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之“乡愿”到此在的“沉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刘林静
  • 关键词:孔子 ; 海德格尔 ; 乡愿 ; 沉沦 ; 本真
  • 中文刊名:WHXU
  • 英文刊名:Culture Journal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6-20
  • 出版单位:文化学刊
  • 年:2019
  • 期:No.104
  • 语种:中文;
  • 页:WHXU201906070
  • 页数:3
  • CN:06
  • ISSN:21-1545/C
  • 分类号:235-237
摘要
孔子提出"乡愿,德之贼也",是基于儒家根本之"仁"的思想,批评乡愿者以"媚于世"的态度作为自身的处世原则。从道德层面讲,孔子认为乡愿者存在的背后是道德价值观念的扭曲。从生存方式上说,孔子在这里批评的恰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此在存在的"非本真状态"——沉沦。与孔子的区别在于,海德格尔虽极力避免对"沉沦"作任何道德评价,却希望人们能走出"沉沦",做回本真的自己,但对召唤的此在本身是什么却始终未置一言。
        
引文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84.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16-319.
    [3][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67. 351.
    [4][6][7][9][10][11]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79. 53. 45. 53. 53. 53.
    [8]张祥龙.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原意[M].修订新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
    [12][13][14][15][16][17][18][19]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47. 251. 251. 347. 378. 378. 379. 381.
    (1)“西方传统哲学在这个重要问题上的无能,就像童话‘皇帝的新装’,大家讲得头头是道,发明了各种理论,好像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某种解决,甚至是完全的解决,实际上不过是‘皇帝的新装’,织了半天,最后是‘nothing’”。张祥龙:《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原意(修订新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第7页。
    (2)“沉沦中的生存论存在论要点在于:此在不立足于自己本身而以众人的身份存在。失本离真,故称之为‘非本真状态’。”参见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4,第7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