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宗教治理中的间接治理进路——以元代泉州的宗教共生空间为切入点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Indirect Religious Governance in Yuan Dynasty——From Perspective of Religions Symbiosis Space of Quanzhou in Yuan Dynasty
  • 作者:王思杰
  • 英文作者:Wang Sijie;Tan Kah Kee College,Xiamen University;
  • 关键词:元廷 ; 泉州 ; 宗教共生 ; 间接治理 ; 宗教代理人
  • 英文关键词:government of Yuan Dynasty;;Quanzhou;;religions symbiosis;;indirect governance;;religious agent
  • 中文刊名:XBM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机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0
  • 出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229
  • 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宗教法治历史资源研究”(项目编号:FJ2018C002);;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泉州宗教共存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AS170784)
  • 语种:中文;
  • 页:XBMZ201901030
  • 页数:9
  • CN:01
  • ISSN:62-1185/C
  • 分类号:30-38
摘要
元代泉州中外宗教兴盛,且形成了一个和谐共生的空间。以这一空间为切入点,可以对元代宗教治理的基本情况进行探析。元廷以宗教宽容和相对平等的宗教政策为基础,对中外各宗教实施间接治理。元廷在各宗教中设立相关的宗教代理人,赋予其权力,责其管理各自宗教内部事务,同时这些代理人须对元廷负责,接受元廷赏罚。另一方面,元廷还以其强力与崇高的权威为宗教治理的实施提供后盾和保证,并铨选有相关宗教背景的人士出任高官,从而达到了比较高的宗教治理的水平。
        In Yuan Dynasty,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igions developed prosperously in Quanzhou and there came into being a space of harmony and symbiosis.From this spatial space,we can analyze the fundamental situation of religious governance in Yuan Dynasty.On the basis of the policies of religious tolerance and relative equality,the government of Yuan Dynasty indirectly governed all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religions.The government of Yuan Dynasty established religious agents within relevant religions,empowered them to manage the affairs of their own religions.At the same time,these agent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government of Yuan Dynasty and accepted the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from the government.On the other hand,the government of Yuan Dynasty also provided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igious governance with its power and lofty authority,selected celebrities with relevant religious backgrounds as senior officials,and consequently reached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religious governance.
引文
[1]怀荫布,黄任,郭赓武.乾隆泉州府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马可波罗行纪[M].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376-377.
    [3]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G].朱杰勤,校订.北京:中华书局,1977.
    [4]王思杰.“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宋元泉州与宗教共生[J].宁夏社会科学,2017(6):170-178.
    [5]吴鸿丽.“天下之货仓”---宋元时期的泉州[N].光明日报,2010-02-23.
    [6]元典章[M].陈高华,张帆,刘晓,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
    [7]YULE H.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Being A Collection of Medieval Notices of China[M].London:Printed for the Hakluyt society,1866.
    [8]宋濂,王.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9]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10]陈高华.元代佛教寺院赋役的演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15.
    [11]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M].马金鹏,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12]夏鼐.两种文字合璧的泉州也里可温(景教)墓碑[J].考古,1981(1).
    [13]志诚,叶道义.泉州发现也里可温吴咹哆呢(口思)碑[J].海交史研究,1986(1):93-97.
    [14]佐伯好郎.论内蒙古百灵庙附近的景教遗迹[Z]//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文物考古参考资料,1979(1):24-37.
    [15]格鲁塞.草原帝国[M].蓝琪,译.项英杰,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00.
    [16]DAWSON C.The Mongol Mission:Narratives and Letters of the Franciscan Missionaries in Mongolia and China in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M].New York:Sheed and Ward,1955.
    [17]海屯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沙哈鲁遣使中国记[M].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65.
    [18]德礼贤.中国天主教传教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38-39.
    [19]杨钦章,何高济.元代泉州方济各会遗物考[J].泉州文史,1983(3).
    [20]吴幼雄.元代泉州两方基督教(景教)墓碑研究---多元一体文化的典范[G]//中国航海学会,泉州市人民政府.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第二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1]王思杰.试论元朝的宗教治理策略[J].文化学刊,2018(4):223-226.
    [22]俞希鲁.至顺镇江志[M].杨积庆,贾秀英,等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23]郭益海.蒙元时期景教兴衰探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4-28.
    [24]杨清江,陈苍松.福建市舶司人物录[M].泉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泉州海关,1987:18.
    (1)根据记载,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元廷将福建行省改立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并“徙治泉州”。参见(清)怀荫布、黄任、郭赓武:《乾隆泉州府志·卷之二十六·文职官上·分省》(第一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615页。
    (1)显懿庄圣皇后即元睿宗拖雷的正妻唆鲁禾帖尼,她是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的生母,被称为“四帝之母”。唆鲁禾帖尼是元朝皇室非常著名的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信徒,其所出身的克烈部世代信奉景教。
    (1)“骚马”即泉州《元代帖迷答扫马等立的墓碑石》之“扫马”,拉丁转写为“Sauma”,是元代基督徒常用名,屡见诸记载。除了泉州石碑所见,比较著名的“扫马”还有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前往西方的大都(汗八里)畏吾儿旅行家拉班·把·扫马(Rabban Bar Sauma)等。参见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3-214页。
    (2)《乐善公墓碑》碑文载《道光巨野县志》卷20,第27b-31b页;又见《全元文》第50册,第108-111页。转引自张佳佳:《元济宁路景教世家考论——以按檀不花家族碑刻材料为中心》,载《历史研究》2010年第5期。
    (1)佛罗林(Florin)是1252年至1533年间西欧铸造的一种金币。其最初是由佛罗伦萨共和国(Republic of Florence)铸造的,14世纪起很多其他欧洲国家也开始自己铸造佛罗林,一枚标准的佛罗林金币约含纯金3.5368克。
    (2)1946年,在泉州通淮门靠近龙宫的城墙基础内掘获一方墓碑石,上面刻着一朵莲花,莲花上树立一个十字架。碑面上有阴刻的拉丁文字九行。经英国学者约翰·福斯特(John Foster)释读,此碑正是安德鲁主教的墓碑石。墓碑铭文确认了安德鲁方济各会士以及泉州主教的身份。参见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9-30页。
    (1)约翰·可拉在《大可汗国记》中也提到了大都的主教孟高维诺在濒临大海,距离大都3个月的路程的泉州建立了两座教堂,两位方济各会士分别担任主教,其中一位是佩鲁贾的安德鲁,另一位是佛罗伦萨的彼得(Peter of Florence)。See Colonel Sir Henry Yule tr. and ed.,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Being A Collection of Medieval Notices of China,Printed for the Hakluyts society,1913,247-248.
    (2)“答失蛮”是波斯语“Danishmand”的音译,指有知识的人。“哈的”是阿拉伯语“Oadi”的音译,指伊斯兰教法的法官。关于两者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达失蛮是一种宗教经师的统称,哈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参见王东平:《元代回回人的宗教制度与伊斯兰教法》,《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
    (3)本表制作参考王东平:《元代回回人的宗教制度与伊斯兰教法》,《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
    (1)元代诸路释教都总统之外,还曾设立过“诸路释教都总摄所”,长官称“诸路释教都总摄”。《元史》有载,至元十四年(1277年)二月丁亥,“诏以僧亢吉祥、怜真加加瓦并为江南总摄,掌释教”。参见(明)宋濂等:《元史·卷九·本纪第九·世祖六》,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88页。
    (2)学者认为,元代对于佛教的管控,在地方上设立了至少三级管理机关。释教(都)总统所设于帝国行省一级,如“江淮诸路释教都总统”“福建等处释教总统”。都总统所以下的僧录司既可设于路,也可设于府,都纲司则设于县。参见赖天兵:《关于元代设于江淮/江浙的释教都总统所》,《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
    (1)《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天德州”(Tenduc,约在今内蒙古境内)国王名阔里吉思(汪古部人),并称其出于“长老约翰之血统”,其地基督教徒“构成一种阶级”。孟高维诺于1305年1月8日的信件中也提到此阔里吉思国王是景教徒。参见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16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