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南朝画像砖的特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aracteristics of Brick Portrait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South Dynasties
  • 作者:刘卫鹏 ; 张淑娟
  • 英文作者:LIU Wei-peng;ZHANG Shu-juan;
  • 关键词:长江下游 ; 南朝 ; 画像砖 ; 特征
  • 中文刊名:SFZ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 机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杭州市园文局凤凰山管理处;
  • 出版日期:2019-05-20
  • 出版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5;No.161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浙江余杭小横山南朝墓画像砖整理与研究”(15BKG016);; 西北大学科研启动基金《南朝画像砖研究》研究成果,并受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隋唐文明与东西互鉴”团队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SFZK201903003
  • 页数:12
  • CN:03
  • ISSN:32-1619/C
  • 分类号:19-29+34
摘要
南朝时期,长江下游的建康及周围地区是画像砖墓分布最为密集和重要的区域,墓葬规模宏大,画像形式多样,多砖组合的大幅线刻拼幅画像十分流行,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这种画幅宏大的组合画像是当时绘画题材在墓葬中的反映。巨幅的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图、羽人戏龙虎图可能是南齐的宫廷画家所作,属于顾恺之、陆探微一派的"密体"风格;尤其是"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绘画题材,是在以都城建康为中心的清谈和玄学流行背景下产生的。随后的南朝梁以张僧繇为代表的"疏体"风格流行。墓葬画像中的"疏密"二体的具备凸显出长江下游南朝画像的地位和作用。画像题材不但展现了江南贵族名士的形神风采和社会习俗,还反映了佛教在日常生活中的盛行和在墓葬中的渗透。
        
引文
(1)南京博物馆、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及其砖刻壁画》,《文物》1960年第8、9期;罗宗真:《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大墓的发掘》,《考古》1963年第6期;姚迁、古兵:《六朝艺术》,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南京市博物馆:《南京油坊桥发现一座南朝画像砖墓》,《考古》1990年第10期;南京市博物馆:《江宁东善桥砖瓦一厂南朝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1987年第3期;南京博物院:《南京西善桥南朝墓》,《东南文化》1997年第1期;南京市博物馆、雨花台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南京市雨花台区南朝画像砖墓》,《考古》2008年第6期;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江宁区胡村南朝墓》,《考古》2008年第6期;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南郊栖霞狮子冲南朝大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5年第4期;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南京胜太路南朝墓》,《文物》2012年第3期。
    (2)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及砖刻壁画》,《文物》1974年第2期;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葬》,《文物》1980年第2期;常州市博物馆:《常州南郊戚家村画像砖墓》,《文物》1979年第3期;常州市博物馆、武进县博物馆:《江苏常州南郊画像、花纹砖墓》,《考古》1994年第12期;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扬州市杨庙镇双墩村墓葬发掘》,载江苏省文物局主编《江苏考古2014-2015》,南京出版社2017年版;南京市博物馆、六合县文物保管所:《江苏六合南朝画像砖墓》,《文物》1998年第5期。
    (3)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浙江省余杭南朝画像砖墓清理简报》,《东南文化》1992年第3期;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博物馆:《余杭小横山东晋南朝墓》,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1)冯普仁:《南朝墓葬的类型与分期》,《考古》1985年第3期。
    (2)甬道及墓室壁面砌有砖柱是襄阳南朝画像砖墓最为显著的特征,其砖柱可分两种,一种是甬道和墓室壁面全部设砖柱,有河南邓县学庄南朝画像砖墓、湖北谷城肖家营M40和襄阳柿庄M15等。另一种是甬道和墓室后壁设有砖柱,墓室两侧壁没有砖柱,有襄阳贾家冲、清水沟M1、谷城肖家营2010M1、谷城龙家湾GCX2010M1等。
    (3)刘卫鹏:《余杭小横山南朝画像砖M1分析》,《东方博物》51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六朝墓清理简报》,《考古》1959年第5期。
    (5)南京博物馆:《江苏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及砖刻壁画》,《文物》1974年第2期。
    (1)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葬》,《文物》1980年第2期。
    (2)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雨花台区文化局:《南京雨花台石子岗南朝砖印壁画墓(M5)发掘简报》,《文物》2014年第5期。
    (3)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南京栖霞狮子冲南朝大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5年第4期。
    (4)王汉:《从壁画砖看南京西善桥宫山墓的年代》,《东南文化》2018年第2期。
    (5)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南朝真迹---南京新出南朝砖印壁画墓与砖文精选》,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6)南京市博物馆、六合县文物保管所:《江苏六合南朝画像砖墓》,《文物》1998年第5期。
    (1)《世说新语·任诞篇》:“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53页。
    (2)张学锋:《〈南朝真迹〉序言二》,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编:《南朝真迹---南京新出南朝砖印壁画墓与砖文精选》,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
    (3)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迈皋桥南朝墓出土十二生肖画像砖》,载南京市博物馆编《南京考古资料汇编》,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4)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江宁区胡村南朝墓》,《考古》2008年第6期。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81-83页。
    (6)庾信撰:《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3页。
    (7)《新唐书》卷一六四《胡证传》。
    (8)《元史》卷一四九《郭宝玉传附孙郭侃传》。
    (9)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第1112页。
    (1)东晋戴逵著有《竹林七贤论》,袁宏作《竹林名士传》三卷,颜延之曾“作五君咏以述竹林七贤”,沈约也著《七贤论》。根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晋的顾恺之、戴逵、史道硕,刘宋的陆探微,南齐的毛慧远都曾绘过《七贤图》或《竹林像》。
    (2)齐东昏侯为潘妃起神仙、永寿、玉寿三宫殿,“其玉寿中作飞仙帐,四面绣绮,窗间尽画神仙。又作七贤,皆美女侍侧”。
    (3)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载《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2页。
    (4)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54页注引。
    (5)王晓毅:《“竹林七贤”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韩格平:《竹林七贤名义考辨》,《文化遗产》2003年第2期。
    (6)[日]曾布川宽著,傅江译:《六朝帝陵》,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7)陈直:《对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刻竹林七贤图的管见》,《文物》1961年第10期。
    (8)町田章著,劳继译:《南齐帝陵考》,《东南文化》第2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
    (9)“他们(竹林七贤)被描绘成生活在城市局限之外、生活在传统道德之外,致力于友情、诗歌、音乐、饮酒与服药的一群人,并成为精英隐退的榜样,不仅被精英家族效仿,甚至被皇家子嗣所效仿”。(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南北朝》,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47页。
    (10)赵超:《从南京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贤壁画谈开去》,《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3期。
    (11)《世说新语·任诞篇》注引《晋阳秋》曰:“于时风誉扇于海内,至于今咏之。”(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11年版)
    (1)韦正:《地下的名士图-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墓室壁画的性质》,《民族艺术》2005年第3期。
    (2)张倩仪:《魏晋南北朝升天图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10页。
    (3)张倩仪:《魏晋南北朝升天图研究·序三》。
    (4)杨泓:《东晋、南朝拼镶砖画的源流及演变》,见其著《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5)王博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8-99页。
    (6)[日]曾布川宽著,傅江译:《六朝帝陵》,第134页。
    (7)林树中:《六朝艺术》,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8)《晋书》卷九二《文苑传》。
    (9)[日]曾布川宽著,傅江译:《六朝帝陵》,第133-134页。
    (10)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六《陆探微》,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27-128页。
    (1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第5-6页。
    (1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第144页。
    (1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第23-25页。
    (1)张僧繇的笔法被称为“疏体”,他的用笔用墨有“点、曳、斫、拂”诸法,画“天女宫女,而短而艳”。(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7页)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第23-24页。
    (3)林树中:《六朝艺术》,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70-71页。
    (4)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第136页。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第148页。
    (6)米芾撰:《画史》,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6页。
    (7)罗世平:《北齐新画风---参观太原徐显秀墓壁画随感》,《文物》2003年第10期。
    (1)米芾撰:《画史》,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第5页。
    (2)林树中:《从“战马”画像题字考证邓县墓的年代和墓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年第1期。
    (3)李梅田:《西曲歌与文康舞:邓县南朝画像砖墓乐舞图新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4期。
    (4)韦正认为南朝墓葬后壁迄今未发现这种形式的壁龛,怀疑“可能是只残存底部的佛塔”(韦正:《六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页)。
    (5)南京市博物馆:《南京油坊桥发现一座南朝画像砖墓》,《考古》1990年第10期。
    (1)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扬州市杨庙镇双墩村墓葬发掘》,载江苏省文物局主编《江苏考古2014-2015》,南京出版社2017年版,第152-157页。
    (2)南京博物院:《南京西善桥南朝墓》,《东南文化》1997年第1期。
    (3)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江宁区胡村南朝墓》,《考古》2008年第6期。
    (4)韦正:《汉水中游三座南朝画像砖墓的初步研究》,《艺术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126页。
    (5)杨泓:《东晋、南朝拼镶砖画的源流及演变》,载《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6)《梁书》卷四十八《儒林传》。
    (7)[日]曾布川宽著,傅江译:《六朝帝陵》,第126-129页。
    (8)志工:《略谈北魏的屏风漆画》,《文物》1972年第8期
    (9)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第150页。
    (10)罗宗真:《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页。
    (1)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60页。
    (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07页。
    (3)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第2版,第384页。
    (4)《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
    (5)《南齐书》卷十六《百官志》。
    (6)《南史》卷三十一《张绪传》。
    (7)《梁书》卷四十八《儒林传》。
    (8)《梁书》卷四《简文帝纪》。
    (9)《梁书》卷四十八《儒林传》。
    (10)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49页。
    (1)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16-618页。
    (2)[日]吉川忠夫著,王启发译:《六朝精神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4-215页。
    (3)刘义庆著,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07页。
    (4)李延寿:《南史》卷五《齐本纪下》。
    (5)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第390、178页。
    (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三章《佛教之南统》,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第307-308页。
    (7)张恒、陈锡淋:《古剡汉六朝画像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8)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闽侯南屿南朝墓》,《考古》1980年第1期。
    (9)刘卫鹏:《东晋南朝画像砖的承继与流变》,《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