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唐代崇道思想下的政治附会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Taiyi Sacrifice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Origin of the Lantern Festival: The Political Association under the Ideology of Taoism in the Tang Dynasty
  • 作者:尹晓龙
  • 英文作者:YIN Xiaolong;
  • 关键词:太一神祭祀 ; 郊祠制度 ; 正月十五日 ; 唐代 ; 先老后释
  • 英文关键词:the Taiyi sacrifice;;the system of suburban sacrifice;;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the Tang Dynasty;;Taoism first and Buddhism last
  • 中文刊名:MSYA
  • 英文刊名:Folklore Studies
  • 机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民俗研究
  • 年:2019
  • 期:No.145
  • 语种:中文;
  • 页:MSYA201903009
  • 页数:8
  • CN:03
  • ISSN:37-1178/K
  • 分类号:84-90+160
摘要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节日。关于元宵节的起源,目前有诸多说法。其中,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祀太一神"的说法最具影响力,也即"太一神起源说"。"太一神起源说"出现在唐代,但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因为从节日节期与活动内容来看,"汉武帝祀太一神"与元宵节相去甚远。而且,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太一神祭祀活动至西汉末年就已经消亡,只有祭祀制度得以延续。唐代出现的"太一神起源说"是明显的附会,这与唐代统治者的崇道思想有关。
        The Lantern Festival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There are many hypotheses about its origin.The most influential one is that the festival originated from the Taiyi sacrifice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which is also called"the origin from Taiyi god".However,the hypothesis that"the origin from Taipei god"appeared in the Tang Dynasty seems not to be true.There are tw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the festival period and folk activities between Taiyi god sacrifice and the Lantern Festival.Moreover,the sacrifice of Taiyi god was established by Emperor Wu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and died out by the time of Emperor Ai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Its sacrificial system was also changed.Therefore,such hypothesis is probably related to a political purpose of emperors in the Tang Dynasty.
引文
(1)向柏松:《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曹飞:《元宵节的起源辨析——与向柏松先生商榷》,《文化遗产》2008年第1期。
    (3)韩梅:《元宵节“太一神祭祀起源说”考误》,《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崔寔:《四民月令·正月》,石声汉校注,中华书局,1965年,第7页。
    (6)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666页。
    (7)宗懔:《荆楚岁时记(及其他七种)》,中华书局,1991年,第6页。
    (8)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25页。
    (9)张影:《汉代“太一神”略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4期。
    (10)司马迁:《史记·武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456页。
    (11)班固:《汉书·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304-305页。
    (12)班固:《汉书·郊祀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260页。
    (13)班固:《汉书·郊祀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264页。
    (14)田天:《西汉太一祭祀研究》,《史学月刊》2014年第4期。
    (15)田天:《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历史研究》2014年第2期。
    (16)班固:《汉书·郊祀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266页。
    (17)田天:《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历史研究》2014年第2期。
    (18)范晔:《后汉书·祭祀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3157页。
    (19)范晔:《后汉书·祭祀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3159页。
    (20)陈寿:《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92页。
    (21)房玄龄:《晋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53页。
    (22)魏收:《魏书·礼志第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2735页。
    (23)沈约:《宋书·礼志第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523页。
    (24)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666页。
    (25)宗懔:《荆楚岁时记(及其他七种)》,中华书局,1991年,第6页。
    (26)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140页。
    (27)吴均:《续齐谐记》,《拾遗记(外三种)》,王根林校点,中华书局,2012年,第230页。
    (28)魏徵等:《隋书·柳彧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483-1484页。
    (29)魏徵等:《隋书·音乐下》,中华书局,1973年,第381页。
    (30)虞世南:《北堂书钞·岁时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05-706页。
    (31)欧阳询等:《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65年,第66页。
    (32)徐坚等:《初学记》,中华书局,1862年,第65-66页。
    (33)洪迈:《容斋随笔》,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15年,第338页。
    (34)杜光庭注:《清静经集释》,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第115页。
    (35)陈元靓编:《岁时广记》卷十《上元》,中华书局,1985年,第95页。
    (36)吴自牧:《梦粱录》,符均、张社国校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37)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38)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39)董浩:《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10373页。
    (40)欧阳洵等:《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59年,第61页。
    (41)玄奘:《大唐西域记》,季羡林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693页。
    (42)司马迁:《史记·武帝本纪》,中华书局,1973年,第483页。
    (43)刘肃:《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第127页。
    (44)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218页。
    (1)余志慧:《中国节日》,黄山书社,2012年,第53页。
    (2)欧阳洵等:《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59年,第61页。
    (3)欧阳询等:《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59年,第61页。
    (4)徐坚等:《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第65-66页。
    (5)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140页。
    (6)司马迁:《史记·乐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17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