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过当的实务认定与反思——基于722份刑事判决的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etermination of Excessive Defense by Judicial Practice and Its Rethinking: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722 Criminal Judgments
  • 作者:尹子文
  • 英文作者:YIN Zi-Wen;Law School,Tsinghua University;
  • 关键词:防卫过当 ; 实务认定 ; 必要限度 ; 防卫意识 ; 减免处罚
  • 英文关键词:excessive defense;;determination by judicial practice;;necessary limits;;awareness of defense;;deductions and exemptions of punishment
  • 中文刊名:XDFX
  • 英文刊名:Modern Law Science
  • 机构:清华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1-15
  • 出版单位:现代法学
  • 年:2018
  • 期:v.40;No.215
  • 语种:中文;
  • 页:XDFX201801017
  • 页数:16
  • CN:01
  • ISSN:50-1020/D
  • 分类号:179-194
摘要
对于防卫过当的认定,实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仅以损害结果来认定防卫过当,将防卫过当普遍认定为故意犯罪,防卫过当免除处罚的适用范围较窄,还存在重复评价及间接处罚的问题。对于防卫过当的司法认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其一,从事前的角度,以防卫行为是否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为标准来界定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其二,重视防卫意识对防卫过当责任形式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将防卫过当认定为过失犯罪。其三,充分考虑防卫人面临不法侵害时期待可能性降低的程度,扩大防卫过当免除处罚的适用;其四,分析各种从重或从轻处罚情节的事实基础和实质根据,避免重复评价和间接处罚。
        Concern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excessive defense,the main problems in judicial practice are:determining excessive defense only based on result of the harm; identifying excessive generally as intentional crimes; limiting the scope of exemption from punishment of excessive defense relatively narrowly as well as repeated appraisal and indirect punishment. A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judicial determination of excessive defense,the following efforts should be made: first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 ante,determining the necessary limits with it as standard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act of defense to stop unlawful infringement; secondly,paying due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awareness of defense on the form of culpability and in general circumstances determining excessive defense as negligent crimes; thirdly,paying sufficient consideration to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possibility of anticipation decreased when the defender was faced with unlawful infringement and expanding the scope of exemption from punishment of excessive defense; and fourthly,avoiding repeated appraisal and indirect punishment by analyzing the factual ground and essential foundation of all kinds of circumstances of lesser punishment or heavier punishment.
引文
[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陈璇.正当防卫与比例原则——刑法条文合宪性解释的尝试[J].环球法律评论,2016(6):36-58.
    [3]劳东燕.防卫过当的认定与结果无价值论的不足[J].中外法学,2015,27(5):1324-1348.
    [4]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5]陈兴良.正当防卫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757.
    [7]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第二庭.刑事审判参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04.
    [8]陈璇.正当防卫中风险分担原则之提倡[J].法学评论,2009(1):102-110.
    [9]陈璇.侵害人视角下的正当防卫论[J].法学研究,2015(3):120-138.
    [10]Roxin.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M].Munchen:C.H.Beck,2006.
    [11]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M].王昭武,刘明祥,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12]松原芳博.刑法总论重要问题研究[M].王昭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130.
    [13]黎宏.刑法学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41.
    [14]王政勋.正当行为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97.
    [15]赵秉志,刘志伟.正当防卫理论若干争议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2001(2):66-79.
    [16]张明楷.故意伤害罪司法现状的刑法学分析[J].清华法学,2013,7(1):6-27.
    [17]Jescheck,Weigend.Lehrbuchdes Straf-rechts Allgemeiner Teil[M].Berlin:Duncker&Hum-blot,1996.
    [18]山口厚.刑法总论[M].付立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9]郭泽强,胡陆生.再论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J].法学,2002(10):27-30.
    [20]周光权.论持续侵害与正当防卫的关系[J].法学,2017(4):3-11.
    [21]陈璇.论防卫过当与犯罪故意的兼容——兼从比较法的角度重构正当防卫的主观要件[J].法学,2011(1):117-125.
    [22]周光权.刑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09.
    [23]劳东燕.结果无价值逻辑的实务透视:以防卫过当为视角的展开[J].政治与法律,2015(1):13-24.
    [24]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第二庭.刑事审判参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0):12.
    [25]沈德咏.我们应当如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EB/OL].(2017-06-25)[2017-06-28].http://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48882.html.
    [26]张明楷.责任刑与预防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主要的文献有:张明楷.故意伤害罪司法现状的刑法学分析[J].清华法学,2013,7(1):6-27;周光权.论持续侵害与正当防卫的关系[J].法学,2017(4):3-11;劳东燕.结果无价值逻辑的实务透视:以防卫过当为视角的展开[J].政治与法律,2015(1):13-24;陈璇.侵害人视角下的正当防卫论[J].法学研究,2015(3):120-138;伍金平.正当防卫司法适用的困境探析---从一宗致不法侵害人倒地“猝死”案的定性之争切入[J].河北法学,2012,30(5):190-192.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于欢案二审判决后,最高司法机关相关负责人也撰文反思实务中这种“唯结果论”的做法。(参见:沈德咏.我们应当如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EB/OL].(2017-06-25)[2017-06-28].http://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48882.html.)
    (1)本次统计的检索时间为3月10日至4月1日。需要说明的是,各地的判决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发布的时间有所差异,有些案件的判决时间较早,但判决书的发布时间较晚。所以本次检索难免会遗漏少量2016年判决的案件和部分2017年4月1日前判决的案件。
    (1)本文虽然对这些考量因素进行了分类,但在具体案件中,不同因素之间是交互影响的,法官也会综合不同因素来认定防卫人构成防卫过当。比如,防卫人未持械可能意味着不法侵害“并未严重危及人身安全”;不法侵害的强度会影响对防卫行为和不法侵害所造成的结果的对比;不法侵害的减弱或丧失也可能意味着侵害不再紧迫,强度降低,或者此时存在更为轻缓的防卫手段;等。
    (1)参见:(2015)莱州刑初字第128号;(2015)武凉刑初字第241号.
    (2)只有几个案件中的不法侵害可能属于比较轻微的情形,参见:(2015)鄂巴东刑初字第00104号;(2014)天刑初字第77号;(2013)莲刑初字第00312号.但即便如此,还要进一步结合防卫行为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害是否极其重大,来判断防卫行为和不法侵害之间是否存在“悬殊的差异”。
    (1)参见:公安部2005年12月27日印发的《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第29条;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1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以及2017年3月9日发布的《关于实施修订后的〈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意见。
    (2)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5年12月15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
    (1)换言之,在正当防卫的场合,不存在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却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形,但存在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但未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形。比如警察甲晚上执行完公务后回家,看到小偷翻墙要进入自家院内,随即拔枪瞄准小偷头部射击,但因为偏差,最后子弹从小偷耳边擦过。从事前来看,甲存在其他更为轻缓的制止小偷不法侵害的方式,射杀小偷的行为完全是不必要的,属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但是甲的射击行为并未出现实际的损害后果,没有造成“重大损害”。(参见:劳东燕.防卫过当的认定与结果无价值论的不足[J].中外法学,2015,27(5):1324-1348;王政勋.正当行为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97.)
    (2)这其中有部分案件一方面认定不法侵害人的不法侵害已经停止、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了不法侵害能力或者不法侵害人已经被制伏,但同时又肯定防卫人持续实施的追击行为属于防卫过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司法实践并未完全拒绝承认量的过当。
    (1)参见:(2016)苏0114刑初字第269号;(2015)鄂江岸刑初字第00903号;(2015)中中法刑一初字第13号;(2015)佛中法刑一终字第95号;(2014)晋刑初字第3351号;等.
    (1)参见:(2015)黔东刑终字第274号;(2015)卡刑初字第23号;(2015)佛中法刑一终字第95号;(2014)温龙开刑初字第141号;(2016)苏0113刑初字第249号;(2016)粤07刑初字第52号;等.
    (2)参见:(2015)凯刑初字第620号;(2013)莱阳刑初字第436号;(2015)垦刑终字第21号;等.
    (3)黎宏教授认为防卫过当的责任形式为故意;王政勋教授认为,防卫过当的责任形式只可能是间接故意。需要注意的是,二位学者首先认为,在防卫过当的场合,防卫人对防卫行为可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是明知的;基于这一事实,其进一步认为防卫过当的责任形式只可能是故意。(参见:黎宏.刑法学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41;王政勋.正当行为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94.)
    (1)对于防卫过当致人死亡,具体情形所对应的罪名可总结如下:其一,如果重伤结果不过当,那么防卫人只需要对死亡结果负责;其中行为人明知自己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可能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构成故意杀人罪;防卫人对死亡结果不明知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防卫行为可能超过必要限度的,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其二,如果重伤后果即属于过当结果,那么防卫人既要对死亡结果,也要对其中包含的重伤结果负责;其中防卫人明知自己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可能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构成故意杀人罪;防卫人明知自己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可能造成对方伤害,但对死亡结果的出现不明知的,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防卫人对可能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这一点明知,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或者对可能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这一点不明知,而且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都只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1)根据有关学者对一百余万份判决书的大数据分析,在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中,缓刑的适用率为38.5%,在被判处拘役的犯罪中,缓刑的适用率为33.6%。(参见:赵兴洪.缓刑适用的中国图景---基于裁判文书大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法学,2017(2):49.)而在防卫过当的场合,被判处三年(含)以下有期徒刑和拘役的防卫人中,缓刑的适用率为54.30%。对比来看,在可以判处缓刑的刑罚的适用中,存在防卫过当情节的犯罪人被判处缓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犯罪。
    (1)比如,将大量本应认定为过失的情形认定为故意犯罪,这就不当提高了对防卫人的责任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防卫人被免除处罚的概率;又如,在防卫过当的认定中过于关注结果的重大性,在防卫过当致人死亡的场合,常常因为防卫行为导致了严重的损害后果而直接排除适用免除处罚的可能。
    (2)当然,如果这种剧烈的心理动摇导致完全不能期待防卫人做出合适的防卫行为时,防卫人便因为期待可能性的丧失而不构成犯罪。(参见:黎宏.刑法学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41.)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防卫过当免除处罚所对应的应该是防卫人的期待可能性大幅下降但又未完全丧失的情形。
    (3)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责任刑与预防刑的先后顺序及制约关系,如果可以根据防卫过当认定防卫人应该被免除处罚,那么即使防卫人还存在前科等影响预防刑的从重处罚情节,也只能对防卫人免除处罚,而不能加重处罚。(参见:张明楷.责任刑与预防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30;(2013)安中刑一终字第00055号.)
    (4)实务中已经有少量判决意识这一问题,明确指出不能将防卫过当和被害人过错重复评价,参见:(2016)黔0521刑初字第315号;(2015)砚刑初字第29号;(2015)潍刑一初字第58号;(2014)立刑初字第260号;(2013)渝一中法刑终字第00146号;(2013)砚刑初字第171号.
    (5)当然,更不能将防卫过当降格评价为被害人过错,从而对防卫人判处更重的刑罚。(参见:张明楷.故意伤害罪司法现状的刑法学分析[J].清华法学,2013,7(1):16.)对此,可将相关案件的一二审判决进行对比,参见:(2016)鲁15刑初字第33号,(2017)鲁刑终字第151号;(2015)岷刑初字第144号,(2015)定中刑一终字第85号;等.
    (6)(2017)鲁刑终字第151号;(2016)皖刑终字第29号;(2015)皖刑终字第00006号;(2014)宣区刑初字第61号;等.
    (1)参见:(2016)粤0784刑初字第153号.
    (2)而在实践中,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所颁布的对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的实施细则中都将轻微伤作为从重处罚的依据。
    (3)参见:(2015)繁刑初字第00143号.
    (4)实务中已有法官意识到这一点,参见:(2013)南刑初字第336号;(2014)柳市刑一终字第110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