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牧民的宗教生活与社会适应性调查研究——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镇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Religious Life of Resident Herdsman and Their Social Adaptation——Take Dawu Town of Golog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Qinghai as Example
  • 作者:祁进玉 ; 央金拉姆
  • 英文作者:QI Jin-yu;Yangjinglamu;
  • 关键词:藏传佛教 ; 生态移民 ; 游牧定居 ; 现代性 ; 宗教变迁
  • 英文关键词:Tibetan Buddhism;;Ecological Migration;;Herdsman Residing;;Modernity;;Religious Change
  • 中文刊名:QHMJ
  • 英文刊名:Qinghai Journal of Ethnology
  • 机构:中央民族大学;
  • 出版日期:2018-04-15
  • 出版单位:青海民族研究
  • 年:2018
  • 期:v.29;No.118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社会适应与社区文化重建研究》(批准号:12BMZ041);; 中央民族大学2016、2617年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之民族学学科经费资助;;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资助《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宗教舆情与监测研究》(批准号:16JJD850018)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QHMJ201802034
  • 页数:7
  • CN:02
  • ISSN:63-1016/C
  • 分类号:201-207
摘要
藏族社会中,"宗教—世俗"的连续统往往交织在一起,两者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状态。当传统意义上的世俗生活受到现代性的冲击而发生变迁时,游牧民传统的生计与认知都在因场域的变化而主动或被动地做出全新的适应。本文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定居牧民的日常生活与宗教生活进行了深度访谈与参与式研究,深层探究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当世俗生活遭遇强烈的现代性冲击后,移民搬迁与城镇化游牧定居过程中,个体与群体的信仰体系与宗教生活变迁及其相互影响。
        In Tibetan society, " religionr-world" is always fixed together, and the two depends on each other. When the traditional worldly life has to be tranferred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ity, the traditional life and cognition of herdsman will ought to adapt it either positively or negtively for the change of field domain.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ion in Maqing county of Golog, the paper made deep interview and involving study on resident herdsman's daily life and religious life 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belief system and religious life of indivdual and group when the life is greatly impacted by modernity a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immigration moving and residing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引文
[1]怡荪.藏汉大词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2]果洛州统计局.果洛州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EB/OL].http://www.tjcn.org/plus/view.php?aid=32958&pageno=2.2016年8月25日访问.
    [3]玛沁县政府办公室.玛沁县基本情况[EB/OL].http://www.maqin.gov.cn/html/144/86796.html.2016年8月29日访问.
    [4]苏发祥,才贝.论藏族牧民定居化模式及其特点——以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果洛州为个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5]祁进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教民异地安置模式及其影晌初探[J].青藏高原论坛,2014,(3).索端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城镇化安置及其适应性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2).祁进玉.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与社区文化重建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户科学版),2015,(3).
    [6]马德君.国家视阈下的藏区农牧民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7]扎洛.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经济社会风险分析[J].青藏高原论坛,2014,(3).
    [8]赵雪雁.高寒牧区生态移民、牧民定居的调查与思考—以甘南牧区为例[J].中国草地学报,2007,(3).
    [9]扎洛.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经济社会风险分析[J].青藏高原论坛,2014,(3).
    [10]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安多政教史[M].吴均等,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
    [11]果洛藏族自治州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074~1077.
    [12]果洛藏族自治州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200.
    [13]尕藏加.论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与生态环境[J].中国藏学,2005,(4).
    [14]南文渊.藏族牧民游牧生活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1999,(1).
    [15]才贝.阿尼玛卿山神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16][美]罗德尼·斯达克,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宗教的未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17][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8][德]格奥尔格·西美尔.宗教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访谈对象:GSXB,男,53岁,未受教育,2016年7月19日,玛多县扎陵湖乡河源新村。
    (2)访谈对象,男,54岁,未受教育,2016年7月21日,玛沁县优云新村。
    (3)访谈对象:NRDZ,男47岁,未受教育,2016年7月19日,玛多县扎陵湖乡河源新村。
    (4)访谈对象:大学生,男,21岁,2016年7月19日,玛多县扎陵湖乡河源新村。
    (5)访谈对象:DZ,男,35岁,未受教育,2016年7月19日,玛多县扎陵湖乡河源新村。
    (6)访谈对象:SNC,女,45岁,未受教育,2016年7月19日,玛多县扎陵湖乡河源新村。
    (7)访谈对象:DZDJ,男,57岁,未接受教育,2016年7月20日,玛沁县当洛新村。
    (8)访谈对象:DZDJ,男,57岁,未接受教育,2016年7月20日,玛沁县当洛新村。
    (9)访谈对象:NRZG,女,52岁,未接受教育,2016年7月20日,玛沁县当洛新村。
    (10)访谈对象:YCZM,女,58岁,未受教育,2016年7月20日,玛沁县当洛新村。
    (11)访谈对象:GSDZ,男,47岁,未受教育,2016年7月20日,玛沁县当洛新村。
    (12)访谈对象:ZBJZ,46岁,未受教育,2016年7月21日,玛沁县优云新村。
    (13)访谈对象:DJCD,男,26岁,教师,访谈时间:2016年7月23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