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构建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的内在逻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AO Zedong's Internal Logic of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Construction
  • 作者:李永进
  • 英文作者:LI Yongjin;
  • 关键词:毛泽东 ; 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 ; 内在逻辑 ; 三个统一
  • 中文刊名:YMZD
  • 英文刊名:Mao Zedong Research
  • 机构: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8
  • 出版单位:毛泽东研究
  • 年:2019
  • 期:No.029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毛泽东构建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研究”(项目编号:18CKS010)
  • 语种:中文;
  • 页:YMZD201902012
  • 页数:9
  • CN:02
  • ISSN:43-1524/A
  • 分类号:105-113
摘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是关于中国革命的解释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前途、动力、步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毛泽东在构建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的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统一,即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统一,话语建构与话语实践的统一,话语真理性与话语价值性的统一。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的内在逻辑,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话语形态的重要特征,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话语权、赢得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话语保障。
        
引文
(1)目前学术界对于话语的类别有不同表述方式,但不外乎从政治、学术、民众三个方面进行划分。如陈锡喜将话语区分为“政治话语(含制度话语)”“学术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参见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9页;俞祖华、赵慧峰则认为 “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公共话语”的说法更为适合,参见俞祖华、赵慧峰:《民国时期民族复兴的三种话语形态》,《中华文化研究》2015年春之卷。可见,几种分类的区别主要集中于第三类话语上,但不论是“日常生活话语”还是“公共话语”,其实性质差别不大。因此,本文使用“大众话语”统而代之。
    (2)解放社编:《整风文献》,新华书店1949年版,第31、34页。
    (3)毛泽东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新民主主义”“两步走”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中;关于“三大法宝”的论述,主要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主要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论联合政府》等文中;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论述,主要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
    (4)《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0页。
    (5)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解放》98、99期,1940年2月20日。
    (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3页。
    (7)美国学者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在考察毛泽东、李立三等组织和发动安源路矿工人罢工的研究中,提出了“文化置位”(culture positioning)的概念,用来形容中国共产党人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共产主义宣传的策略,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见[美]裴宜理:《安源——发掘中国革命传统》,香港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绪论第4页。
    (8)解放社编:《整风文献》,新华书店1949年版,第33-34页。
    (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8页。
    (10)《毛主席号召把全部劳动力组织起来劳动英雄向毛主席朱总司令献旗》,《解放日报》1943年12月1日。
    (11)萧三:《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解放日报》1944年7月1日。
    (12)黄宗智:《我们的问题意识: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反思》,《开放时代》2016年第1期。
    (13)《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6页。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
    (1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1页。
    (17)上述条例法规可参见全国县级直接选举工作办公室编:《中国选举法资料选编》,1981年版。
    (18)卢家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6期。
    (19)赵超构:《延安一月》,南京新民报社1944年版,第220-221页。
    (20)《孙中山选集》(下),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70-971页。
    (21)关于国民党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可参见金德群主编:《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研究(1905—1949)》,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
    (22)万国鼎:《土地问题丛话之四——与劳干先生论〈正视土地上的现实问题不要空谈理论〉》,《土地改革》第1卷第7期,1948年7月1日。
    (2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3页。
    (24)杨奎松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的土地政策,在“减租减息”和“耕者有其田”之间长期徘徊,最终转向激进和“左”倾,并非计划之中,而是受国共内战的威胁、战后土地政策“过火”倾向、地方党“宁左勿右”的执行原则、对农村实际情况的隔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然。参见杨奎松:《战后初期中共中央土地政策的变动及原因——着重于文献档案的解读》,《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
    (25)Joseph W.Esherick ,Lost chance in China:The World War II Despatches of John S.Service,Random House,1974,p 219.
    (2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5页。
    (27)王伟光:《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求是》2018年第9期。
    (2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2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3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31)《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第5期,1940年4月25日。
    (32)《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第5期,1940年4月25日。
    (33)《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第5期,1940年4月25日。
    (34)关于“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可以参见朱汉国:《不断革命论与中国革命理论的发展——兼评中共党史上的“二次革命论”与“一次革命论”》,《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5期;《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分两步走”战略思想的探索过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35)《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第5期,1940年4月25日。
    (3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
    (3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3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5页。
    (3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4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页。
    (4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