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重要但需审慎对待的诉求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nnovation in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An Important but Needing Prudently Treated Pursuit
  • 作者:马珺
  • 英文作者:Ma Jun;
  • 关键词:西方主流财政理论 ; 财政学基础理论 ; 财政理论创新 ; 中国
  • 英文关键词:The Mainstream of Western Fiscal Theory;;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Public Finance Theory Innovation;;China
  • 中文刊名:CZYJ
  • 英文刊名:Public Finance Research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
  • 出版日期:2018-08-05
  • 出版单位:财政研究
  • 年:2018
  • 期:No.426
  •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研究”(14ZDB121);; 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项目(2014-2018)“财政学:历史、发展及在中国的传播”
  • 语种:中文;
  • 页:CZYJ201808006
  • 页数:13
  • CN:08
  • ISSN:11-1077/F
  • 分类号:52-63+77
摘要
2013年以来,西方主流财政理论批判成为中国财政学术圈里的热门话题,在中国语境下,它被称为"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文章首先论述了这一话题的国际背景及其历史,随后分析了中国财政学者寻求理论创新的原因、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财政学术批评的异同进行比较,文章认为,要成为西方主流财政理论合格的批评者,中国财政学者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最后,文章就中国实现财政理论创新应满足的前置条件做了说明。
        Since 2013, the criticism of the mainstream of western fiscal theor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China's academic circle of public finance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it is called "the innovation of fundamental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an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is topic, then analyzes the reasons,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ese fiscal scholars seek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By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scal academic criticism on this topic,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Chinese fiscal academic circle has a long way to go to become a qualified critic of the mainstream western fiscal theory. In the end,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preconditi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public finance theory innovation in China.
引文
[1]安体富.关于财政学的学科属性与定位问题[J].财贸经济,2016(12):17-27.
    [2]晁毓欣.公共经济学国际研究重点的统计揭示-基于《公共经济学杂志》2000-2009年间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0(8):51-55.
    [3]陈共.财政学对象的重新思考[J].财政研究,2015(4):2-5.
    [4]丛树海.论我国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1998(2):37-42.
    [5]丛树海,宋达飞.2011-2015年财政学研究代表性期刊发文状况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6):3-13.
    [6]崔潮.财政学三大流派与国家治理财政学建构[J].地方财政研究,2018(3):17-30.
    [7]杜涛.重塑财政学[N].经济观察报,2018-03-30.
    [8]樊丽明,王澍.中国财政学研究态势-基于2006-2015年六刊发文的统计分析[J].财贸经济,2016(6):28-46.
    [9]高培勇.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2014(12):102-207.
    [10]高培勇.论中国财政基础理论的创新-由“基础和支柱说”说起[J].管理世界,2015(12):4-11.
    [11]李俊生.新市场财政学:旨在增强财政学解释力[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5):49-51.
    [12]刘尚希.公共风险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3]刘尚希,李成威,杨德威.财政与国家治理:基于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的逻辑[J].财政研究.2018(1):10-19.
    [14]刘守刚,刘雪梅.财政研究的政治学路径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3):66-68.
    [15]刘晓路,郭庆旺.财政学300年: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6(3):5-13.
    [16]刘晓路,郭庆旺.国家视角下的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变迁[J].财政研究,2017(4):27-37.
    [17]刘晔,谢贞发.对公共财政逻辑起点的重新思考[J].厦门大学报(哲社版),2008(1):10-17.
    [18]刘晔,刘建徽.公共化、本土化、综合化和国际化-21世纪以来我国财政学科发展及未来展望[J].经济体制改革,2012(4):122-125.
    [19]刘晔.由物到人:财政学逻辑起点转变与范式重构-论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创新[J].2018:打印稿。
    [20]吕冰洋.国家治理财政论:从公共物品到公共秩序[J].财贸经济,2018(6):14-29.
    [21]卢洪友,祁毓.公共部门经济学:演进脉络与发展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2013(7):64-71.
    [22]马珺.财政学:两大传统的分立与融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10):63-73.
    [23]马珺.财政学研究的不同范式及其方法论基础[J].财贸经济,2015(7):15-28。
    [24][美]马斯格雷夫R..财政学说简史[A]//奥尔巴克A.J.,费尔德斯坦M..公共经济学手册(第一卷)[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985]:1-53.
    [25]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1962].
    [26]唐任伍,李楚翘.国外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J].经济学动态,2017(8):109-123.
    [27]王国清.略论财政学的学科属性与研究范围[J].财政监督,2017(11):25-28.
    [28][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M].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954]。
    [29]周业安,王一子.正在转型的公共经济学-基于行为公共经济学视角的讨论[J].教学与研究,2017(1):73-81.
    [30]朱军.公共财政“教与研”的革命:从经验到计量、动态、实验、行为和结构[A]//马珺,高培勇(主编).国家治理与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C].北京:中国社会道学出版社,2017:177-189.
    [31]朱军.中国财政学的“春天”步履蹒跚,亦或视而不见?-被忽视的远大前程[EB/OL].(2018-03-31).南财大财税学院微信公众号.
    [32]张永璟.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J].比较,2017(6):116-128.
    [33]Alesina A,Persson T,Tabellini G.Reply to Blankart and Koester's Political Economics versus Public Choice Two Views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Competition[J].Kyklos,2006,59(2):201-208.
    [34]Atkinson A B,Stiglitz J E.Lectures on Public Economic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5.
    [35]Auerbach A J.Public Finance in Practice and Theory[J].CESifo Economic Studies,2009,56(1):1-20.
    [36]Backhaus J G,Wagner R E.From Continental Public Finance to Public Choice:Mapping Continuity[J].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2005a,37:314.
    [37]Backhaus J G,Wagner R E.Continental Public Finance:Mapping and Recovering a Tradition[J].Journal of 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Choice,2005b,23(1/2):43-67.
    [38]Blankart C B,Koester G B.Political Economics versus Public Choice[J].Kyklos,2006,59(2):171-200.
    [39]Blaug M.The Formalist Revolution of the 1950s[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2003,25(2):145-156.
    [40]Boettke P J,Leeson P T,Smith D J.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s:Where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J].Long Term View,2008,7(1):14-22.
    [41]Boettke P J,Marciano A.The Past,Present and Puture of Virginia Political Economy[J].Public Choice,2015,163(1-2):53-65.
    [42]Buchanan,J.M.The Pure Theory of Government Finance:A Suggeste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49,57(6):496-505.
    [43]Buchanan,J.M.What Should Economists Do?[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64,30(3):213-222.
    [44]Chetty R,Finkelstein A.The Changing Focus of Public Economics Research,1980-2010[J].NBER Reporter,2012(1):1-6.
    [45]Diamond P.Public Finance Theory-Then and Now[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86(3):311-317.
    [46]Eusepi G,Wagner R E.Enterprise-based Public Finance:Blending the Old and the New[R].Working Paper,November,2009.http://www.siepweb.it/siep/old Doc/2009/200937.pdf.
    [47]Eusepi G,Wagner R E.The State as an Ecology of Political Enterprises[J].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2011(23):573-585.
    [48]Feldstein M.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Economics Research:1970-2000[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86(3):319-326.
    [49]Moss L S.Richard A.Musgrave and Ludwig von Mises:Two Cases of EmigrèEconomists in America[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2005,27(4):443-450.
    [50]Musgrave R A.Public Finance and Three Branch Model[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8,32(4):334-339.
    [51]Rosen H S.The Way We Were(and Are):Changes in Public Finance and Its Textbooks[EB/OL].No.w5972.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7.http://www.nber.org/papers/w5972.
    [52]Rosen H S.Public Finance:Essay for the Encyclopedia of Public Choice[EB/OL].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Studies Working Papers,No.80,Princeton University,2002.https://ideas.repec.org/p/pri/cepsud/80rosen.pdf.html.
    [53]Rowley C K.Public Choice Trailblazers versus the Tyranny of the Intellectual Establishment[A]//Rowley,C.K.,Schneider,F.G.(Eds.)Readings in Public Choice and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C].New York,NY:Springer,2008:47-76.
    [54]Wagner R E.Choice,Exchange,and Public Financ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2):160-163.
    [55]Wagner R E.Public Choice and the Diffusion of Classic Italian Public Finance[J].Il Pensiero Economico Italiano,2003,11:271-82.
    [56]Wagner R E.Fiscal Sociology and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An Exploratory Essay[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7.
    [57]Wagner R E.Democracy and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A Polycentric,Invisible-Hand Framework[J].Public Finance and Management,2012,12(3):298.
    [58]Wagner R E.Choice versus Interaction in Public Choice:Discerning the Legacy of the Calculus of Consent[M]//Public Choice,Past and Present:The Legacy of James M.Buchanan and Gordon Tullock,ed.by Dwight R.Lee.Springer,New York:Springer,2013:65-79.
    [59]Wagner R E.James Buchanan's Liberal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A Valiant But Failed Effort to Square the Circle[J].Forthcoming in Mercatus Volume on Buchanan.2017a.
    [60]Wagner R E.James M.Buchanan and Liberal Political Economy:A Rational Reconstruction[M].Lexington Books,2017b.
    (1)本文定义的“传统财政学者”,主要是指成长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受教于已经“去苏联化”了的中国传统的“财政学”或“财政学”相关专业、取得相关学位,并从事财政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代学人。其学术上整体活跃的时间跨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后期中国引入市场经济之后达到鼎盛,至今仍在政策界保持着与众不同的声望与影响力(关于财政学在中国的发展分期,参见丛树海(1998))。与今天“大经济学”专业下培养出来的财政学者不同,传统财政学者在心理上归属于“财政学”与“经济学”在重要性上等量齐观的年代。那时的财政学科明确地独立于、且有别于经济学科(又被细分为“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他们研究与经济学相关、但在本质上被认为属于财政学科特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当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还不流行,在财政学研究中的应用还不广泛;与此同时,如火如荼的国家财政体制改革产生了强大的政策咨询需求,那是传统财政学者的光荣年代,他们大多数都投身到了国家财政体制转型的实践中,为改革出谋划策。虽然他们接受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政府-市场分工的新理念,但并不主要依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凭藉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深度理解、对先进国家经验与教训的把握、受职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的感召,他们曾经深入参与并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财政制度变迁。彼时的传统财政学者,在协助治国者理政方面,与德国历史上的官房学者以及美国进步时代的制度主义财政学者群体,所起的作用神似。同样地,这也导致他们精力有所分散,未能在财政学科建设上保有持续的热情与投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留学英美的一代学人陆续归国执教,其引入并践行的“大经济学”概念,渐次将传统的财政学吸纳进来,消解了传统财政学的学科独立性与重要性,也改写了财政学的传统教学与科研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取法并追随英美主流财政学研究范式,由于后者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因而被称为“公共经济学”。上述背景造就了当今中国财政学研究呈现传统与现代二分的局面,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在这种看似平行发展的格局中,公共经济学才是当前中国财政学研究的主流范式。
    (1)参见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
    (2)例如,厦门大学洪永淼教授在2016年的两次公开发言中,提出“从经济学说史和经济史的角度,结合当今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阐述建设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及其时代意义与国际意义,并通过厘清中国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特别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索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创立中国学派”;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在《北京日报》(2018年3月2日)撰文,倡导“把我们伟大的经济实践和思想,转化为国际上有广泛说服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与西方自由经济学理论分庭抗礼的经济学理论,为中国经济的重大决策,做出应有的贡献”;上海财经大学田国强教授在清华政治经济学高端论坛上所作的主旨报告中(2017年12月19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是一个契机,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跟现代西方经济学,这两大原本同源的理论学说体系重新熔于一炉,并从基准理论和相对实用理论两个方面齐头并进,从而实现经济学在中国新的更大的发展和创新”。
    (3)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培勇教授(2014)于《中国社会科学》发文,提倡“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后再于《管理世界》(2015年第12期)发文,倡导“建立起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财政学体系”。
    (4)中央财经大学李俊生教授于《中国财经报》(2016年6月21日)发文,倡导“建立财政学的中国学派”,并提出“新市场财政学”。
    (5)2018年2月3-4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刘尚希研究员在中国财政学会召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基础理论研讨会”上,提出这一会议主题,并结合其《公共风险论》一书初稿,报告了其基于“公共风险”这一核心概念建构新财政学理论的设想。
    (6)刘晓路、郭庆旺(2017)在《国家视角下的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变迁》一文中提出此论,认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财政学才有必要建设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并以“国家治理财政学”为之命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崔潮教授(2018)也撰文倡导此论。
    (7)吕冰洋教授(2018)在《国家治理财政论:从公共物品到公共秩序》一文中阐述了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并提出,沿着“财政制度-增进公共秩序-国家能力支柱-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逻辑,建立起“国家治理财政论”基本框架的设想。
    (1)2018年3月30日《经济观察报》上的一篇文章《重塑财政学》(杜涛,2018),为诠释当前财政学在中国窘迫状况增加了新的注解。
    (2)比如,由时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教育部财政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樊丽明教授和教育部财政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刘小兵教授共同领衔的教育部财政学类专业教指委课题组,汇聚全国专家学者,于2014-2017年展开关于财政学学科性质的专题研讨,并形成系列成果。在此前后的其他研究包括陈共(2015)、安体富(2016)、王国清(2017)、刘守刚、刘雪梅(2010),等等。
    (1)按照托马斯·库恩(2012[1962])的说法,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它决定了“共同体内部专业交流不成问题、专业见解一致”。它“告诉科学家该做什么,该提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成功的应用)”,因此,它是“一个科学领域内获得最广泛共识的单位,我们可以用其来区分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或亚共同体”。在科学研究领域,范式的转换通常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比如,天文学研究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革,就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宇宙观念的传统认知,因此而改变了神学、哲学、自然科学,以至人文知识在此后的发展历程。
    (2)著名瑞典籍经济学家、财政学家克努特·威克塞尔(Knut Wiclsell,1851-1926)主张,财政学研究不应无视财政过程的政治性质和制度背景,现代财政学要研究民主政治过程中作为交换关系的财政,他开启了后来公共选择、新政治经济学和财政社会学等非主流财政学的先声。塞里格曼(E.R.A.Seligman),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的财政学家,“美国财政学之父”。他所代表的美国进步时代的制度主义财政学派,除了主张制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还认为财政学家的使命就是要改变社会,推动社会进步。这一传统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就开始走向没落。制度主义财政学者在美国进步时代发挥的作用,非常类似中国传统财政学者在中国财政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角色,拥有非常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对社会变革的理想主义情怀,并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艾奇沃斯(Francis Y.Edgeworth,1845-1926),英国经济学家,新古典主流财政学的鼻祖。他认为财政学应当研究治国者在取得既定收入过程中,如何使社会福利最大。在他笔下,基于一般均衡框架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分析范式首次成型。今天可见的财政学论争,无论是有关财政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均可追溯到上述三人这里。
    (3)詹姆斯·布坎南在1963年就任美国南部经济学会主席一职时,发表了一篇题为《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的就职演说,后以同名发表(Buchanan,1964),这一观点在其财政学研究中一以贯之。针对萨缪尔森提出的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共支出决定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他以公共领域也应坚持方法论个人主义来反驳,延续了他自1949年以来对财政学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与众不同的认识(Buchanan,1949)。作为威克塞尔衣钵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终生都致力于阐述与主流财政理论完全不同的学说,他与同时代马斯格雷夫所代表的主流财政思想的交锋,奠定了公共选择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纲领的重要位置。
    (4)最著名的代表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里查德·瓦格纳(Richard E.Wagner),它是布坎南所教过的研究生(1963年入学),也是最执着的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布坎南财政学术思想的当代学者。他的主要贡献包括:(1)与其他思想史家共同提取了公共选择研究纲领背后的欧洲大陆财政学传统(Wagner,1997;Backhaus and Wagner,2005a,2005b),并使之区别于英美主流财政学;(2)他对布坎南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对他在财政学上的贡献做出客观评价,第一次清晰地表明,布坎南作为一名主流财政思想的批评者,他实际做到的和他最初想做的有何差距,找出了布坎南财政思想体系中相互冲突的方面(Wagner,2017a,2017b);与此同时,他也对作为主流财政学对立物而产生的公共选择研究纲领在后来的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梳(Wagner,2013),区分了关注互动过程的正统公共选择(the mainline of public choice)和关注政治均衡状态的主流公共选择(the mainstream of public choice);(3)他将布坎南所倡导、但尚未实现的方法论主观主义、演化主义的观念清晰地提炼出来,并在重建财政学理论的过程中加以发扬(Wagner,1997;Wagner,2007);(4)他整合公共选择、奥地利经济学派、演化经济学等,提出了社会理论取向的财政学(Wagner,2007),在布坎南的学生中,瓦格纳是少有的既能真正地理解、又能系统地发展布坎南财政思想的人物。
    (1)根据笔者的理解,丛树海、宋达飞(2017)一文所指的“财政学理论”,应当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国内学者所说的“财政学基础理论”,关注财政学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等基础问题,西方与此对应的多是方法论和思想史文献,Rosen(1997)曾指出此类文献在西方的萎缩趋势。第二层含义是指与实证和应用研究相对应的纯理论性研究,英美主流财政学早在若干年前,就出现了由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转换的趋势(Chetty,Finkelstein,Amy,2012),中国的主流财政学界则直接进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阶段,理论研究方面相对薄弱。
    (2)他们指出,在马斯格雷夫的教科书中,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布坎南和图洛克的著作(特别是60年代的)被多次提到,但所提及的文章仅限于廓清经济学中技术性问题的部分。至于他们所代表的弗吉尼亚学派的灵魂思想,特别是布坎南基于无知面纱而进行制度设计的重要性,却被完全忽略了。
    (1)除了阿莱西纳、贝斯利、佩尔松、塔贝里尼等核心成员,还包括Oliver Blanchard,Dani Rodrik,Kenneth Rogoff,Gérard Roland,Lars Svensson,后者同样对公共选择持批评态度(Blankart and Koester,2006)。
    (2)朱军的批评包括:(1)完全排斥现代经济学背景下的现代财政研究脉络和范式;(2)忙于发论文、争荣誉、完全根据功利性评价体系走,忽视了跟踪前沿文献、采用主流方法来编写符合中国国情的财政学教材和著作;(3)忙于建学派,忽视了学术价值形成的自然规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