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的二重性:审美乌托邦研究的出发点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uality of Utopia: The Starting Point of Aesthetic Utopian Studies
  • 作者:周均平
  • 英文作者:Zhou Junping;
  • 关键词:乌托邦 ; 二重性 ; 审美乌托邦 ; 出发点
  • 中文刊名:SDSK
  • 英文刊名: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2-05
  • 出版单位:山东社会科学
  • 年:2018
  • 期:No.280
  • 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美乌托邦研究”(项目编号:09BZW010)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DSK201812018
  • 页数:8
  • CN:12
  • ISSN:37-1053/C
  • 分类号:107-113+124
摘要
乌托邦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精神现象之一,是一个涉及广泛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引发激烈社会和学术论争的重大社会和学术问题,对它的基本认识和价值评价存在着严重分歧甚至否定和肯定的根本对立。笔者认为乌托邦是一种悖论性存在,具有二重性甚或多维多层二重性,主要表现在人学前提、基本语义和原始文本、性质内容和构成要素、功能作用和实践效果或现实化历史化、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二重性等等乌托邦本身及与其不可分割的主要因素上。通过何种途径或方式扬长避短,走出乌托邦二重性的悖论和困境,审美乌托邦独特的性质特征等决定了它似乎是一种最佳选择。在这个意义上,乌托邦的二重性就逻辑且历史地成为审美乌托邦研究的出发点。
        
引文
(1)林兴宅《阿Q性格系统》,《鲁迅研究》1984年第1期。
    (2)吴文新《慎重对待人的自然——从人的自然属性看科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期《科技与人性的矛盾:人类困境的一种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Utopian literature, edited by Gregory Clae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pp.4-6.
    (2)牛红英《被忽略的两封信:对<乌托邦>的解构主义阐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3)牛红英《被忽略的两封信:对<乌托邦>的解构主义阐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牛红英《被忽略的两封信:对<乌托邦>的解构主义阐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Krishan Kumar, Utopianis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1,pp. 1-3.
    (3)Krishan Kumar, Utopianis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p.72.
    (4)Krishan Kumar, Utopianis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p. 51.
    (1)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Utopian literature, edited by Gregory Clae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 1-2.
    (2)Krishan Kumar,Utopianism,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p.6.
    (3)Krishan Kumar,Utopianism,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pp.6-7.
    (4)刘新军《蒂里希乌托邦思想的本体论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5)刘新军《蒂里希乌托邦思想的本体论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Krishan Kumar, Utopianism,Mill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p.51.
    (2)参见陈周旺《正义之善——论乌托邦的政治意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潘一禾《经典乌托邦小说的特点与乌托邦思想的流变》,《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Krishan Kumar,Utopianis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70-73.
    (1)李泽厚《门外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第141页。
    (2)笔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宗白华写作《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在中西理论的融合中实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第一次现代转化;而在20世纪60年代,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又把意境与艺术形象联系起来,实现了意境理论的第二次现代转化。
    (3)[德]约恩·吕森主编《思考乌托邦》,张文涛、甄小东、王邵励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