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乌托邦的中西比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mparison of Aesthetic Utopia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 作者:邹强
  • 英文作者:Zou Qiang;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审美乌托邦 ; 审美方式 ; 乌托邦文学
  • 英文关键词:aesthetic utopia;;aesthetic mode;;utopian literature
  • 中文刊名:SDS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25
  • 出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63;No.281
  • 基金:作者参与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美乌托邦研究”(09BZW010)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DSS201806014
  • 页数:7
  • CN:06
  • ISSN:37-1066/C
  • 分类号:150-156
摘要
无论东方中国抑或西方世界,审美乌托邦思想都不约而同地存在于各自的历史文化中,几乎成为一个跨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因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审美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审美乌托邦在乌托邦基本属性和特点之外,呈现出"体系"与"片段"的不同建构模式、"宗教"与"世俗"的不同精神气质、"写意"与"细描"的不同建构风格、"进城"与"下乡"的不同探寻路径、"向前"与"回望"的不同期待视野。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s,value orientations and aesthetic modes,besides their respective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aesthetic utopias in China and the West exhibit different construction patterns of "system " and "fragments ",different ethos of "religion " and"secularity",different construction styles of"free sketch"and"detailed description",different paths of searching of "going to town"and "going to the country",and different expected visions of "looking forward"and "looking back".
引文
(2)周黎燕:《“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4页。
    (1)牛红英:《西方乌托邦文学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第4页。
    (2)周黎燕:《“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4页。
    (3)[美]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张兆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52页。
    (4)[美]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张兆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84页。
    (5)张彭松:《乌托邦语境下的现代性反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5页。
    (1)[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5年,第70-71页。
    (2)张隆溪:《乌托邦:世俗理念与中国传统》,《中西文化研究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4页。
    (3)李存山注译:《老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4)[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9-60页。
    (1)马少华:《想得很美:乌托邦的细节设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第3-4页。
    (2)周宁:《孔教乌托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1)Krishan Kumar,Utopianism,Open University Press Celtic Court,1991,pp.11-16.
    (2)周黎燕:《“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1页。
    (1)[美]拉塞尔·雅各比:《乌托邦之死---冷漠世代的政治与文化》,姚建彬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2)[法]让-克里斯蒂安·珀蒂菲斯:《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梁志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8页。
    (1)沈慧芳:《道德乌托邦的历史嬗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2页。
    (2)邵汉明:《儒家人生哲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4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