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8:外国文学研究40年的回顾与反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1978-2018: Retrospection of and Reflection on the Studies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the Recent 40 Years
  • 作者:乔国强
  • 英文作者:Qiao Guoqiang;
  • 关键词:外国文学研究 ; 回顾与反思 ; 人性与形式 ; 民族与世界性 ; 文化批评与族裔文学
  • 英文关键词:studies of foreign literature;;re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humanity and form;;nationhood and cosmopolitan;;literary criticism and ethnic literature
  • 中文刊名:NJSH
  • 英文刊名: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0-15
  • 出版单位:南京社会科学
  • 年:2018
  • 期:No.372
  • 语种:中文;
  • 页:NJSH201810003
  • 页数:9
  • CN:10
  • ISSN:32-1302/C
  • 分类号:13-20+27
摘要
本文拟通过梳理发生在1978至2018年这40年间外国文学研究界的节点性事件及相关的重要文学思潮、理论话题以及研究方法等,来探析不同历史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倾向和特点。通过回顾与反思,把40年来外国文学研究发展与嬗变的大致走势还原出来,以期能为进一步繁荣我国外国文学研究有所帮助或启发。
        The tendenci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tudies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different phases during the 40 years from 1978 to 2018 will be exposed through a review of some significant events,theoretical topics and methodologies. The efforts will also be made to uncover the changes and trends of the studies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China through this re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which is expected to be helpful for further prosperity of the studies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China.
引文
(1)《译林》:《打开“窗口”了解世界》,1979年第1期。
    (2)即“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
    (3)朱光潜:《文艺复兴至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言论概述》,《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3期。
    (4)这四篇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1期“人道主义笔谈”专栏上的文章分别为沈国经的《昨日的人道主义与今日的封建法西斯主义》(第1-2页);周乐群的《人道主义断想》(第2-4页);李瞥的《从读莎氏喜剧的一点感受谈起》(第5-7页);秦德儒的《人道主义的历史进步意义无容否定》(第8-9页)。
    (5)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
    (6)(8)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
    (7)参见袁可嘉《谈谈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1979年第1期。
    (9)邵牧君:《现代化与现代派》,《电影艺术》1979年第5期0
    (10)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1期。
    (11)伊哈布·哈桑:《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冉德乐、覃小禾译,《现代美国文学研究》1983年第2期。
    (12)唐小兵根据詹姆逊的演讲录音翻译并出版了这次演讲,见《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3)赵毅衡:《“荒谬”的莎士比亚---在杜林看来,任何矛盾都是荒谬》,《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5期。
    (14)(16)赵毅衡:《是该设立比较文学学科的时候了》,《读书》1980年第12期。
    (15)赵毅衡:《爱米丽迪金森作品的现代派诗人特征》,《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第4期。
    (17)严格说来,新批评是在二三十年代就介绍到中国来的。卞之琳、钟书、曹葆华、袁可嘉等学者都翻译过新批评的著作。六十年代蒋孔阳、伍蠡甫、卞之琳等还分别翻译或重译过诸如维姆萨特、艾略特、布鲁克斯等人的作品。只是因为“文革”而中断了对新批评的译介和研究。
    (18)在这100多个项目中,有一些是跟语言文学教学等相关的项目,似不应该归类于外国文学研究。
    (19)据知网统计,进入90年代,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文章已逾千篇,不可谓不多。这种不同步性需要专文论述,不在此赘述。
    (20)伊哈布·哈桑:《何谓后现代主义》,王岳川译,《文艺研究》1990年第2期;另,哈桑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一文是根据哈桑在1982年11月2日山东大学演讲的录音整理,由冉德乐、覃小禾翻译刊登在《现代美国文学研究》(上)(1983年第2期)。
    (21)吕川:《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社会科学动态》1999年第7期。
    (22)佼汝发表《小写的后现代主义:点点滴滴》,《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
    (23)(24)程代熙:《坚持社会主义主体意识》,《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2期。
    (25)冯至:《加强对外国文学的评论》,《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2期。
    (26)吴元迈:《浅论人类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4期。
    (27)史安斌:《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国外文学》1993年第2期。
    (28)根据“知网”统计,90年代有关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文章总共不到20篇。
    (29)参见赵毅衡《后现代派小说的判别标准》,《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30)易丹:《超越殖民文学的文化困境》,《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31)黄宝生:《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谈》,《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
    (32)张弘:《外国文学研究怎样走出困惑?---和易丹同志商榷》,《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33)即由陆熊翻译的西奥多·莱维特的《市场全球化》一文,《外国经济与管理》1984年第3期。
    (34)李慎之:《开展全球化研究》,《世界知识》1994年第2期。
    (35)刘康:《90年代的文化民族化和全球化》,《外国文学》1997年第3期。
    (36)王逢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个悖论》,《外国文学》1997年第3期。
    (37)参见赵一凡《丹尼尔·贝尔与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批评》,《读书》1986年第12期。
    (38)周小仪:《文学研究与理论---文化研究:分裂还是融合》,《国外文学》1995年第4期。
    (39)参见王宁《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国外文学》1996年第2期。
    (40)(41)《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42)王宁:《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43)分别参见黄星圻《在斗争中成长的美国黑人文学》,《世界文学》1960年第2期;王朵恩《从美国黑人文学创作驳黑人低劣论》,《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第4期;施咸荣《战斗的美国黑人文学》,《文学评论》1965年第5期。
    (44)参见姚以恩《杰出的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世界文学》1959年第3期。
    (45)可检索到的第一篇有关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文章是齐彦芬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反映的存在主义观点》,《国外文学》1984年第2期。
    (46)参见王晓英《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李美华《当代美国女性文学述评》,《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修树新:《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学术交流》2003年第12期。
    (47)参见赵毅衡《叙述形式的文化意义》,《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申丹《论西方叙述理论中的情节观》,《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48)2005年,第二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暨中国中外国文艺理论研究会叙事学分会成立大会在武汉召开,并于次年出版了会议论文集《叙事学研究》。
    (49)陈众议:《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经典作家作品系列”总序》,《东吴学术》2011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