默斋遗稿》,《文津阁四库全书》1182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46页。
    (1)(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35页。
    (2)(五代)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941页。
    (3)(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308页。
    (4)(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343页。
    (5)(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2622页。
    (6)(宋)陈襄:《古灵集》,《文津阁四库全书》1097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53页。
    (7)(宋)魏了翁:《鹤山集》,《文津阁四库全书》1177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98页。
    (8)(宋)陈襄:《古灵集》,《文津阁四库全书》1097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52页。
    (9)(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06页。
    (10)(宋)朱熹:《晦俺集》,《朱子全书》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25页。
    (11)(宋)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289页。
    (12)(宋)陈襄:《古灵集》,《文津阁四库全书》1097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52页。
    (13)(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214页。
    (14)(宋)吕祖谦:《东莱集》,《吕祖谦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48页。
    (15)(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289页。
    (16)(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290页。
    (17)(宋)张栻:《张栻集》,岳麓书社,2010年,第719页。
    (18)(宋)陈淳:《北溪大全集》,《文津阁四库全书》1172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89页。
    (19)(宋)吕祖谦:《东莱集》,《吕祖谦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48-349页。
    (20)(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352页。
    (21)朱易安等编:《全宋笔记》第二编,第十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4-15页。
    (1)(宋)苏轼:《东坡全集》,《三苏全书》第14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301页。
    (2)(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6-7页。
    (3)(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09页。
    (4)(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09页。
    (5)(宋)魏了翁:《鹤山集》,《文津阁四库全书》1177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21页。
    (6)(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0页。
    (7)(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1页。
    (8)(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1页。
    (9)(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09页。
    (10)(宋)苏轼:《东坡全集》,《三苏全书》第14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301页。
    (11)(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1页。
    (12)(宋)宗泽:《宗忠简集》,《文津阁四库全书》1129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94页。
    (13)(宋)牟巘;《牟氏陵阳集》,《文津阁四库全书》1192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25页。
    (14)(宋)朱熹:《晦庵集》,《朱子全书》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334页。
    (15)(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352页。
    (16)(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04页。
    (17)(明)韩邦奇:《苑洛集》,《韩邦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698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742页。
    (2)(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497页。
    (3)(宋)苏轼:《苏轼文集》,《三苏全书》第15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259页。
    (4)(宋)苏轼:《苏轼文集》,《三苏全书》第15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207页。
    (5)(宋)周必大:《文忠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151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97页。
    (6)(宋)王安石:《临川文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109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88页。
    (7)(宋)苏轼:《苏轼文集》,《三苏全书》第15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8)朱易安等:《全宋笔记》第七编,第四册,大象出版社,2016年,第196页。
    (9)朱易安等:《全宋笔记》第一编,第五册,大象出版社,2014年,第70-71页。
    (10)(宋)陈襄:《古灵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097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45页。
    (11)(宋)文天祥:《文山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94页。
    (1)朱易安等:《全宋笔记》第七编,第一册,大象出版社,2016年,第260页。
    (2)朱易安等:《全宋笔记》第二编,第四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65页。
    (3)朱易安等:《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三册,大象出版社,2012年,第44页。
    (4)朱易安等:《全宋笔记》第七编,第一册,大象出版社,2016年,第256页。
    (5)朱易安等:《全宋笔记》第七编,第五册,大象出版社,2016年,第131页。
    (6)(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628页。
    (7)(宋)朱熹:《晦庵集》,《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84页。
    (8)(宋)吕祖谦:《东莱集》,《吕祖谦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10页。
    (9)(宋)吕祖谦:《东莱集》,《吕祖谦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52页。
    (10)(宋)苏轼:《东坡全集》,《三苏全书》15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445页。
    (11)(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5页。
    (12)(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5页。
    (13)(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4页。
    (14)(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293页。
    (1)(宋)文天祥:《文山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20页。
    (2)(宋)刘黻:《蒙川遗稿》,《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186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43页。
    (3)(宋)文天祥:《文山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11页。
    (4)(宋)张嵲:《紫微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135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65页。
    (5)(宋)李流谦:《澹斋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137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24页。
    (6)(宋)杨万里:《诚斋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164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21页。
    (7)朱易安等:《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九册,大象出版社,2012年,第50-51页。
    (8)朱易安等:《全宋笔记》第二编,第六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
    (9)(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5页。
    (10)(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5页。
    (11)(宋)林光朝:《艾轩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59页。
    (12)(宋)廖刚:《高峰文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146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58页。
    (1)(唐)杜佑:《通典》,《文津阁四库全书》603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75页。
    (2)(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2632页。
    (3)朱易安等编:《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九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
    (4)朱易安等编:《全宋笔记》第二编,第十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4页。
    (5)朱易安等编:《全宋笔记》第二编,第十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4-15页。
    (6)(宋)司马光:《传家集》,《文津阁四库全书》1098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27页。
    (7)(宋)王禹偁:《小畜集》,《文津阁四库全书》1089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805页。
    (8)(宋)穆修:《穆参军集》,《文津阁四库全书》1090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98-499页。
    (9)(宋)王安石:《临川文集》,《文津阁四库全书》1109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29页。
    (10)(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285页。
    (11)(宋)穆修:《穆参军集》,《文津阁四库全书》1090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99页。
    (12)(宋)石介:《徂来石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第234页。
    (13)(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04页。
    (14)(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06页。
    (1)(唐)杜佑:《通典》,《文津阁四库全书》603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13页。
    (2)(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285-286页。
    (3)(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8页。
    (4)(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7页。
    (5)(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285-286页。
    (6)(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628页。
    (7)(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7页。
    (8)(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7-2318页。
    (9)(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7页。
    (10)(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314页。
    (11)(明)章潢:《图书编》,《文津阁四库全书》975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83页。
    (12)(清)李光地:《榕村语录》,《文津阁四库全书》725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93-39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