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三峡地区岩溶景观的美学价值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Aesthetic Value of karst Landscape in Three Gorges Area
  • 作者:陈全黎
  • 英文作者:CHEN Quan-li;
  • 关键词:三峡地区 ; 岩溶景观 ; 环境美学
  • 中文刊名:HBS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5-05
  • 出版单位: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40;No.191
  • 语种:中文;
  • 页:HBSB201803003
  • 页数:6
  • CN:03
  • ISSN:42-1707/C
  • 分类号:14-18+22
摘要
纵观徐霞客之后的中国喀斯特研究,在喀斯特研究日益科学化、专业化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偏向:一是"重南(珠江流域)轻北(三峡地区)",二是重科学轻美学。有鉴于此,采用环境美学的基本理论,参照世界自然遗产第一条评价标准(美学标准),对三峡地区岩溶景观的美学价值做出初步的理论探索。
        
引文
[1]徐霞客.徐霞客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406.
    [2]丁文江.丁文江文集:第四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343.
    [3]朱学稳.徐霞客是洞穴探测与研究之父[J].中国国家地理,2011(10):213.
    [4]Andrej Krandjc.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term“karst”[J].中国岩溶,2011(2):157-161.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
    [6]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舒新,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67.
    [7]Allen Carlon.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8]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兴起[M]//陈望衡,丁利荣.环境美学前沿(第二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7.
    [9]约·瑟帕玛.环境之美[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6.
    [10]水经注[M].陈桥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285.
    [11]孙绍振.郦道元《三峡》:壮美豪情、秀美雅趣、凄美悲凉的三重奏[J].语文建设,2013(3):36-40.
    [12]布莱克斯顿.在扬子江上度过的五个月[M]//李亚隆.20世纪之交的三峡宜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20.
    [13]张远海,艾琳·林奇.洞穴探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
    [14]谭婧怡.艾琳·林奇:武隆溶洞的铿锵玫瑰[J].中国国家地理,2014(1):59.
    [15]卢耀如.中国喀斯特——奇峰异洞的世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4.
    [16]张远海,韩道山,邓亚东.洞穴形态量计方法解析[M]//陈伟海,朱德浩,朱学稳.洞穴探测、研究、开发与保护.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90.
    [17]秦卫飞.腾龙洞堪称世界最大洞穴通道[N].恩施日报.2006-11-03(01).
    [18]赵世龙.发现大三峡:长江过流造就世界第一大溶洞[N].时代周报,2012-08-02(C08).
    [19]张良皋.武陵土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9.
    [20]陈伟海,朱德浩,朱学稳,等.奉节天坑地缝岩溶景观及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72.
    [21]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46-159.
    [22]杨达源.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J].南京大学学报,1988(3):466-474.
    [23]景才瑞,刘昌茂.论长江三峡岩溶地貌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5(3):85-92.
    [24]陈伟海,朱学稳,朱德浩,等.重庆武隆喀斯特景观特征与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25.
    [25]朱学稳.喀斯特与洞穴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228.
    [26]陈安泽.中国喀斯特石林景观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1.
    [27]世本八种[M].(汉)宋衷,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16.
    [28]单之蔷.汉语遭遇喀斯特[J].中国国家地理,2007(7):13.
    [29]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6-70.
    [30]T W Adorno.Aesthetic Theory[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84:100.
    [31]刘佳.随着绳索的延伸,中国第二深的竖井出现了[J].中国国家地理,2014(1):52.
    [32]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76.
    (1)相对于“喀斯特”这个西方术语,“岩溶”更形象、更准确地揭示了石灰岩地貌的成因,更易被中国的老百姓接受。根据国家标准《岩溶地质术语》,“岩溶”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素岩)进行的化学溶蚀作用。因此严格地说,“岩溶”与“喀斯特”不是对等名词,而是包含关系。前者包括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素岩,后者仅指碳酸盐岩。根据学术惯例,本文在同等意义上使用“喀斯特”和“岩溶”两个术语。参见《岩溶地质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29-90),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2)世界自然遗产第1条评价标准即世界遗产第7条评价标准,参见《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操作指南》(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第16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en/guidelines。
    (3)参见8264户外资料网(驴友论坛——户外运动——探洞绳降)重庆洞穴探险队副队长“小葱”(即刘佳)发布的消息和图片,链接http://bbs.8264.com/thread-5194883-1-1.html。
    (4)数据来源于国家旅游局官网“旅游名录”数据库,以及2016年重庆、宜昌、恩施三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