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宫怨诗传播符号的文化认同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张宁宁
  • 关键词:宫怨 ; 传播符号 ; 文化认同
  • 中文刊名:DLXS
  • 英文刊名: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 机构: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6-09-01
  • 出版单位:东南学术
  • 年:2016
  • 期:No.255
  • 基金: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中国古代宫怨诗传播符号的文化认同”(项目编号:JAS160474)
  • 语种:中文;
  • 页:DLXS201605026
  • 页数:6
  • CN:05
  • ISSN:35-1197/C
  • 分类号:211-216
摘要
中国古代宫怨诗传播符号大致分为人物符号与非人物符号两大类。宫怨诗作者将其要表达的内容与特定符号进行置换,宫怨诗读者则借助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与约定俗成,正确地将某种关联还原出来。异质文化语境中,中国古代宫怨诗传播符号体现出共享性特征;同质文化语境中,则体现出差异性特征。宫怨诗借助特定的传播符号,向世人传递以男权、皇权为核心的男尊女卑和君尊臣卑观念,以及温柔敦厚的文学批评传统,这些正是中国古代宫怨诗作者与读者共同的文化归宿和价值观选择。
        
引文
(1)统计数字主要依据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与彭定球等编的《全唐诗》。统计范围仅限于题目与“陈阿娇”“班婕妤”相关的诗歌,不包括内容与二人相关的诗歌。
    (2)(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49页。
    (3)(梁)萧统:《文选》,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12页。
    (4)(9)(13)(14)(1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1420、1050、1420、1917页。
    (5)(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4页。
    (6)康正果:《风骚与艳情》,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7)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8)(10)(15)(16)(18)(19)(20)(22)(23)[清]彭定球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010、1511、1299、2838、1031、1445、8768、897、8713页。
    (11)(东汉)郑玄:《礼记》,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2页。
    (12)(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社1974年版,第379页。
    (21)[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沈原等译,黄世积校,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24)傅乐成:《汉唐史论集》,聊经出版社1977年版,第360页。
    (25)以创作宫怨诗数量最多的唐代为例,检《全唐诗》,约三百四十三首唐代宫怨诗中,仅有二十七首是女性作品,二十七首宫怨诗中还包括一些后人伪作(如天宝宫人的《题洛苑梧叶上》、德宗宫人的《题花叶诗》等,故事模式与内容非常相近,同属红叶题诗类,似为后人伪作)。
    (26)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9页。
    (27)(28)(元)方回:《赢奎律髓汇评》,李麇甲集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0、1340页。
    (29)陈文斌:《主体,自我,身份——关于符号自我的考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