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历史回眸与趋向研判: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文献述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in China
  • 作者:赵哲 ; 宋丹
  • 英文作者:ZHAO Zhe;SONG Da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iao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 关键词:高校工程人才 ; 培养质量 ; 文献述评
  • 英文关键词:the engineering talents in Universities;;the quality of training;;literature review
  • 中文刊名:HLJG
  •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 机构:大连理工大学;辽宁教育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2-05
  • 出版单位:黑龙江高教研究
  • 年:2019
  • 期:v.37;No.298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区域内高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编号:CFA1702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HLJG201902006
  • 页数:5
  • CN:02
  • ISSN:23-1074/G
  • 分类号:35-39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展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热衷于探讨基本内涵、教育质量、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等四个领域的学术问题,并呈现了明显的主题、范式、模式和逻辑等四维框架与特征聚类,以及微观研究多、宏观研究少,现实研究多、战略研究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等"三多三少"偏颇。展望未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重点突破应在于局部研究支撑整体研究、面向现代化目标的系统研究以及强化定量研究等三个领域。
        During the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has demonstrated the trend of blossom and arguementation.It is keen to explore academic issues in four areas:basic connotation,education quality,advanced experience and typical cases,and presents a clear four-dimensional framework and feature clustering,as well as the bias of "three more,three less".Looking into the future,the key breakthroughs in the related research lies in three areas:local research supporting overall research,systematic research for modernization goals,and strengthening quantitative research.
引文
[1]庄礼庭.略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的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4(4):44-48.
    [2]张光斗.关于层次、规格和学制的发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3(7):17-21.
    [3]路甬祥.对我国工程本科学习年限的再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8(2):1-10.
    [4]杨东平.全国高等工程教育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2(1):21-22.
    [5]陈伟炯,等.面向21世纪航海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8-11.
    [6]曹中一,刘舜尧.工程训练中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3(3):81-84.
    [7]王刚.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86-87.
    [8]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0):78-87.
    [9]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9.
    [10]陆小华,熊光晶,陈珠琳.设计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83-87.
    [11]袁本涛,郑娟.博洛尼亚进程后欧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研究——以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2):28-33.
    [12]朱永东,叶玉嘉.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9(3):46-50.
    [13]余天佐,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28-34.
    [14]王瑞朋,王孙禺,李锋亮.论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2):34-40.
    [15]倪凯,等.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5):51-55.
    [16]袁本涛,王孙禺.日本高等工程教育认证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58-65.
    [17]庄丽君.印度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特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1):47-53.
    [18]张来斌.大工程观视野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8):8-10.
    [19]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51-60.
    [20]崔军.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58-163.
    [21]邓波,徐德龙.从工程哲学反思工程教育及其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1):83-89.
    [22]刘有耀,等.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76-81.
    [23]崔玉祥,靳晨,朱超云.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人才的机制新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100-102.
    [24]顾秉林.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22):9-11.
    [25]姜元章.提高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问题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94-98.
    [26]钟秉林,魏红,李婷婷.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9-13.
    [27]孙爱东.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3+4”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5(11):41-45.
    [28]陈敏,蒋志鸿.五元合一:法国工科大学生企业实习系统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139-146.
    [29]许晓东,等.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30]李志义,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27-32.
    [31]朱正伟,周红坊,李茂国.面向新工业体系的新工科[J].重庆高教研究,2017(5):15-21.
    [32]余寿文.工程教育发展的目标与分类分层推进的策略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6-12.
    [33]陈涛,邵云飞.《华盛顿协议》:内涵阐释与中国实践——兼谈与“新工科”建设的实质等效性[J].重庆高教研究,2017(11):56-64.
    [34]文辅相.高等工程教育目标与人文社会科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0(4):24-28.
    [35]雷庆,赵囡.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7-15.
    [36]卫建国.以改造课堂为突破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研究,2017(6):125-131.
    [37]谢和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2015(6):4-8.
    [38]张大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6-19.
    [39]顾秉林.大力培育工程性创新性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4):1-6.
    [40]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思与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44-47.
    [41]眭依凡.教学评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87-92.
    [42]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